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历史名人颂》的写作特色
曾信祥所著的《重庆历史名人颂》诗文集是针对重庆历史名人馆中所陈列展示的200位历史名人而作。其以艺评著方志、以律诗颂名人的著作形式可谓类型独特、风格鲜明。内容纵观古今巴渝贤达,包揽了军、政、学、艺、革命诸界人杰及国际友人,群英荟萃,浩气恢宏,尽显巴渝浑厚文化底蕴,颇具文史价值。约略言之,该书特点有三:一是颂赞传统的继承,二是历史群像的呈现,三是以颂著史的情怀。
一、颂赞传统的继承。颂赞文体的历史渊源悠久,刘勰《文心雕龙》:“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可见最早的颂诗《九韶》为大臣咸墨歌颂君王帝喾功德而作。又曰:“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亦曰“成功臻而颂兴”,足见颂文体诞生之初即为了歌颂人物事功。赞体发源于祭祀歌唱前的助辞讲话,所谓“虞舜之祀,乐正重赞”。后演为人物赞歌,“相如属笔,始赞荆轲”。而班固《汉书》传记之后往往有赞词,实为总结说明之用。可见“颂赞”作为一种文体,发源悠久,主要针对人物史事功业与高尚品德进行的总结歌颂。
曾信祥以律诗著“名人颂”,其书总序曰“歌功颂德唱先贤”,即承意于此。其诗颂历史名人往往注重人物业与德的相兼,且章法灵活自由,或先序功业再赞德行,如对古代巴国“忠信将军”巴蔓子颂诗曰:“卫民护国戎疆土,留邑拋头拯殿宫”此即为总述功业,下句“大义凛然千古事,豪情悲壮万年松”则为赞其高德。如赞巴寡妇清“除穷致富城乡赞,救困扶危老少夸”的事功后,即对其美德赞扬“助款捐资肝胆亮,保疆卫国德行佳”。如对南宋抗蒙名将张珏颂诗曰“收复泸州围困解,驰驱重庆炮声喧”,随即赞其德“凛然大义轻生死,气战万人辉九天”。或浓墨叙述功业本身即蕴含对历史人物的美德赞扬,如颂南宋抗蒙名将彭大雅曰:“驰援入蜀兼双任,修葺固城立四函。依险保民江峡水,用谋运楫钓鱼山。”在其风云叱咤的年代其扶危济困的忠良美德自然呈现。又如颂明代名臣江渊“瓦刺军逃除险危,都城得保壮旌麾。翰林学士朝廷拜,北极勋臣相国威。昭令雪冤纠谬误,钦书平反正疑非。多才博学书骚赋,八景观光绽翠微”。全诗围绕江渊的保卫京师功劳、担任刑部侍郎的雪冤纠谬、著作诗文三事来叙写,其人物的伟岸忠贞、公正博雅的品性即可得而知之。或先总述人物德行,再历数其事功,如颂明代法学大家喻茂坚“法学大家喻茂坚,高悬玉镜显威严。清除丑陋扬风范,打击贪馋罢史官。处置李隆平叛乱,审查英耀正刑监。编纂律法江山振,书院栋梁高入天”。由此可见曾信祥的颂诗在继承颂赞传统的基础上,注重人物历史的真实功业,不尚虚美,其美德品质或直接赞出,或寓诸于事功本身,或夹叙夹颂。
二、历史群像的呈现。该书揽括古今中外名贤英才,以历史人物为连轴,展开了一幅巴渝本位的风云历史图像。先秦风云、秦汉功业、魏蜀战绩、唐宋风姿、明清武功、民国风烟、共和宏业皆次第展开,如观大江长河,惊涛拍岸,波澜不绝,最后以“国际友人”为结,譬如万川归海,终与世界洪流相汇,足见恢宏开明之视野。该书前三专题“千古英贤”“一代宗师”“著名将相”侧重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并以时间为次序,涉及古代著名政治家、学者、文人、军将、帝王、名僧大儒等,尤重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上的称述,可谓一部巴渝人物志下的中国古代史,如张仪身后的秦灭巴蜀、改设郡县;巴寡妇清捐资助筑秦长城;公孙述割据巴蜀以称帝;长孙无忌得罪高宗被贬流放;南宋皇帝赵惇升恭州为重庆府;明末王应熊保弘光皇帝即位南京;清代周煌出使琉球、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大学士张鹏翮参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黎庶昌曾任驻英、法、日使官,并兴办“川东洋务学堂”等等。这些历史名人涉及古代制度变迁、军事割据、政治事变、朝廷外交、国家教育改制等重大具有影响力事件,曾信祥皆能以律诗简括其事,凸显史学价值。
从思想史来看,宋代以后,儒学摆脱了“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思想统摄效力,融合佛道优秀思想,重铸新儒,理学崛起,故能排奡玄宗、黜夺禅门。其理学自此影响几百年,乃至清末。而诸位理学大家与重庆渊源颇深,其理学大家周敦颐曾任合州判官,立养心亭以宣理学;易学大家谯定更是巴蜀理学四大学派“涪陵学派”的开山人;程颐于涪州讲学授徒,成就《伊川易经》;来知德更是本籍重庆,为明代理学大家。诸家学人皆学界宗泰,渊厚醇湛,与巴渝有着密切深远的关系,也奠定了重庆文化在历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道教尊师陈抟、佛学大家破山海明、书画家名僧竹禅等皆让巴渝之地文化璀璨,炫耀千古。
三、以颂著史的情怀。以律诗的文艺形式群象地讴歌巴渝历史名人,以人物颂赞贯穿重庆古今风云历史,所涉重庆人物古今中外共200人,所涉体量之大,史料之富,年代之久,实为人物诗颂的第一人。考稽传统诗歌人物功德颂赞,古来有之。《诗经》中既有大量歌颂周王功绩德行的作品,雅颂之音,厥成后世彝宪风范。汉魏以下,门阀兴迭,故颂祖之诗,祈庭之耀,承之四言,典重敦厚,屡屡而出。如曹植《责躬》、潘岳《家风诗》、陆机《与弟清河云诗》、陆云《答兄平原诗》、谢混《诫族子诗》等,乃至寒士左思《悼离赠妹诗》、陶渊明《命子诗》等皆有颂祖之诗。魏晋南北朝之颂祖诗虽有以《诗经》雅颂传统的彝宪道德为内涵,以时代门庭阀阅为高瞻,然能崛起于神秀玄思之人物品藻,于是风神爽朗之气象亦随之而出。故而颂赞之诗延及同辈好友,脱去谄腐之迂,而尽神遗象,以成风姿高标之态。其后颂赞之诗衍为两途,往政治一系厥为宫体颂赞,往友朋一系则成赠友颂贤。
曾信祥之人物颂赞诗,风格更多继承于传统雅颂之体,对人物德业的高歌礼赞,具有朴实典重的彝范美,而这种美中又透着某种时代的号角味。如评宋美龄“救亡救国驱强贼,参政参谋化险危。六国语言倾俊彦,千篇墨韵灿霞晖。越洋广播明真象,抗战声音壮国威”,平实朴质的语言却蕴含威仪典重的巾帼风范。又如颂冯玉祥“爱国忧民天下闻,神州丘八赋诗吟。摧枯拉朽逐清帝,沥胆披肝拯庶民。抗日献金援火线,扶危解困护山林。言行一致仁忠义,反对独裁何惜身”,语言皆平实自然,然能起峻急果毅之风。又如评杨虎城“森森牢狱囚豪杰,赫赫声威匡济心。抗日救亡倾赤胆,舍生取义赞精神。西安兵谏千秋史,重庆躯捐万古魂。老小全家无活口,可歌可泣朗乾坤”,在雄豪之中透露几分悲凉,威仪中渗透几分慨叹。曾信祥之颂诗因其时代的现代体验,其人物群像更有共和时代之号角意味,呈现出朴实豪迈的民族自豪感和巴渝人文的厚重感,而这正是其作为中华子孙后代和巴渝地域人文守望者朴实的颂贤情怀。
(作者系开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一、颂赞传统的继承。颂赞文体的历史渊源悠久,刘勰《文心雕龙》:“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可见最早的颂诗《九韶》为大臣咸墨歌颂君王帝喾功德而作。又曰:“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亦曰“成功臻而颂兴”,足见颂文体诞生之初即为了歌颂人物事功。赞体发源于祭祀歌唱前的助辞讲话,所谓“虞舜之祀,乐正重赞”。后演为人物赞歌,“相如属笔,始赞荆轲”。而班固《汉书》传记之后往往有赞词,实为总结说明之用。可见“颂赞”作为一种文体,发源悠久,主要针对人物史事功业与高尚品德进行的总结歌颂。
曾信祥以律诗著“名人颂”,其书总序曰“歌功颂德唱先贤”,即承意于此。其诗颂历史名人往往注重人物业与德的相兼,且章法灵活自由,或先序功业再赞德行,如对古代巴国“忠信将军”巴蔓子颂诗曰:“卫民护国戎疆土,留邑拋头拯殿宫”此即为总述功业,下句“大义凛然千古事,豪情悲壮万年松”则为赞其高德。如赞巴寡妇清“除穷致富城乡赞,救困扶危老少夸”的事功后,即对其美德赞扬“助款捐资肝胆亮,保疆卫国德行佳”。如对南宋抗蒙名将张珏颂诗曰“收复泸州围困解,驰驱重庆炮声喧”,随即赞其德“凛然大义轻生死,气战万人辉九天”。或浓墨叙述功业本身即蕴含对历史人物的美德赞扬,如颂南宋抗蒙名将彭大雅曰:“驰援入蜀兼双任,修葺固城立四函。依险保民江峡水,用谋运楫钓鱼山。”在其风云叱咤的年代其扶危济困的忠良美德自然呈现。又如颂明代名臣江渊“瓦刺军逃除险危,都城得保壮旌麾。翰林学士朝廷拜,北极勋臣相国威。昭令雪冤纠谬误,钦书平反正疑非。多才博学书骚赋,八景观光绽翠微”。全诗围绕江渊的保卫京师功劳、担任刑部侍郎的雪冤纠谬、著作诗文三事来叙写,其人物的伟岸忠贞、公正博雅的品性即可得而知之。或先总述人物德行,再历数其事功,如颂明代法学大家喻茂坚“法学大家喻茂坚,高悬玉镜显威严。清除丑陋扬风范,打击贪馋罢史官。处置李隆平叛乱,审查英耀正刑监。编纂律法江山振,书院栋梁高入天”。由此可见曾信祥的颂诗在继承颂赞传统的基础上,注重人物历史的真实功业,不尚虚美,其美德品质或直接赞出,或寓诸于事功本身,或夹叙夹颂。
二、历史群像的呈现。该书揽括古今中外名贤英才,以历史人物为连轴,展开了一幅巴渝本位的风云历史图像。先秦风云、秦汉功业、魏蜀战绩、唐宋风姿、明清武功、民国风烟、共和宏业皆次第展开,如观大江长河,惊涛拍岸,波澜不绝,最后以“国际友人”为结,譬如万川归海,终与世界洪流相汇,足见恢宏开明之视野。该书前三专题“千古英贤”“一代宗师”“著名将相”侧重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并以时间为次序,涉及古代著名政治家、学者、文人、军将、帝王、名僧大儒等,尤重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上的称述,可谓一部巴渝人物志下的中国古代史,如张仪身后的秦灭巴蜀、改设郡县;巴寡妇清捐资助筑秦长城;公孙述割据巴蜀以称帝;长孙无忌得罪高宗被贬流放;南宋皇帝赵惇升恭州为重庆府;明末王应熊保弘光皇帝即位南京;清代周煌出使琉球、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大学士张鹏翮参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黎庶昌曾任驻英、法、日使官,并兴办“川东洋务学堂”等等。这些历史名人涉及古代制度变迁、军事割据、政治事变、朝廷外交、国家教育改制等重大具有影响力事件,曾信祥皆能以律诗简括其事,凸显史学价值。
从思想史来看,宋代以后,儒学摆脱了“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思想统摄效力,融合佛道优秀思想,重铸新儒,理学崛起,故能排奡玄宗、黜夺禅门。其理学自此影响几百年,乃至清末。而诸位理学大家与重庆渊源颇深,其理学大家周敦颐曾任合州判官,立养心亭以宣理学;易学大家谯定更是巴蜀理学四大学派“涪陵学派”的开山人;程颐于涪州讲学授徒,成就《伊川易经》;来知德更是本籍重庆,为明代理学大家。诸家学人皆学界宗泰,渊厚醇湛,与巴渝有着密切深远的关系,也奠定了重庆文化在历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道教尊师陈抟、佛学大家破山海明、书画家名僧竹禅等皆让巴渝之地文化璀璨,炫耀千古。
三、以颂著史的情怀。以律诗的文艺形式群象地讴歌巴渝历史名人,以人物颂赞贯穿重庆古今风云历史,所涉重庆人物古今中外共200人,所涉体量之大,史料之富,年代之久,实为人物诗颂的第一人。考稽传统诗歌人物功德颂赞,古来有之。《诗经》中既有大量歌颂周王功绩德行的作品,雅颂之音,厥成后世彝宪风范。汉魏以下,门阀兴迭,故颂祖之诗,祈庭之耀,承之四言,典重敦厚,屡屡而出。如曹植《责躬》、潘岳《家风诗》、陆机《与弟清河云诗》、陆云《答兄平原诗》、谢混《诫族子诗》等,乃至寒士左思《悼离赠妹诗》、陶渊明《命子诗》等皆有颂祖之诗。魏晋南北朝之颂祖诗虽有以《诗经》雅颂传统的彝宪道德为内涵,以时代门庭阀阅为高瞻,然能崛起于神秀玄思之人物品藻,于是风神爽朗之气象亦随之而出。故而颂赞之诗延及同辈好友,脱去谄腐之迂,而尽神遗象,以成风姿高标之态。其后颂赞之诗衍为两途,往政治一系厥为宫体颂赞,往友朋一系则成赠友颂贤。
曾信祥之人物颂赞诗,风格更多继承于传统雅颂之体,对人物德业的高歌礼赞,具有朴实典重的彝范美,而这种美中又透着某种时代的号角味。如评宋美龄“救亡救国驱强贼,参政参谋化险危。六国语言倾俊彦,千篇墨韵灿霞晖。越洋广播明真象,抗战声音壮国威”,平实朴质的语言却蕴含威仪典重的巾帼风范。又如颂冯玉祥“爱国忧民天下闻,神州丘八赋诗吟。摧枯拉朽逐清帝,沥胆披肝拯庶民。抗日献金援火线,扶危解困护山林。言行一致仁忠义,反对独裁何惜身”,语言皆平实自然,然能起峻急果毅之风。又如评杨虎城“森森牢狱囚豪杰,赫赫声威匡济心。抗日救亡倾赤胆,舍生取义赞精神。西安兵谏千秋史,重庆躯捐万古魂。老小全家无活口,可歌可泣朗乾坤”,在雄豪之中透露几分悲凉,威仪中渗透几分慨叹。曾信祥之颂诗因其时代的现代体验,其人物群像更有共和时代之号角意味,呈现出朴实豪迈的民族自豪感和巴渝人文的厚重感,而这正是其作为中华子孙后代和巴渝地域人文守望者朴实的颂贤情怀。
(作者系开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