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潘仲明近照。(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熊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6岁的潘仲明,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主动放弃学业,到广东省东莞市打工挣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潘仲明在建筑工地上当过小工,在制鞋厂当过制鞋工,在缝纫机销售公司干过销售和维修工……他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1997年,潘仲明成立了东莞市精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销售缝纫机。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公司每年生产销售缝纫机1万余台,年营业额3000余万元。
如今事业有成的潘仲明担任了广东省重庆开州商会副会长。他始终牵挂着家乡,时刻关注着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当时我们家很穷,兄弟姊妹又多,爸妈根本没有余钱送我继续读书。”潘仲明回忆说,看着年迈的父母,作为长子,他理应担起家庭重担,帮助父母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
1992年3月,家住竹溪镇灵泉村的潘仲明,看着正在为自己的高中学费操心的父母,主动提出了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
潘仲明的父亲潘宗昌一直希望潘仲明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无奈家里实在是拿不出学费送他继续上学,只好点头答应。
“我一定要挣钱,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潘仲明带着改善家里经济条件的愿望,跟随老乡到广东省东莞市打拼。
“我要自己当老板”
潘仲明只有初中文化,又没有从业经验,加之身体瘦弱等原因,找工作处处碰壁,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的工作。
虽然建筑小工是一份苦力活,但是潘仲明很珍惜。为了干更多的活,他下班后还悄悄提沙袋练臂力。每个月发工资后,他只留下少许生活费,其余寄回家给父母补贴家用。每当父母问起他的生活状况,他总是说:“一切都好。”
潘仲明在建筑工地上干了3个月,因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经人介绍进入东莞一家制鞋厂工作。
常言道,薄技在身,胜握在金。尽管工作环境好了,工作强度也小了,但是潘仲明并没有安于现状,他在制鞋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缝纫机,对缝纫机修理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堂姐非常支持我学缝纫机修理技术,帮我给了1000块钱的培训费。”潘仲明说,他依然感激当时堂姐的帮助。
缝纫机修理技术学成后,潘仲明到了一家缝纫机修理厂工作,因技术过硬,月薪拿到了1200元。
“我要自己当老板的。当时我想,不管缝纫机修理技术多好,那也是给别人打工,想挣更多钱,早日让父母生活富足,就不能只当个修理工。”潘仲明说,他后来去了一家销售缝纫机的公司,从事缝纫机销售和售后工作,虽然每月工资降了400元,但是他积累了很多的人脉资源和管理经验,为他以后成立公司奠定了基础。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1997年,经过5年的酝酿,潘仲明注册成立了东莞市精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销售缝纫机。
潘仲明担任董事长后,仍然坚守在生产一线,亲自研发产品。1999年下半年,第一批共5台制鞋用的缝纫机面市,不仅在技术、工艺上领先于市面上其他产品,而且价格低廉,很快被制鞋厂抢购一空。一炮打响,从此公司订单源源不断。
2000年,潘仲明抓住时机,投入资金扩大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充公司销售版图。
“要把眼光放长远,只有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潘仲明说,他在东莞购买了一栋2000多平方米的大楼,作为公司总部研发中心,高薪聘请科研人员全力研发各种智能化缝纫机,加快更新换代低端产品。目前,公司代理商遍布全国各地,还布局开拓到海外市场,辐射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数十个国家。
“事业发展得再大,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如今,事业有成的潘仲明担任了广东省重庆开州商会副会长,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先后捐款2万元硬化竹溪镇灵泉村村级公路,捐款5000元用于南雅镇道路改造及路灯安装,在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捐款1.8万元。
本报记者 熊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6岁的潘仲明,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主动放弃学业,到广东省东莞市打工挣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潘仲明在建筑工地上当过小工,在制鞋厂当过制鞋工,在缝纫机销售公司干过销售和维修工……他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1997年,潘仲明成立了东莞市精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销售缝纫机。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公司每年生产销售缝纫机1万余台,年营业额3000余万元。
如今事业有成的潘仲明担任了广东省重庆开州商会副会长。他始终牵挂着家乡,时刻关注着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当时我们家很穷,兄弟姊妹又多,爸妈根本没有余钱送我继续读书。”潘仲明回忆说,看着年迈的父母,作为长子,他理应担起家庭重担,帮助父母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
1992年3月,家住竹溪镇灵泉村的潘仲明,看着正在为自己的高中学费操心的父母,主动提出了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
潘仲明的父亲潘宗昌一直希望潘仲明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无奈家里实在是拿不出学费送他继续上学,只好点头答应。
“我一定要挣钱,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潘仲明带着改善家里经济条件的愿望,跟随老乡到广东省东莞市打拼。
“我要自己当老板”
潘仲明只有初中文化,又没有从业经验,加之身体瘦弱等原因,找工作处处碰壁,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的工作。
虽然建筑小工是一份苦力活,但是潘仲明很珍惜。为了干更多的活,他下班后还悄悄提沙袋练臂力。每个月发工资后,他只留下少许生活费,其余寄回家给父母补贴家用。每当父母问起他的生活状况,他总是说:“一切都好。”
潘仲明在建筑工地上干了3个月,因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经人介绍进入东莞一家制鞋厂工作。
常言道,薄技在身,胜握在金。尽管工作环境好了,工作强度也小了,但是潘仲明并没有安于现状,他在制鞋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缝纫机,对缝纫机修理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堂姐非常支持我学缝纫机修理技术,帮我给了1000块钱的培训费。”潘仲明说,他依然感激当时堂姐的帮助。
缝纫机修理技术学成后,潘仲明到了一家缝纫机修理厂工作,因技术过硬,月薪拿到了1200元。
“我要自己当老板的。当时我想,不管缝纫机修理技术多好,那也是给别人打工,想挣更多钱,早日让父母生活富足,就不能只当个修理工。”潘仲明说,他后来去了一家销售缝纫机的公司,从事缝纫机销售和售后工作,虽然每月工资降了400元,但是他积累了很多的人脉资源和管理经验,为他以后成立公司奠定了基础。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1997年,经过5年的酝酿,潘仲明注册成立了东莞市精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销售缝纫机。
潘仲明担任董事长后,仍然坚守在生产一线,亲自研发产品。1999年下半年,第一批共5台制鞋用的缝纫机面市,不仅在技术、工艺上领先于市面上其他产品,而且价格低廉,很快被制鞋厂抢购一空。一炮打响,从此公司订单源源不断。
2000年,潘仲明抓住时机,投入资金扩大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充公司销售版图。
“要把眼光放长远,只有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潘仲明说,他在东莞购买了一栋2000多平方米的大楼,作为公司总部研发中心,高薪聘请科研人员全力研发各种智能化缝纫机,加快更新换代低端产品。目前,公司代理商遍布全国各地,还布局开拓到海外市场,辐射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数十个国家。
“事业发展得再大,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如今,事业有成的潘仲明担任了广东省重庆开州商会副会长,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先后捐款2万元硬化竹溪镇灵泉村村级公路,捐款5000元用于南雅镇道路改造及路灯安装,在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捐款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