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黄宾虹《万松烟霭》鉴赏
■ 易兴燕
  黄宾虹山水画《万松烟霭》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万松烟霭》描绘了黄山西海门万壑松风云海的奇观,画中石径蜿蜒曲折,山石深秀葳蕤,树木朦胧苍翠,茅舍掩映其间,显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盎然气象。
  《万松烟霭》展现了黄宾虹对山水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黄宾虹作为中国山水画大师,其作品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深刻感受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画中的水光与星光、白日观山与月夜临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在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每一笔、每一墨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文化底蕴。浑、厚、华、滋,墨色混合夜色,化为暮霭中的松涛;晕、沁、苍、润,水光融入星光,淌入深谷,蜿蜒成诗。展现了黄宾虹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艺术处理,使得画面既有现实的描绘,又不乏梦幻的感觉。白日观山,见其色,知其象;月夜临山,闻其声,感其韵,体现了黄宾虹对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自然山水的独特感受,白天繁复的景象在黑暗中只剩下模糊的轮廓,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赋予了画面更深远的意境。烟岚流转,大自然生息变幻,万壑松涛撼明月,黄山松卓然挺立,奇秀苍古,万松烟霭,如入夜山,墨法运用已近乎极致,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厚度。
  黄宾虹观摩大量古画,在先人的山水世界中,苦苦寻觅墨法的灵魂,感受浑厚氤氲中的气象变化,摄取笔墨丘壑中的精微表达,不断临摹、思考、探索,经数十年积累后,黄宾虹最终在前人基础上总结用墨七法、笔墨的妙谛:浑厚华滋。学画70年后,他似乎终于领悟到墨法的真谛;一遍二遍乃至十遍,水墨虽层层叠加,山色却愈发显豁光亮。墨法显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特性和中国人的宇宙观。艺术便是精神文明的结晶,他坚持在诗性的东方笔墨精神中,去寻找抚慰和重建的力量,而这样一种对于东方文化的自信,始终坚信笔墨是民族性格的表达,他用四个字总结和描述笔墨的妙谛:浑、厚、华、滋。他也更清楚,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本质。苍茫厚重,澄澈光明。画中迎面拂来的松涛雾霭,是笔墨中的气象,也是永恒的中国气度。当北京冬奥会的迎客松在天空绽放,我们似乎更能懂得这其间蕴藏的文化奥秘。德莫大于和,万物和谐,天下大同。这是东方与自然和世界相处的智慧,一切都在笔墨间永恒。
  黄宾虹的《万松烟霭》不仅让我们领会到笔墨传统中的文化精神,更为新世纪的中国山水画树立了一座高峰,滋养着深厚而厚重的文化精神,展现了黄宾虹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尊重和传承。这幅画不仅是黄宾虹艺术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山水画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作者系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开州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开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