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泥文小说《尘光》有感:从坚硬的世界里凿出一道光
最早认识泥文,是从一首名为《桐麻园,我的村庄》的诗歌开始,我从“你身体瘦削,四肢疲软……”这段文字里,读出了一个想要走出家乡、有所作为的农民儿子的心声。
第一次见到泥文,是在陈泰湧组织的某次文学公开课上。他戴着一顶鸭舌帽,坐在最角落里,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后来通过他的文字了解到,他不仅诗歌写得好,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同样写得很出彩。
长篇小说《尘光》是泥文的新作,小说主要讲述了农民工傅路娃因为打晕童伴吴春,在吴春生死未知且惧怕吴春父亲“收拾”他的情况下,几经辗转,从家乡逃跑到申城,在贵人“王福生”的引荐下,来到拆迁工地上拆房子。从建筑工人到带班、包工头,到承包二手工程的老板,再到自己承包工程的老板,傅路娃先后遭遇了吴春在高空作业时从高处摔落不幸身亡,父亲因老家房子年久失修、墙壁坍塌砸中头部后无钱及时医治而身亡,外甥苟飞指使社会混混儿刺伤自己等重大的人生经历后,仍初心不改,将赚到的钱投于家乡建设,修公路、搞民宿、种植药材。温暖的人性光辉,也在这一刻,被傅路娃从冰冷的钢筋丛林里凿出来,洒在贫瘠的“抱村”的土地上。
小说语言至简至朴,读来一切是那样自然、平易、纯净。故事情节紧凑,富有张力,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合情合理。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文首采用倒叙手法,引人入胜,在铺陈故事的起承转合中,大量巧设“曲折”情节,让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像一曲悲壮激越的《命运交响曲》。作品中的人物姓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主人公的名字傅路娃,谐音福禄娃,又音同葫芦娃。在人们记忆中,葫芦娃们不仅拥有超凡的能力,还象征着勇敢、团结和正义。这些美德,在傅路娃身上,都能看到。俗话说,“心苦开智慧,身苦得福禄”,小说最后,傅路娃也的确收获了幸福与财富。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申城开始大规模扩建,旧房改造、房屋动迁,上海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期,突然出现的用工潮,刺激着农民工不断涌向城市。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开州人,是上海拆房业的主力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通过主人公傅路娃的生活经历,展现出社会底层人的情感与伤痛,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打工人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同情和赞美之情。
《尘光》虽是一本小说,却详实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治安情况,拆房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以及当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一些矛盾。作者以傅路娃的视角,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打工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譬如,外来务工人员因列为“三无人员”而被治安队抓去遣送;公交车司机将外地人的手臂撞骨折了,还能理直气壮地骂对方;偷盗电缆电线会被拘留,会坐牢,仍然无法遏制那些工人对钱的欲望,拆房是高危行业,摔伤、摔死的事故时常在工地上发生。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没有至真至诚的思想感情,作者很难把这些生活片段照实描绘。
书里有些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可笑,却又那样地真实可叹。例如,傅路娃买无证自行车最后被卖家坑进派出所遭拘留的“人生奇遇”。傅路娃推着刚刚买的自行车,迎面遇上查办自行车的人,说按照政策规定,自行车没有上牌照,没有行驶证,不准上路,要查收。傅路娃努力地想要证明自行车是“买的不是偷的”,却无能为力。傅路娃就是一个现代版的“骆驼祥子”,仿佛有走不完的霉运。他当带班时,一个工人从高空摔下来摔死了,死者家属仇恨他,老板怨恨他;好不容易当回包工头,工人工资又拿不到;后来有机会自己做工程,又遭外甥算计,被社会上的混混儿刺伤,差点“就伤到肠子”,以致给身体留下后遗症。有人说,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未曾真正地走近它。这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边缘状态,除了经济上的拮据,命运也总爱“刁难”他们。他们想在坚硬的世界里,凿出希望的光,不知要从岁月的尘烟中咀嚼出几多的沧桑。
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将大量的笔墨用在了傅路娃进城务工后的生存状态上,在书写爱情这条线时,则要简化许多。“毛橘子”是傅路娃青梅竹马的同村玩伴,她读书不多,性情率真,一直爱着傅路娃。傅路娃不爱毛橘子,面对毛橘子的爱慕及纠缠,他的态度并不明朗,只是在心里将她定义为恩人。因为始终坚守着农民式的淳朴和善意,对待爱情,傅路娃显得优柔寡断、不自信。所以,当后来遇见自己心中所爱“常欣”,傅路娃并没有勇气去展开热烈的追求,以致“苟飞”颇有心机地介入其中,让这段爱情走向扑朔迷离。即便兀自沉浸在误会的阴霾中,黯然神伤,傅路娃也只能等着对方冲破世俗的阻挠,主动来找他。“常欣”是拆迁办主任“常维”的女儿,是照进傅路娃灰暗生活里的一道光,她将他从打工的洪流里解救出来,给了他家庭和财富。与其说是老天的垂怜,不如说是作者从坚硬的成人世界凿出的一道光,献给“邪不能胜正”的故事结局。
在快速发展的钢筋森林里,拆迁工地犹如一片原始森林。人的欲望,也随着对森林的开垦而不断增长。农民工傅路娃,虽然为人谦逊,不卑不亢,“遇事不怕事,遇到强硬的他会顶上”,但他对利益关系“不善钻营,只凭一腔实诚的热情干事”的性格,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裙带关系的照顾,实则很难赚到“大钱”。而真正能够成为千万富翁的,恰恰是“王福生”这样的人,他们对事业和财富有极大的野心。他们在被骗后,“近百万的投资落入水里”后,便不再轻信他人,一旦有机会让他东山再起,他们定会像“苟光”那样欲壑难填、不择手段,直到资产上千万上亿时,或许会记得反哺家乡。
小说的封面有这样一段文字,“爱这人间,得拥有足够的旷野,盛装十分之一的蜜,十分之九的辛酸与跋涉。”读完全书,你会发现,这段文字正是作者的寓意和思想内涵。
如果不是作者以文人的悲悯情怀,给予傅路娃艺术化的“关照”,以上海人的精明,没有互换资源的等量筹码,这个“倒霉蛋”鲜有机会娶到“拆迁办主任”的女儿,从现实世界里获取一笔巨大财富来反哺家乡,饱尝生活的“蜜”。作者好似马良,以《尘光》为笔,借傅路娃的“手”,为自己“身体瘦削”的村庄,神奇地画了一道乡村建设的“曙光”。(作者系开州区作家协会会员)
第一次见到泥文,是在陈泰湧组织的某次文学公开课上。他戴着一顶鸭舌帽,坐在最角落里,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后来通过他的文字了解到,他不仅诗歌写得好,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同样写得很出彩。
长篇小说《尘光》是泥文的新作,小说主要讲述了农民工傅路娃因为打晕童伴吴春,在吴春生死未知且惧怕吴春父亲“收拾”他的情况下,几经辗转,从家乡逃跑到申城,在贵人“王福生”的引荐下,来到拆迁工地上拆房子。从建筑工人到带班、包工头,到承包二手工程的老板,再到自己承包工程的老板,傅路娃先后遭遇了吴春在高空作业时从高处摔落不幸身亡,父亲因老家房子年久失修、墙壁坍塌砸中头部后无钱及时医治而身亡,外甥苟飞指使社会混混儿刺伤自己等重大的人生经历后,仍初心不改,将赚到的钱投于家乡建设,修公路、搞民宿、种植药材。温暖的人性光辉,也在这一刻,被傅路娃从冰冷的钢筋丛林里凿出来,洒在贫瘠的“抱村”的土地上。
小说语言至简至朴,读来一切是那样自然、平易、纯净。故事情节紧凑,富有张力,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合情合理。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文首采用倒叙手法,引人入胜,在铺陈故事的起承转合中,大量巧设“曲折”情节,让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像一曲悲壮激越的《命运交响曲》。作品中的人物姓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主人公的名字傅路娃,谐音福禄娃,又音同葫芦娃。在人们记忆中,葫芦娃们不仅拥有超凡的能力,还象征着勇敢、团结和正义。这些美德,在傅路娃身上,都能看到。俗话说,“心苦开智慧,身苦得福禄”,小说最后,傅路娃也的确收获了幸福与财富。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申城开始大规模扩建,旧房改造、房屋动迁,上海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期,突然出现的用工潮,刺激着农民工不断涌向城市。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开州人,是上海拆房业的主力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通过主人公傅路娃的生活经历,展现出社会底层人的情感与伤痛,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打工人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同情和赞美之情。
《尘光》虽是一本小说,却详实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治安情况,拆房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以及当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一些矛盾。作者以傅路娃的视角,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打工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譬如,外来务工人员因列为“三无人员”而被治安队抓去遣送;公交车司机将外地人的手臂撞骨折了,还能理直气壮地骂对方;偷盗电缆电线会被拘留,会坐牢,仍然无法遏制那些工人对钱的欲望,拆房是高危行业,摔伤、摔死的事故时常在工地上发生。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没有至真至诚的思想感情,作者很难把这些生活片段照实描绘。
书里有些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可笑,却又那样地真实可叹。例如,傅路娃买无证自行车最后被卖家坑进派出所遭拘留的“人生奇遇”。傅路娃推着刚刚买的自行车,迎面遇上查办自行车的人,说按照政策规定,自行车没有上牌照,没有行驶证,不准上路,要查收。傅路娃努力地想要证明自行车是“买的不是偷的”,却无能为力。傅路娃就是一个现代版的“骆驼祥子”,仿佛有走不完的霉运。他当带班时,一个工人从高空摔下来摔死了,死者家属仇恨他,老板怨恨他;好不容易当回包工头,工人工资又拿不到;后来有机会自己做工程,又遭外甥算计,被社会上的混混儿刺伤,差点“就伤到肠子”,以致给身体留下后遗症。有人说,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未曾真正地走近它。这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边缘状态,除了经济上的拮据,命运也总爱“刁难”他们。他们想在坚硬的世界里,凿出希望的光,不知要从岁月的尘烟中咀嚼出几多的沧桑。
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将大量的笔墨用在了傅路娃进城务工后的生存状态上,在书写爱情这条线时,则要简化许多。“毛橘子”是傅路娃青梅竹马的同村玩伴,她读书不多,性情率真,一直爱着傅路娃。傅路娃不爱毛橘子,面对毛橘子的爱慕及纠缠,他的态度并不明朗,只是在心里将她定义为恩人。因为始终坚守着农民式的淳朴和善意,对待爱情,傅路娃显得优柔寡断、不自信。所以,当后来遇见自己心中所爱“常欣”,傅路娃并没有勇气去展开热烈的追求,以致“苟飞”颇有心机地介入其中,让这段爱情走向扑朔迷离。即便兀自沉浸在误会的阴霾中,黯然神伤,傅路娃也只能等着对方冲破世俗的阻挠,主动来找他。“常欣”是拆迁办主任“常维”的女儿,是照进傅路娃灰暗生活里的一道光,她将他从打工的洪流里解救出来,给了他家庭和财富。与其说是老天的垂怜,不如说是作者从坚硬的成人世界凿出的一道光,献给“邪不能胜正”的故事结局。
在快速发展的钢筋森林里,拆迁工地犹如一片原始森林。人的欲望,也随着对森林的开垦而不断增长。农民工傅路娃,虽然为人谦逊,不卑不亢,“遇事不怕事,遇到强硬的他会顶上”,但他对利益关系“不善钻营,只凭一腔实诚的热情干事”的性格,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裙带关系的照顾,实则很难赚到“大钱”。而真正能够成为千万富翁的,恰恰是“王福生”这样的人,他们对事业和财富有极大的野心。他们在被骗后,“近百万的投资落入水里”后,便不再轻信他人,一旦有机会让他东山再起,他们定会像“苟光”那样欲壑难填、不择手段,直到资产上千万上亿时,或许会记得反哺家乡。
小说的封面有这样一段文字,“爱这人间,得拥有足够的旷野,盛装十分之一的蜜,十分之九的辛酸与跋涉。”读完全书,你会发现,这段文字正是作者的寓意和思想内涵。
如果不是作者以文人的悲悯情怀,给予傅路娃艺术化的“关照”,以上海人的精明,没有互换资源的等量筹码,这个“倒霉蛋”鲜有机会娶到“拆迁办主任”的女儿,从现实世界里获取一笔巨大财富来反哺家乡,饱尝生活的“蜜”。作者好似马良,以《尘光》为笔,借傅路娃的“手”,为自己“身体瘦削”的村庄,神奇地画了一道乡村建设的“曙光”。(作者系开州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