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诗词 文采风流今尚存
今年暑期档,国产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火“出圈”,3万里路、48首诗,在观众面前铺开一卷熟悉的唐诗“盛世”,也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成为亲子游、课本游的热门打卡地。
《长安三万里》,千里在巴渝。
“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巴渝渊薮,自古繁华。浩荡长江、雄奇三峡、巍峨神女峰,成就了中国文坛的“高峰”,镌刻在历史的灿烂长河中。
如今三峡,“诗和远方”意正浓,是中国诗歌版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杜诗所云,“文采风流今尚存”!
高光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观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黄金水道”,三峡是其标志性河段,也是文化的华彩篇章。
“大浪淘沙,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三峡诗词中留下的诸多璀璨诗篇和千古名句,已成为光照千秋的精神财富,更是重庆文学的高光时刻。”重庆国学院院长、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明华如是说。
在刘明华主编的《三峡文化概览》一书里,其对三峡文化进行了“画像”:三峡高唐神女的浪漫传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到当代诗人舒婷的《神女峰》,中间有多少文人墨客,写出了无数想象丰富、美丽动人的诗篇……万千美好,定格于此。
三峡的自然奇观、厚重历史及历代名人,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元素。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此集中地表现某一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意象,并不多见。“三峡”“夔州”“夔门”“瞿塘”等自然风光,在古今诗文及中外游记中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形成的艺术创作源泉乃至独特的文学体式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奇观。如《竹枝词》,在后世的写作中,就有两种写法:一是像杜甫《夔州十绝句》或白居易、刘禹锡的《竹枝词》那样写三峡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民居等;另一种则继承其描写地域风情的抒情风格,形成“某地竹枝词”的特殊文体,这一体式在当代、在后世都将继续存在并富有活力,用以表现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又如《巫山高》,从南北朝至清代就有46位诗人以《巫山高》为题咏三峡,包括李白、李煜、李贺、张九龄、沈佺期、孟郊等,千百年来已成为三峡文学创作中的竞赛式的同题写作,足见三峡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候人歌》引吭南音,楚臣赋惊艳高唐,‘巫山高’唱响铙歌,竹枝词妙曼峡江。诗城葳蕤,李白杜甫双星同耀,彩云辞流丽千古,夔州诗擅绝八荒。”著名文史专家、一级作家蓝锡麟在《重庆赋》中如此概括。
2017年,重庆日报推出《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一书,通过记者的实地寻访,对全市38个区县的古诗进行了展示,三峡古诗涵盖其中,闪耀着神秘深邃的光芒。
缘由
山水意象造就独特辨识度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名山大川众多,为何只有三峡造就了如此具有辨识度的文学现象,并光耀中国乃至世界文坛?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现象,那就是过境作家与文学高峰的形成。”刘明华称,三峡文学的创作源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三峡雄奇的自然地理与深厚的人文资源,给诗人的心灵震撼,这主要表现为过境文人的三峡诗文创作;二是相关题材对后世创作的影响。其中,李白、杜甫是三峡文学杰出的代表,他们在三峡写出的诗歌,既代表着自己的最高成就,也是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深入人心,具有千秋万代的持续影响力。
如公元725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沿着蜀江旅行,从峨眉山一路来到了重庆,情思飞动的诗仙挥笔写下了《峨眉山月歌》,用一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对朋友的想念。
唐代大诗人元稹在组诗《离思》里,化用《高唐赋》“巫山云雨”的典故,用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寄托了对爱妻深深的眷恋和无限相思,也让这句诗跨越时空,成为千百年来歌咏爱情的最美诗句。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期间,看到当地人的竹枝词表演,写下著名的《竹枝词二首》,其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将中国式的浪漫表达得淋漓尽致。
公元767年,寄居夔州的杜甫,望着眼前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飞鸟盘旋,听着峡谷中猿猴长鸣啼叫,老病孤愁的他不禁悲从心来,吟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
“古人云:‘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诗人因山水而抒写胸臆,山水因诗人而彰显魅力。如果没有杜甫的入蜀漂泊与出峡苦旅,没有李白的坐罪被贬复又遇赦狂欢,三峡风光如何能大放光彩?山川入眼,方有山水诗;人在旅途,方有送别诗。正是诗人们的行走或迁徙,客居他乡对陌生环境的审美感受,促成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的问世。”刘明华说。
发展
“中国诗歌重镇”历久弥新
“新诗重镇的山城/一座龙族新诗形象的坐标/俯察/一首熟悉醉人的新诗/仰观/一束缪斯灵光的聚焦……”这是泰国诗人坚盖·塞他翁为重庆所著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心中重庆诗歌的地位。
时代在变,文学在变。作为文学中最敏感的诗歌,自然需要不断探索发展。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等众多诗人在三峡留下灿烂诗篇,既托物言志、感怀时事,又吟诵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重庆人,让三峡诗词在灿若星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闪耀着深邃的光芒。
光阴荏苒,诗脉连绵。数千年来的深厚积淀,让重庆不仅古诗创作丰盈,新诗创作也从未中断,成为中国新诗的重镇。
走进西南大学二级教授、著名诗评家吕进的家,现年82岁的他对新诗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
1986年,吕进参与创办了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是迄今国内唯一研究新诗的实体机构。如今,该所已培养近600个博士和硕士,先后出版《中国现代诗学》《中华诗歌大辞典》等大量影响深远的著作,并形成中国诗歌界著名的“上园派”。
新时期以来,傅天琳(已故)、李钢获得全国文学奖,傅天琳、李元胜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吕进是全国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多届评委……可以说,目前,重庆诗人60后是领军者,70后是中坚力量,80后、90后正异军突起,人才梯队完整,且水平高,既展现了重庆诗歌的强大创作力,也奠定了重庆诗歌在全国诗歌版图的重要地位。
不仅如此,近年来,《夔州诗全集》《夔州诗百首赏析》《夔州诗300首》《奉节诗旅指南》等大量诗词著作涌现;“诗词六进”(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院坝、进企业、进景区)在三峡地区广泛开展,把浓厚的诗词文化融入血脉、融入生活。
奉节还将诗词元素融入演艺节目,举办了“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等,多形式、全方位展示、传承诗词文化,随处可见诗词的影子,处处焕发诗词的浪漫。
在重庆,“中国诗歌重镇”的美誉正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不断努力下,流贯古今,经久不衰。(来源:《重庆日报》)
《长安三万里》,千里在巴渝。
“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巴渝渊薮,自古繁华。浩荡长江、雄奇三峡、巍峨神女峰,成就了中国文坛的“高峰”,镌刻在历史的灿烂长河中。
如今三峡,“诗和远方”意正浓,是中国诗歌版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杜诗所云,“文采风流今尚存”!
高光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观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黄金水道”,三峡是其标志性河段,也是文化的华彩篇章。
“大浪淘沙,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三峡诗词中留下的诸多璀璨诗篇和千古名句,已成为光照千秋的精神财富,更是重庆文学的高光时刻。”重庆国学院院长、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明华如是说。
在刘明华主编的《三峡文化概览》一书里,其对三峡文化进行了“画像”:三峡高唐神女的浪漫传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到当代诗人舒婷的《神女峰》,中间有多少文人墨客,写出了无数想象丰富、美丽动人的诗篇……万千美好,定格于此。
三峡的自然奇观、厚重历史及历代名人,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元素。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此集中地表现某一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意象,并不多见。“三峡”“夔州”“夔门”“瞿塘”等自然风光,在古今诗文及中外游记中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形成的艺术创作源泉乃至独特的文学体式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奇观。如《竹枝词》,在后世的写作中,就有两种写法:一是像杜甫《夔州十绝句》或白居易、刘禹锡的《竹枝词》那样写三峡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民居等;另一种则继承其描写地域风情的抒情风格,形成“某地竹枝词”的特殊文体,这一体式在当代、在后世都将继续存在并富有活力,用以表现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又如《巫山高》,从南北朝至清代就有46位诗人以《巫山高》为题咏三峡,包括李白、李煜、李贺、张九龄、沈佺期、孟郊等,千百年来已成为三峡文学创作中的竞赛式的同题写作,足见三峡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候人歌》引吭南音,楚臣赋惊艳高唐,‘巫山高’唱响铙歌,竹枝词妙曼峡江。诗城葳蕤,李白杜甫双星同耀,彩云辞流丽千古,夔州诗擅绝八荒。”著名文史专家、一级作家蓝锡麟在《重庆赋》中如此概括。
2017年,重庆日报推出《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一书,通过记者的实地寻访,对全市38个区县的古诗进行了展示,三峡古诗涵盖其中,闪耀着神秘深邃的光芒。
缘由
山水意象造就独特辨识度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名山大川众多,为何只有三峡造就了如此具有辨识度的文学现象,并光耀中国乃至世界文坛?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现象,那就是过境作家与文学高峰的形成。”刘明华称,三峡文学的创作源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三峡雄奇的自然地理与深厚的人文资源,给诗人的心灵震撼,这主要表现为过境文人的三峡诗文创作;二是相关题材对后世创作的影响。其中,李白、杜甫是三峡文学杰出的代表,他们在三峡写出的诗歌,既代表着自己的最高成就,也是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深入人心,具有千秋万代的持续影响力。
如公元725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沿着蜀江旅行,从峨眉山一路来到了重庆,情思飞动的诗仙挥笔写下了《峨眉山月歌》,用一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对朋友的想念。
唐代大诗人元稹在组诗《离思》里,化用《高唐赋》“巫山云雨”的典故,用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寄托了对爱妻深深的眷恋和无限相思,也让这句诗跨越时空,成为千百年来歌咏爱情的最美诗句。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期间,看到当地人的竹枝词表演,写下著名的《竹枝词二首》,其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将中国式的浪漫表达得淋漓尽致。
公元767年,寄居夔州的杜甫,望着眼前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飞鸟盘旋,听着峡谷中猿猴长鸣啼叫,老病孤愁的他不禁悲从心来,吟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
“古人云:‘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诗人因山水而抒写胸臆,山水因诗人而彰显魅力。如果没有杜甫的入蜀漂泊与出峡苦旅,没有李白的坐罪被贬复又遇赦狂欢,三峡风光如何能大放光彩?山川入眼,方有山水诗;人在旅途,方有送别诗。正是诗人们的行走或迁徙,客居他乡对陌生环境的审美感受,促成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的问世。”刘明华说。
发展
“中国诗歌重镇”历久弥新
“新诗重镇的山城/一座龙族新诗形象的坐标/俯察/一首熟悉醉人的新诗/仰观/一束缪斯灵光的聚焦……”这是泰国诗人坚盖·塞他翁为重庆所著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心中重庆诗歌的地位。
时代在变,文学在变。作为文学中最敏感的诗歌,自然需要不断探索发展。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等众多诗人在三峡留下灿烂诗篇,既托物言志、感怀时事,又吟诵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重庆人,让三峡诗词在灿若星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闪耀着深邃的光芒。
光阴荏苒,诗脉连绵。数千年来的深厚积淀,让重庆不仅古诗创作丰盈,新诗创作也从未中断,成为中国新诗的重镇。
走进西南大学二级教授、著名诗评家吕进的家,现年82岁的他对新诗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
1986年,吕进参与创办了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是迄今国内唯一研究新诗的实体机构。如今,该所已培养近600个博士和硕士,先后出版《中国现代诗学》《中华诗歌大辞典》等大量影响深远的著作,并形成中国诗歌界著名的“上园派”。
新时期以来,傅天琳(已故)、李钢获得全国文学奖,傅天琳、李元胜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吕进是全国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多届评委……可以说,目前,重庆诗人60后是领军者,70后是中坚力量,80后、90后正异军突起,人才梯队完整,且水平高,既展现了重庆诗歌的强大创作力,也奠定了重庆诗歌在全国诗歌版图的重要地位。
不仅如此,近年来,《夔州诗全集》《夔州诗百首赏析》《夔州诗300首》《奉节诗旅指南》等大量诗词著作涌现;“诗词六进”(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院坝、进企业、进景区)在三峡地区广泛开展,把浓厚的诗词文化融入血脉、融入生活。
奉节还将诗词元素融入演艺节目,举办了“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等,多形式、全方位展示、传承诗词文化,随处可见诗词的影子,处处焕发诗词的浪漫。
在重庆,“中国诗歌重镇”的美誉正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不断努力下,流贯古今,经久不衰。(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