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钻科研度春秋 幸福之“花”开满田
徐洪志(右一)指导油菜病害识别。(受访者供图)
K 五湖四海开州人
本报记者 邓青春
他主研油菜新品种9个、地方标准3项、专利4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数亿元;他主研成果“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创制和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丘陵山区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获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他与团队育成重庆市第一个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品种“万油杂1号”、第一个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种“渝华1号”、第一个特早熟高品质油菜新品种“万油410”、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第一个国审油菜品种“德新油59”。
他就是从我区走出去的油菜科技工作者、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三峡综合试验站专家徐洪志。
因企施策出“实招”
徐洪志是岳溪镇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和自己所在的创新团队成员首先利用油菜杂种优势,从甘蓝型油菜细胞质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入手寻求突破,深入湖北、青海等省,收集油菜育种资源。在数万份资源中,他们经过数千次试验终于找到1个不育株,并找到一套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被一直沿用至今。
“满足人们对油菜产品日益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需求。”这是徐洪志对自己工作的简单概括。2003年,我市第一个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品种“万油杂1号”诞生,并迅速成为当时油菜主推品种。该品种将当时重庆市油菜单产水平提高了30公斤左右。但很少有人了解,在这个品种诞生之前,为了抢抓时间寻找合适的夏繁基地,徐洪志背后付出的艰辛。
2011年,徐洪志担任重庆奇芳花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该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企业,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主,主营赏花、游乐等业务,受疫情影响,营业收入每况愈下。他深入田间地头查症结、理思路,迅即调整油菜生产经营规划,采取“菜、花、蜜、油、饼”一菜多用油菜生产模式,充分开发单位面积土地上油菜的价值,并引入“高粱—油菜”轮作模式,实现了周年增收,当年亩产值达到3000多元,提高了公司收益。开竹粮油种植股份合作社有流转土地3000多亩,一直只种一季水稻,徐洪志发现后,鼓励其开展“稻—油”轮作,从品种筛选、生产技术集成、全程技术指导到项目协作,仅油菜季每亩就增收200元以上。到2024年该合作社已建成集优质油菜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优质生产主体。
徐洪志常年帮扶油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20余家,既推动了企业发展,更带动了我市油菜产业发展。
创新技术破“瓶颈”
“重庆人爱吃菜籽油,不过重庆自产的菜籽油却不够重庆人吃。”徐洪志说,重庆虽然属于我国长江流域优势油菜种植区,但重庆市是山城、雾都,耕地少、阴雨天多、日照少,油菜花荚期常有“倒春寒”发生,成熟期高温逼熟,油菜生产条件存在不足。
不足造成差距,同时也是发展潜力所在。重庆约有400万亩冬闲田可用于扩大油菜生产。不过,冬闲田利用存在水稻收获迟、收获速度慢、收后阴雨天多、稻田排水不畅、土壤湿度大、劳动力紧张等问题,造成油菜不能适期播种和生长发育不良的情况。
对此,徐洪志所在的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三峡综合试验站决定在不改变水稻生产习惯、水稻品种和生产技术的前提下,从油菜入手,解决油菜种植与水稻相冲突的问题。团队承担了重庆市油菜良种创新任务,选育出特早熟、高产优质多抗、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油菜新品种“万油410”。
这一新品种不仅成熟期早于传统品种、产量高,稻油轮作亩产量高于150公斤,且菜苔品质好,可以作菜油两用品种。
“传统油菜生产,如果将土地和各种投入都计入成本是不能盈利的。”徐洪志说,如果要让农业企业搞规模化生产,必须要让他们能够赚钱,其中一部分推动力就是技术。在种植技术上,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三峡综合试验站的研究团队研发了稻油轮作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并制定了相关地方标准,该技术标准解决了品种、农机和农艺融合等技术难题,成为重庆市主推技术。
提质增效奔“未来”
“菜籽油是最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油菜是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最重要作物,我们必须保证菜籽油有一定的自给率,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徐洪志说。
扎根油料科研工作38年的徐洪志,一直潜心致力于油菜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和重庆市油菜产业技术研究。他通过提高品种含油量和改良脂肪酸组分含量、建立7D优质菜籽油加工生产线、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和油菜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实现了油菜生产节本增效。他还大力开展技术示范和科技服务,培训了一大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我市油菜面积、总产、单产“十七连增”提供了技术支撑。徐洪志认为,未来要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助力我市油菜产业发展。
徐洪志所在的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三峡综合试验站充分发挥国家团队的科技优势,与我市油菜产业体系紧密合作,努力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尽力解决我市油菜生产关键技术难题,在我市油菜扩面积、提单产上担使命尽职责,在让人民吃得好、吃出健康上再创新出成果,争取2030年实现亩产菜籽油翻一番的工作目标,且菜籽油品质更好、脂肪酸组成更合理、脂质伴随物更加丰富,让消费者吃了更健康。
K 五湖四海开州人
本报记者 邓青春
他主研油菜新品种9个、地方标准3项、专利4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数亿元;他主研成果“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创制和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丘陵山区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获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他与团队育成重庆市第一个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品种“万油杂1号”、第一个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种“渝华1号”、第一个特早熟高品质油菜新品种“万油410”、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第一个国审油菜品种“德新油59”。
他就是从我区走出去的油菜科技工作者、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三峡综合试验站专家徐洪志。
因企施策出“实招”
徐洪志是岳溪镇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和自己所在的创新团队成员首先利用油菜杂种优势,从甘蓝型油菜细胞质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入手寻求突破,深入湖北、青海等省,收集油菜育种资源。在数万份资源中,他们经过数千次试验终于找到1个不育株,并找到一套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被一直沿用至今。
“满足人们对油菜产品日益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需求。”这是徐洪志对自己工作的简单概括。2003年,我市第一个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品种“万油杂1号”诞生,并迅速成为当时油菜主推品种。该品种将当时重庆市油菜单产水平提高了30公斤左右。但很少有人了解,在这个品种诞生之前,为了抢抓时间寻找合适的夏繁基地,徐洪志背后付出的艰辛。
2011年,徐洪志担任重庆奇芳花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该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企业,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主,主营赏花、游乐等业务,受疫情影响,营业收入每况愈下。他深入田间地头查症结、理思路,迅即调整油菜生产经营规划,采取“菜、花、蜜、油、饼”一菜多用油菜生产模式,充分开发单位面积土地上油菜的价值,并引入“高粱—油菜”轮作模式,实现了周年增收,当年亩产值达到3000多元,提高了公司收益。开竹粮油种植股份合作社有流转土地3000多亩,一直只种一季水稻,徐洪志发现后,鼓励其开展“稻—油”轮作,从品种筛选、生产技术集成、全程技术指导到项目协作,仅油菜季每亩就增收200元以上。到2024年该合作社已建成集优质油菜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优质生产主体。
徐洪志常年帮扶油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20余家,既推动了企业发展,更带动了我市油菜产业发展。
创新技术破“瓶颈”
“重庆人爱吃菜籽油,不过重庆自产的菜籽油却不够重庆人吃。”徐洪志说,重庆虽然属于我国长江流域优势油菜种植区,但重庆市是山城、雾都,耕地少、阴雨天多、日照少,油菜花荚期常有“倒春寒”发生,成熟期高温逼熟,油菜生产条件存在不足。
不足造成差距,同时也是发展潜力所在。重庆约有400万亩冬闲田可用于扩大油菜生产。不过,冬闲田利用存在水稻收获迟、收获速度慢、收后阴雨天多、稻田排水不畅、土壤湿度大、劳动力紧张等问题,造成油菜不能适期播种和生长发育不良的情况。
对此,徐洪志所在的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三峡综合试验站决定在不改变水稻生产习惯、水稻品种和生产技术的前提下,从油菜入手,解决油菜种植与水稻相冲突的问题。团队承担了重庆市油菜良种创新任务,选育出特早熟、高产优质多抗、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油菜新品种“万油410”。
这一新品种不仅成熟期早于传统品种、产量高,稻油轮作亩产量高于150公斤,且菜苔品质好,可以作菜油两用品种。
“传统油菜生产,如果将土地和各种投入都计入成本是不能盈利的。”徐洪志说,如果要让农业企业搞规模化生产,必须要让他们能够赚钱,其中一部分推动力就是技术。在种植技术上,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三峡综合试验站的研究团队研发了稻油轮作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并制定了相关地方标准,该技术标准解决了品种、农机和农艺融合等技术难题,成为重庆市主推技术。
提质增效奔“未来”
“菜籽油是最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油菜是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最重要作物,我们必须保证菜籽油有一定的自给率,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徐洪志说。
扎根油料科研工作38年的徐洪志,一直潜心致力于油菜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和重庆市油菜产业技术研究。他通过提高品种含油量和改良脂肪酸组分含量、建立7D优质菜籽油加工生产线、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和油菜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实现了油菜生产节本增效。他还大力开展技术示范和科技服务,培训了一大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我市油菜面积、总产、单产“十七连增”提供了技术支撑。徐洪志认为,未来要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助力我市油菜产业发展。
徐洪志所在的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三峡综合试验站充分发挥国家团队的科技优势,与我市油菜产业体系紧密合作,努力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尽力解决我市油菜生产关键技术难题,在我市油菜扩面积、提单产上担使命尽职责,在让人民吃得好、吃出健康上再创新出成果,争取2030年实现亩产菜籽油翻一番的工作目标,且菜籽油品质更好、脂肪酸组成更合理、脂质伴随物更加丰富,让消费者吃了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