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李白《上阳台帖》个性解析
■ 野神
  李白所作的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亦工于书法,有《上阳台帖》传世。这幅《上阳台帖》纸本,纵二八五毫米,横三八一毫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此帖在清代顾复《平生壮观》、清内府《石渠宝笈》、清代安岐《墨缘汇观》等处均有著录。作品引首为乾隆题“青莲逸翰”四个大字,有宋徽宗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帖上有宋徽宗,元代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跋或款印。近代有张伯驹等鉴藏印。作品释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此帖落笔天纵,恣肆奔腾,笔力千钧,苍劲浑朴。
  一、《上阳台帖》的艺术个性
  《上阳台帖》极具艺术性,其点画顿挫有力,笔势飞动,厚重古朴,有满纸云烟之感。其点画含情,都很自然地渗透着李白豪迈疏放的性格,清壮沉雄、自然旷达,正如其言:“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其笔力沉雄劲健,飘逸出尘,神姿天纵,自如流畅,挺秀奇拙,意态无穷,真可谓酣笔高思。
  《上阳台帖》在结体上明显有颜鲁公楷法特点,开张宽博,旷逸稚拙,跌宕起伏,顾盼有神。纵观全帖,字的长短参差,大小变化,抑扬之间,顾盼生辉,“山、水、千、非、有、壮、十八日上、书、太白”都短而急促,“高、万、老、笔、清、台”则如野马脱疆,又如雄鹰铁翼,猛然大展。然作者却信笔使来,无牵无碍。其字势平整欹侧、偃仰呼应,特别是“老”“台”二字,撇画一气疾挥,最为雄肆。通篇波澜迭起,浑然天成。本帖章法自然造化,其字大小错落,跳跃狂放,饱满不失天真,给人奇雄壮阔、气象万千之感。作者饱蘸浓墨,用笔沉着,书写时看似缓缓而书,却又有波涛激越之感。其亦思亦书之间,看似缓行,实则有雷霆之气魄,宏达不羁。诗中气度,盎然于笔端。
  整个作品尺幅虽小,却有万马奔腾之气象,苍茫空远、浑厚古朴,而情意至真,意境高妙。如长江大河,如崩石,如裂帛。看似随意,实则严谨,险中求稳,正中寓变。《上阳台帖》就像他的诗歌一样,皆有鬼斧神工之妙,激情无限,如银河倒悬,一泻千万里。
  二、《上阳台帖》的艺术感悟
  首先是该帖的点、画、线、面对视觉的冲击力,那大小跳跃的文字,应笔而生的线条,毫无做作之态,给人以直接感染力。我观此帖,波诡云谲,笔势浩荡,深谙《笔阵图》笔法之精髓,而有新意。在笔趣上,则天真曼妙,不循陈法。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提出的“宁拙勿巧”,大概悟于此帖吧。笔墨随意,而情趣自生。
  其次是该帖的情志抒发,最是打动人心。不自觉想起
  “李白斗酒诗百篇”,下笔熠熠如神的场景。那种书写时放下一切,不为尘事所扰,快意笔墨,以至于心手双畅的状态下,对点画、笔法、结体、章法,皆不需思考。于文思激荡之下,只管放纵笔墨,则书自然天成也。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对书法的基本技法娴熟基础之上的。
  另外,要写好一幅字,文学素养也是一门必修课。作品中“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寥寥十六个字,就给人以无穷的震撼,深不可测,神秘至极。作者在书写时,自然地将文字的内涵和情感熔铸其中,将其理、其趣、其思、其情赋予笔端,自然万象融于书写之中。如是,则妙笔至也。
  综上可知,李白唯一传世的《上阳台帖》是一幅伟大的书法艺术珍品,是无价之宝。亦如李白的诗歌一样,豪放俊逸,瑰奇豪健,别具一格。由其亲笔抄写,且现存下来的《上阳台帖》更是弥足珍贵。《上阳台帖》对我们当代书法艺术亦有深刻的启示,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上阳台帖》即使在今天的书坛,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功用,永不过时。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开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