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更便捷 健康有“医”靠
K 健康开州
本报记者 熊瑛
近年来,区人民医院围绕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管理粗放、解发展困境、破集中之弊、纾就医之困,医改红利持续释放,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惠民有感见行见效。
改管理粗放 质效明显提升
“我们主要从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运营模式创新、强化考核跟踪问效三个方面改粗放式管理,让发展思路更加明晰、管理效能更加凸显、发展成果更加突出。”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吉赋表示。
医改进入新业态。区人民医院针对医院管理粗放现象,制定了一系列精细化管理细则,严格落实院长负责制,制定年度发展核心主题和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党支部特色品牌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科室党支部单设,其单设比例达100%。创建市级示范党支部1个、区级“四强”党支部1个,验收院级党支部特色品牌4个。
区人民医院对内设机构实施改革,独立设置运营部、采购办,整合成立便民服务部,优化调整职能科室的职能职责,使行政运行效率大幅提高。开设开医大讲堂,强化干部能力培训。制定完善内控制度26个,涵盖采购、财务、审计等,实现了药品、耗材、设备遴选权、采购权、账目管理权、实物管理权的“四权分离”。在全区率先实施医用耗材智能化管理,既从源头上解决了医用耗材管理难题,又提升了医院管理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保障了医疗安全,优化了资源配置,避免了库存积压或缺货现象的发生。2024年,医院百元医疗耗材收入占比同比下降21.16%,管理效能更加凸显。
“医院建立年汇总、月考核、周巡查综合评价制度,实施1+5+N绩效考核模式改革,大大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024年,医院门急诊服务人次同比增长9.17%、出院人次同比增长1.62%、三四级手术人次同比增长9.5%,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同比增加6.53%。”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潘仲刚说,通过强化考核跟踪问效,医院发展成果更加突出。
解发展困境 龙头地位稳固
区人民医院深化创新编制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持续加强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2024年,引进优秀人才49人,其中研究生33人、专科高级专家2人。柔性引进市级肛肠、血液专家团队各1个,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区人民医院加强专病专治能力建设,获得“重庆市标准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中心”授牌,获评重庆市区县首家“国家核素诊疗示范基地建设单位”,“高血压达标中心(标准版)”得到国家级认证,开展新技术396项,区人民医院肾内科向全市推广适宜技术1项,“三基三严”护理大比武名列全市区县医院第一。
区人民医院持续加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建设。区人民医院综合防治卒中中心获评重庆市2024年度优秀取栓单位和溶栓单位,与大进、长沙、中和等3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心电、远程放射、消毒供应、检验、病理等合作,为广大百姓筑起了健康安全防线。2024年,区人民医院开展远程诊疗8.49万例,远程心电延伸至铁桥镇亿世村、长沙镇齐圣村、大德镇龙王村等14个村卫生室。
“区人民医院远程心电延伸到我们村,让胸痛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快、最佳治疗。”大德镇龙王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牟其聪由衷赞叹。
纾就医之困 便民实效突出
“现在到区人民医院看病就医方便多了,门诊都安装了电梯,不用爬楼梯了。”厚坝镇大安村残疾人熊先学逢人便夸奖。
近年来,区人民医院率先在全区开展医保支付改革和医用耗材智能化管理改革。2024年,门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6.23%,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1.39%。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4.34%,门诊次均药费同比下降12.18%、住院次均药费同比下降28.99%。
区人民医院在就医体验上进行改革,以疾病系统为中心优化调整了门诊就诊单元,并将原骨科分设为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专病专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施了门诊电梯、廊道改造、候诊区封闭等项目,就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做实互联网+护理等延伸护理服务,不断扩展护理内涵,2024年患者总体满意度达98.5%。严格落实惠民政策,2024年完成19批次445个品规药品和14批次158个品规医用耗材集中
采购,医检互认 1348 例、互认率34.18%,“万达开”检验检查结果互认3125人次。
同时,针对集中之弊,区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25个区级质控中心,牵头组建了27个紧密型医共体,累计选派“区聘乡用”医务人员82名,在基层共计完成门诊1412人次、开展手术85台次,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项,带教基层医生35人,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用力强化内涵建设、持之以恒推进全院综合改革,为增进全区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张吉赋说。
本报记者 熊瑛
近年来,区人民医院围绕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管理粗放、解发展困境、破集中之弊、纾就医之困,医改红利持续释放,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惠民有感见行见效。
改管理粗放 质效明显提升
“我们主要从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运营模式创新、强化考核跟踪问效三个方面改粗放式管理,让发展思路更加明晰、管理效能更加凸显、发展成果更加突出。”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吉赋表示。
医改进入新业态。区人民医院针对医院管理粗放现象,制定了一系列精细化管理细则,严格落实院长负责制,制定年度发展核心主题和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党支部特色品牌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科室党支部单设,其单设比例达100%。创建市级示范党支部1个、区级“四强”党支部1个,验收院级党支部特色品牌4个。
区人民医院对内设机构实施改革,独立设置运营部、采购办,整合成立便民服务部,优化调整职能科室的职能职责,使行政运行效率大幅提高。开设开医大讲堂,强化干部能力培训。制定完善内控制度26个,涵盖采购、财务、审计等,实现了药品、耗材、设备遴选权、采购权、账目管理权、实物管理权的“四权分离”。在全区率先实施医用耗材智能化管理,既从源头上解决了医用耗材管理难题,又提升了医院管理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保障了医疗安全,优化了资源配置,避免了库存积压或缺货现象的发生。2024年,医院百元医疗耗材收入占比同比下降21.16%,管理效能更加凸显。
“医院建立年汇总、月考核、周巡查综合评价制度,实施1+5+N绩效考核模式改革,大大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024年,医院门急诊服务人次同比增长9.17%、出院人次同比增长1.62%、三四级手术人次同比增长9.5%,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同比增加6.53%。”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潘仲刚说,通过强化考核跟踪问效,医院发展成果更加突出。
解发展困境 龙头地位稳固
区人民医院深化创新编制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持续加强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2024年,引进优秀人才49人,其中研究生33人、专科高级专家2人。柔性引进市级肛肠、血液专家团队各1个,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区人民医院加强专病专治能力建设,获得“重庆市标准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中心”授牌,获评重庆市区县首家“国家核素诊疗示范基地建设单位”,“高血压达标中心(标准版)”得到国家级认证,开展新技术396项,区人民医院肾内科向全市推广适宜技术1项,“三基三严”护理大比武名列全市区县医院第一。
区人民医院持续加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建设。区人民医院综合防治卒中中心获评重庆市2024年度优秀取栓单位和溶栓单位,与大进、长沙、中和等3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心电、远程放射、消毒供应、检验、病理等合作,为广大百姓筑起了健康安全防线。2024年,区人民医院开展远程诊疗8.49万例,远程心电延伸至铁桥镇亿世村、长沙镇齐圣村、大德镇龙王村等14个村卫生室。
“区人民医院远程心电延伸到我们村,让胸痛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快、最佳治疗。”大德镇龙王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牟其聪由衷赞叹。
纾就医之困 便民实效突出
“现在到区人民医院看病就医方便多了,门诊都安装了电梯,不用爬楼梯了。”厚坝镇大安村残疾人熊先学逢人便夸奖。
近年来,区人民医院率先在全区开展医保支付改革和医用耗材智能化管理改革。2024年,门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6.23%,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1.39%。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4.34%,门诊次均药费同比下降12.18%、住院次均药费同比下降28.99%。
区人民医院在就医体验上进行改革,以疾病系统为中心优化调整了门诊就诊单元,并将原骨科分设为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专病专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施了门诊电梯、廊道改造、候诊区封闭等项目,就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做实互联网+护理等延伸护理服务,不断扩展护理内涵,2024年患者总体满意度达98.5%。严格落实惠民政策,2024年完成19批次445个品规药品和14批次158个品规医用耗材集中
采购,医检互认 1348 例、互认率34.18%,“万达开”检验检查结果互认3125人次。
同时,针对集中之弊,区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25个区级质控中心,牵头组建了27个紧密型医共体,累计选派“区聘乡用”医务人员82名,在基层共计完成门诊1412人次、开展手术85台次,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项,带教基层医生35人,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用力强化内涵建设、持之以恒推进全院综合改革,为增进全区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张吉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