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碚遇见张昊
■ 陈进
在读了张昊的《雾里梅花江上烟》一书后,我想起许大立老师《当陈然遇见胡雁冰》一文,总觉得张昊这个外地人创作北碚文集跟胡雁冰创作红色小说《挺进者陈然》有很多相似的情怀。一个是因为喜欢党史,在遇见重庆南滨路《挺进报》旧址,忽然间和墙上展出的巨幅照片四目相对时,创作长篇小说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一个是因为从小向往山水之地,在遇见北碚这个山水林泉湖皆备的地方时,便一发不可收地追随它、了解它,用几年的时间为它写下一本专辑。从资深的北碚文化人蒋登科教授传递的信息得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张昊是唯一一个为北碚出文学专辑的人。
世界上很多相遇真的很神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于是,我也如法炮制了一个题目:当北碚遇见张昊。
张昊因就读于西南大学而来到北碚。面对这个陌生的小城,他以一个北方人的视野举目四望,处处皆是与故乡完全不一样的风景。于是张昊就利用闲暇时间四处寻访,周末是好时机,亲友们来访是好时机,参加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更是好时机……他时常行走在北碚的大街小巷,行走在北碚的山山水水中。对于缙云山、金刀峡、金刚碑、老舍旧居、雅舍、“江边”等一些有名的地方,因为一遍又一遍地拜访过,仿佛每一个人、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每一座山都存进了他的心里,一提笔,文字就如滔滔江水倾满纸张。
一本书,能让人深度了解一座城。读着这些亲切、自然的文字,我脑子里浮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时不时回忆自己与北碚的交集。虽然我是一个重庆人,离北碚也并不遥远,可是搜罗记忆,除了从影视、书籍和朋友圈里知道的一些关于缙云山、金刀峡、“小陪都”的地理人文,我对北碚的实体接触仅限于西南大学。二十年前,我参加论文答辩时去了西南大学,那时的“西师”和“西农”还没有合并,主城到北碚也没有地铁,我坐长途汽车从开州出发到主城花了半天时间,再转乘汽车才到北碚。近些年自己参加专业培训,以及带学生参加演讲活动,每次都是在西南大学。虽然交通便利了许多,可以选择乘公交车或地铁,但每次都是匆匆去、匆匆回,对大学以外的东西无一接触。读了张昊的书,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很多年,因为北碚是一座要风景有风景、要底蕴有底蕴的城市,它的乡建文化很早就蜚声海内外。
从《市井书香图书馆》到《作孚广场与天奇广场》,从《闹市舞台北碚文化馆》到《乡建记忆晏阳初纪念馆》……北碚是幸运的,总遇上一些为之倾心付出的人。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著名“民国乡建三杰”:晏阳初、梁簌溟、卢作孚,三位同龄人在乡建运动中都和北碚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渊源和交集,他们的设想和做法各有侧重,有力地促进了北碚的持续发展。“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时隔70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穿行在花园般的北碚,于“熊猫诞生地”北碚公园里再读卢作孚先生当年的愿景,发现已经一一兑现时,一定会感慨万千:所幸,北碚遇到了卢作孚。
从《恐龙漫步的中国西部科学学院旧址》到《后方的“红色堡垒”……国立复旦大学旧址》,从《北碚的街道》到《都市盆景多鼠斋》,从《警报声声报警台》到《蝉鸣阵阵西南局旧址》……我们能感受到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八年里,北碚作为“小陪都”的那段烽火岁月,因为“三千名流下北碚”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就的北碚史上的高光时刻。我也大体知道,张昊作为一个执笔写作的文化人,为什么会如此痴迷这个地方,称“此心安处是吾乡”了。
书中除了写到很多文化之地,还介绍了北碚众多的佳山妙水和风景名胜:沥鼻峡、马鞍溪、梅花山、“80年代”文星场、北川铁路、原生态偏岩古镇等等,都是我想去打卡游览的地方。如果去北碚,我最先涉足的肯定还是缙云山,那里有清雅秀美的九峰峦、神奇的缙岭云霞、诗情画意的巴山夜雨、无瑕如玉的黛湖、气浮兰芳的北温泉,更重要的是那里还有2022年山火烙刻下的全国人民的感动,伤疤里崛起的重庆精神……在恐怖山火里,众多的山城儿女奋不顾身,其中,也有张昊这个“新北碚人”地赴汤蹈火。
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的方式有很多种,张昊用的是最真诚、最文艺的一种,他脚步丈量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一个故事长出来,眼睛看到的每一帧新景里都有历史的风轻轻拂过。所幸,北碚遇到了张昊;所幸,我遇到了张昊的《雾里梅花江上烟》。
(作者系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教师)
在读了张昊的《雾里梅花江上烟》一书后,我想起许大立老师《当陈然遇见胡雁冰》一文,总觉得张昊这个外地人创作北碚文集跟胡雁冰创作红色小说《挺进者陈然》有很多相似的情怀。一个是因为喜欢党史,在遇见重庆南滨路《挺进报》旧址,忽然间和墙上展出的巨幅照片四目相对时,创作长篇小说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一个是因为从小向往山水之地,在遇见北碚这个山水林泉湖皆备的地方时,便一发不可收地追随它、了解它,用几年的时间为它写下一本专辑。从资深的北碚文化人蒋登科教授传递的信息得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张昊是唯一一个为北碚出文学专辑的人。
世界上很多相遇真的很神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于是,我也如法炮制了一个题目:当北碚遇见张昊。
张昊因就读于西南大学而来到北碚。面对这个陌生的小城,他以一个北方人的视野举目四望,处处皆是与故乡完全不一样的风景。于是张昊就利用闲暇时间四处寻访,周末是好时机,亲友们来访是好时机,参加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更是好时机……他时常行走在北碚的大街小巷,行走在北碚的山山水水中。对于缙云山、金刀峡、金刚碑、老舍旧居、雅舍、“江边”等一些有名的地方,因为一遍又一遍地拜访过,仿佛每一个人、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每一座山都存进了他的心里,一提笔,文字就如滔滔江水倾满纸张。
一本书,能让人深度了解一座城。读着这些亲切、自然的文字,我脑子里浮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时不时回忆自己与北碚的交集。虽然我是一个重庆人,离北碚也并不遥远,可是搜罗记忆,除了从影视、书籍和朋友圈里知道的一些关于缙云山、金刀峡、“小陪都”的地理人文,我对北碚的实体接触仅限于西南大学。二十年前,我参加论文答辩时去了西南大学,那时的“西师”和“西农”还没有合并,主城到北碚也没有地铁,我坐长途汽车从开州出发到主城花了半天时间,再转乘汽车才到北碚。近些年自己参加专业培训,以及带学生参加演讲活动,每次都是在西南大学。虽然交通便利了许多,可以选择乘公交车或地铁,但每次都是匆匆去、匆匆回,对大学以外的东西无一接触。读了张昊的书,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很多年,因为北碚是一座要风景有风景、要底蕴有底蕴的城市,它的乡建文化很早就蜚声海内外。
从《市井书香图书馆》到《作孚广场与天奇广场》,从《闹市舞台北碚文化馆》到《乡建记忆晏阳初纪念馆》……北碚是幸运的,总遇上一些为之倾心付出的人。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著名“民国乡建三杰”:晏阳初、梁簌溟、卢作孚,三位同龄人在乡建运动中都和北碚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渊源和交集,他们的设想和做法各有侧重,有力地促进了北碚的持续发展。“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时隔70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穿行在花园般的北碚,于“熊猫诞生地”北碚公园里再读卢作孚先生当年的愿景,发现已经一一兑现时,一定会感慨万千:所幸,北碚遇到了卢作孚。
从《恐龙漫步的中国西部科学学院旧址》到《后方的“红色堡垒”……国立复旦大学旧址》,从《北碚的街道》到《都市盆景多鼠斋》,从《警报声声报警台》到《蝉鸣阵阵西南局旧址》……我们能感受到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八年里,北碚作为“小陪都”的那段烽火岁月,因为“三千名流下北碚”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就的北碚史上的高光时刻。我也大体知道,张昊作为一个执笔写作的文化人,为什么会如此痴迷这个地方,称“此心安处是吾乡”了。
书中除了写到很多文化之地,还介绍了北碚众多的佳山妙水和风景名胜:沥鼻峡、马鞍溪、梅花山、“80年代”文星场、北川铁路、原生态偏岩古镇等等,都是我想去打卡游览的地方。如果去北碚,我最先涉足的肯定还是缙云山,那里有清雅秀美的九峰峦、神奇的缙岭云霞、诗情画意的巴山夜雨、无瑕如玉的黛湖、气浮兰芳的北温泉,更重要的是那里还有2022年山火烙刻下的全国人民的感动,伤疤里崛起的重庆精神……在恐怖山火里,众多的山城儿女奋不顾身,其中,也有张昊这个“新北碚人”地赴汤蹈火。
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的方式有很多种,张昊用的是最真诚、最文艺的一种,他脚步丈量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一个故事长出来,眼睛看到的每一帧新景里都有历史的风轻轻拂过。所幸,北碚遇到了张昊;所幸,我遇到了张昊的《雾里梅花江上烟》。
(作者系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