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可是啊,故乡
■ 张伊琳
  我曾无数次想走出这里,走出这片狭窄的小世界,去看外面广阔的世界,山河风光,直到我背着行囊,坐着火车,跨越两千多公里来到了西北求学。“鹁鸪啼处却春风,宛与江南气候同”这里是汪曾祺笔下的伊犁,也是高中课间和同学们聊起的诗和远方。
  我看见了无尽的雪,不是星星点点的,而是成片成片的纯白,它不似故土的雪那般温婉文静,而是带着北方的粗犷,带着狂风的呼啸;我看见了“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人们称它为赛里木湖,它像一颗蓝宝石,在阳光下泛着纯净的金光,不似汉丰湖的秀美,开阔和宏大是它的底色。
  可是啊,我还是很想念。在无数个梦里,我看见柳枝飘动,看见孩童嬉戏,看见汉丰湖畔散步的人群,我看见墙角那枝横斜而生的三角梅……我还看见满墙碧绿的爬山虎,看见了那个小小的孩子,牵着母亲的手,蹦蹦跳跳地走在旧街巷里,桂花香弥漫在那条长长的街道,她笑着仰头,小脑瓜里想着秋千,想着伙伴,想着耳畔的风和天上的云朵,想着冒着凉气的棒冰和甜丝丝的西瓜,于是那桂花香化作了一幅幅画面,她的眼底也化开了层层欢喜……那被桂花香浸润着的故乡啊,承载了我满是欢欣的童年时光。
  不知已有多久没有嗅到桂花芳香,栀子花开的日子里也再没见到背着背篓吆喝着卖花的阿婆,那无处不在的黄桷树也不见踪迹,那些骑着单车穿过街巷去上学的日子啊,就像是行驶的车,周遭的风景也一去不返了……
  等公交车的时间里,有几个穿着蓝白校服的学生推着单车走过,我又想起那仓促忙碌的高中时光,实验中学门口的馄饨味道是一绝的,我至今仍然想念;我们时常去的那家面馆,也不知现在生意怎样;还有那家冒菜馆,老板很好,可以提前预约,于是中午下课前也多了几分期盼……公交车停在站台前,我也收回散乱的思绪,投币上车,车窗外是六星街,遍布着的色彩是伊犁蓝,公交车缓缓驶过,我偏头看向窗外,窗外景色变换,我也忽然明白,原来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我的开州。
  中秋临近,我在卖月饼的铺子里转悠许久,最后也只随手拿了几个,不认识牌子,也不知晓味道如何。忽而想起,幼时和母亲一起,走进商铺里,出来时总捧着一盒老盛山的冰薄月饼,咬一口,嘴里便是浓浓的芝麻香,混着冰糖的甜和橘皮的涩,便化成了记忆里最久远的香甜……后来我长大了,对这年年不落的冰薄月饼也有些许腻味,大概人总是如此吧,对熟悉的味道总期许创新,对熟悉的地方又总期望走出去,可是……走出去之后呢?盯着手里的月饼,我只是默默结了账,然后撕开包装咬了一口,嗯……是豆沙味的。
  走出铺子,已是黄昏,仰头一看,仿佛坠入一场幻境。伊犁的天空是梦幻的,白日里蓝得晃眼,日落之时又像是印上了一大片金黄的稻田,偶尔又像是打翻了的调色盘,橙的、粉的、红的、紫的,杂糅在一起,铺陈着这片天色,诚如书中所写,伊犁是极美的,可是我还是会想,另一片天空是晴是雨,我所思念的人啊,又是悲是喜……
  又是一年月圆时,夜色如水。下了晚课,周遭的人群来来往往,叽叽喳喳地聊着些什么,我没听清楚,只是望向那月圆处,疏影横斜间,似有一抹桂花香,暗香浮动,恍惚间又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故土,幼时不知游子愁绪,只是贪恋那远方风光,而今月上枝头,才知那千种愁绪,万般思念,只因这故乡二字而已。
  (作者系开州人,伊犁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