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民间疾苦凝笔端
——试析进士陈昆的几首诗作
  ■ 向明阳
  陈昆(1809—1873)作为诗人,刊行于世的《小桃溪馆诗钞》传下来诗作共860首。其中有一部分作品关注了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疾苦,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浓厚的民本意识,深受读者称道。
  一、诗人关注农民、关注农业生产
  诗人五律《初夏》如此写道:“景象歌初夏,农功岂可荒。乘时分旧垅,及早播新秧。十亩烦心计,几行劳指忙。嘉禾昭圣代,世界慕羲皇。”
  初夏时节,农村一派忙碌景象。农民们抓住大好季节,关水犁田,搭埂插秧。农业生产岂止是个体力活,更要劳心费神,样样要预案要计划,事事要考虑想周全,怎么能够淡漠荒疏?农民们为的是“嘉禾”遍野,秋来盼个好收成。诗人同样的关心着“农功”,因为秋收的丰歉事关国家、事关人民。
  《山农叹》则关注着田粮的丰歉,这首古体诗生动描写了山区农民因久旱无雨、薄田歉收、减产一半、交租之后颗粒不剩的情景。你看粮仓空空,肚皮亦空空,夫叹妇泣子闹,“吊起鼎罐当钟打”,好不惨人!
  除了常见的水旱风雹等自然灾害外,农民还会遭到蝗灾虫盗,五言古体诗《捕蝗诗》是陈昆在江西宜春县知县任上引导农民扑灭蝗灾赢得较好收成的真实记录。
  《开县志》(1990年版)中《陈昆传》载:“咸丰八年(昆)出任江西宜春县知县,当时战争频繁,又遭蝗灾,农民甚惧,以为神灵降灾,日夜哭祷。陈昆初到任,亲历各乡视察,并教以扑灭之法。经50余日苦斗,蝗灾损失减轻,当年农产仍获丰收,人民深感其德,刻碑记其事。”诗人当时新官上任,惊叹愚昧之余,立即下乡巡查,再三动员农民,还传授灭蝗方法,引导四乡灭蝗。农民醒悟后,乡乡村村齐呼应,男女老少齐上阵,剿灭蝗虫取得成效。“是岁大有获,穰穰盈仓窖”,灾年获得较好收成。对于百姓的感恩戴德,作者认为灭蝗功归“天幸”,“来去我何与,掀髯只一笑”。
  二、诗人关注两极分化,关注受灾百姓
  在《山农叹》中,因久旱不雨粮食歉收腹内空空的饥民,与地主家犬只食饱肉足整日倒头大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那个悲惨的社会,真是人不如狗!
  《龙树寺小楼题壁》诗以换韵分段可分五节。第一节描写游龙树寺小楼的时间、地点、场景。第二节描写人物。谁在小楼游玩聚会?“轩盖扬扬”“官厨络绎”“声如沸螗”,原来是“列卿尚书侍中郎”等一批官僚。第三节描写宴会场景:丝竹歌舞,传杯递盏。特别是“一箸足耗十万钱,一饭已费中人产”,足见山珍海味,大肆铺张。第四节描写夕阳西下后官员们趁兴寻欢作乐,一掷千金大赌豪赌。第五节诗人笔锋一转,描写与龙树寺咫尺相隔的饥人,“一声两声时吟呻”,与猜拳行令、丝竹声声、兴酣赌博、寻欢作乐形成多么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诗人悲哀地问道:饥人痛苦的呻吟,你们这些“贵人”听到没有?
  年年有灾荒,岁岁多饥人。在温饱未解决的社会,可在成都花市,“年年岁岁花时节,豪华公子走若狂。”《花市》一诗揭露了统治阶级不但吃喝玩乐、骄奢淫逸,而且在赏花购花中争相比阔,大肆挥霍。“香车宝马来不断,千娇百媚人争羡。当风不数兰麝香,照地如开锦绣段。”写达官贵人、公子小姐逛花市的情景,脸上涂脂抹粉,身上绫罗绸缎,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百花卖早不卖迟,夏秋花开早春时。数十匹绢购一窠,数百文钱买一枝。”对名贵花草、反季节花草不惜重金购置。有的买去行贿,“献媚朝进节度署,贡谀暮入将军府。”;有的买去上香,“几车文殊院里来,几担昭觉寺中去。”对后花园中的名贵花草则倍加娇惯,雕栏密密遮,翠膜重重护,“晴久防燥雨防蠹”。名花有此殊遇,普通花草呢,对不起,“城外菜花香满路,过者来往不一顾。”而他们赏花买花的钱还是普通老百姓芸芸众生的血脂血膏啊!由此可见诗人鲜明的情感。
  三、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罪行的揭露与鞭挞
  《悯饥吟》这首诗描写县官在开仓赈灾中,贯彻执行错误的政策,使得城内城外两重天:“城中之米堆如山,城外圭撮无处鬻。饥饱分明隔一墙,城内高歌城外哭。”其实,县官赈灾,并不仅是个政策问题。“去年旱,今年饥,十室八九断晨炊。”十之八九是灾民,他们主要是农民,而“乡时饿夫空垂涎”,是得不到赈济的。可见“县官开仓施糜粥”,仅仅是做样子的,根本解决不了广大群众的实际利益。哪怕农民在“墙外哭”,官府仍然“亦不顾”。诗人百思不解,“我思远近皆王民,试问县官何不恕?”诗人因之提出建议,实际是反讽为官者:“安得环县筑长城,大家都在城中住。”这却是永远不能实现的天方夜谭啊。
  诗人对官府不仅质问、反讽,而且骂他们如狼似虎。《九龙山有虎行》就写了虎狼一般的县官。九龙山上出现了老虎,而且是一对。它们吃人伤人,到处害人。乡人百姓只得村村鸣锣敲鼓,家家置弓添弩,防备老虎侵犯。他们自防、联防,却不能报官,一说到“报官知”,反倒“摇手禁无语”。为什么大家噤若寒蝉呢?原来“虎到关门犹可防,吏来如虎不可挡。”如果真有官员们来问老虎的事,百姓还要扯谎说昨夜老虎已过了桃溪河到了大慈山了。诗人在《九龙山有虎行》中无情地揭露了官吏如虎的真相。试问在“官吏如虎”的社会,人民群众能有平安和谐的日子过吗?这首诗与孔子过泰山侧听到一家三口死于虎口而不愿搬家的故事如出一辙:“苛政猛于虎!”
   四、诗人关注社会毒瘤对人民的危害
  在封建社会,有皇权、政权对老百姓的统治、压迫,有地主阶级对老百姓的欺压、盘剥,还有社会毒瘤对老百姓的抢劫、剽掠。《闲王行》诗人先以四句描绘“闲王”辈的穿着打扮、“骁雄果敢”。接着写这些“不兵不贼”的家伙在兵贼“两军相持”对垒之际,入乡下村“乘机剽掠”“横搜大索”,十分猖狂。“发我囤仓,掘我窖藏,啖我酒浆,牵我豕羊。”而且人们敢怒不敢言,“见者不敢议,议者死道旁!”对于这些祸国殃民的“闲王”辈,诗人悲哀写道:“兵耶无纪律,贼耶有戎行。不兵不贼谁能防?”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百姓们实际上受到三种人的欺压蹂躏,一贼二兵三“闲王”。说穿了,闲而为王、无恶不作的家伙就是些操黑社会的地痞流氓,人称杂皮(泼皮)、恶霸(恶棍)、二流子。最后,诗人呼吁当局要打黑除恶惩痞,铲除社会毒瘤,“罗平妖雾落,此辈归农事耕作,使我妇子得安乐。”
  诗人陈昆在不少诗作中,关注国家、关注百姓、关注民生,表达了其以人为本的思想。陈昆的民本思想至少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人先后生活在19世纪初叶和中叶,即鸦片战争前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中国从封建社会正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天下乱有象,处处烽火燃。”(陈昆《辞家》),正是对时局的概括。社会的演变,给诗人莫大的教育,“只觉回头惊岁月,依然合眼梦江湖。”(陈昆《自题小像》)。
  二是诗人“好读书,喜博览,有壮志,望能受朝廷重用。”(《开县志·陈昆传》)。因此,对民间疾苦,诗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如《悯饥吟》《闲王行》中“安得”的假定,就反映出他的良苦用心。
  三是诗人“望能受朝廷重用,但未如愿。后在地方官任上,不畏时局艰险,力图有所成就。”(《开县志·陈昆传》),“宜春灭蝗”就是陈昆身体力行的最好例子。
  (作者系开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