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口头禅
母亲来电话让我回去吃饭,她特别强调家里的新鲜蔬菜多,让我带些到新家去。我到家的时候,母亲正在做菜。她说黄瓜是24楼黄阿姨送的,她对我最好了。桃子是对门张阿姨在老家摘的,她对我最好了,上次送的还没吃完,昨天又送来了。
“她对我最好了。”这是母亲的口头禅,只要提到她的那些朋友,她都会补上这一句。一会是25楼的王阿姨,一会是29楼的田阿姨。我在那栋楼住了五年多,搬走之前连隔壁邻居的模样都记不清,母亲才搬来两三年,却跟楼上楼下左邻右舍处得跟亲戚似的。
母亲说的其他人我不了解,但她有次居然说楼下的某女子也对她好,我感觉像是听天方夜谭。那女子见了谁都一幅冷冰冰的样子,我曾在电梯里听别人议论过她,说她性情古怪,在单位跟同事的关系也紧张。
记得有一次家里客厅漏水,我正准备通知物管,那女子就气势凶凶地来敲门,见到我就劈头盖脸一顿乱吼,说她家的厨房遭殃了,还骂了些难听的话,气得我跟她大吵一架。从那以后,我跟她结上了梁子,每次一遇见她,我都故意将头扭到一旁。
有一次我回去看母亲,那女子在电梯里见到我,竟然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回来了?好久不见。”我下意识地看了看四周,确定她是在对我说话,只得讪讪地点点头。她又笑眯眯地说:“你妈在家没?好几天没见到她了,她老人家真好!”
那天我很好奇地问母亲怎么跟她扯上了关系。母亲淡淡地说,她听说女子一个人带着小孩,挺不容易的。有次她做了些糕点送去,没想到小孩子特别喜欢,母亲就经常给她做。母亲说那女子对她最好了,得知她牙齿不好,还给她介绍好的医生。平时只要见到她,都会很热情地对她嘘寒问暖。
“我刚又遇见楼下那女子了,她说你昨晚送的水饺,她小孩很喜欢。”我将女子的话如实向母亲转达。
“喜欢就好,她家小孩很可爱的。对了,你先吃,我把这碗肉丸汤端给3楼的赵阿姨,她对我最好了。这几天她身体不适,适合吃点清淡的。”母亲说完就急匆匆地出门。
母亲说的这个赵阿姨我见过,好像是去年才搬来。前不久,赵阿姨突发疾病,儿女不在身边。母亲连夜将她送到区人民医院。赵阿姨住院期间,母亲每天在家炖鸡汤,再坐公交车给她送去。我好几次给母亲打电话,她都说在医院陪护。在我看来,这明明是母亲对别人有恩,她却老是念人家对她好。
母亲刚出门,我就听到有人在敲门。开门一看是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婆婆,手里拿着一个大瓷碗。她很亲热地对我说:“你是小芳吧?常听你妈提起你。这是还她的碗,我女儿最喜欢吃她做的腊肉汤圆了。”
老婆婆刚走,母亲就回来了,她说那是27楼的谢阿姨,昨天她做了腊肉汤圆请谢阿姨来吃,再专门给她女儿做了一些带走。母亲说谢阿姨对她最好了,上次她俩约着去逛街,谢阿姨看中了一条围巾,还给她也买了一条。
母亲刚坐下,手机响了。她赶紧按下接听键说:“好着呢,谢谢关心,你们也要保重哟!”挂断电话,母亲很开心地说是林阿姨打来的,关心她最近身体如何。林阿姨是外地人,和母亲在高山避暑地住同一栋楼。每年夏天她一家老少都在那里乘凉。母亲经常做些凉面、饺子、煎饼给她家送去,考虑到她家人多,母亲每次都会做很多。
母亲说过些日子给林阿姨寄点红糖去,她一家都爱吃我们这里的土红糖。末了,她仍不忘补一句,林阿姨对我最好了,得知我腿不好,每次去井里打水,她都会帮我提。
我终于明白,母亲的那些朋友为啥会对她最好了。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开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她对我最好了。”这是母亲的口头禅,只要提到她的那些朋友,她都会补上这一句。一会是25楼的王阿姨,一会是29楼的田阿姨。我在那栋楼住了五年多,搬走之前连隔壁邻居的模样都记不清,母亲才搬来两三年,却跟楼上楼下左邻右舍处得跟亲戚似的。
母亲说的其他人我不了解,但她有次居然说楼下的某女子也对她好,我感觉像是听天方夜谭。那女子见了谁都一幅冷冰冰的样子,我曾在电梯里听别人议论过她,说她性情古怪,在单位跟同事的关系也紧张。
记得有一次家里客厅漏水,我正准备通知物管,那女子就气势凶凶地来敲门,见到我就劈头盖脸一顿乱吼,说她家的厨房遭殃了,还骂了些难听的话,气得我跟她大吵一架。从那以后,我跟她结上了梁子,每次一遇见她,我都故意将头扭到一旁。
有一次我回去看母亲,那女子在电梯里见到我,竟然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回来了?好久不见。”我下意识地看了看四周,确定她是在对我说话,只得讪讪地点点头。她又笑眯眯地说:“你妈在家没?好几天没见到她了,她老人家真好!”
那天我很好奇地问母亲怎么跟她扯上了关系。母亲淡淡地说,她听说女子一个人带着小孩,挺不容易的。有次她做了些糕点送去,没想到小孩子特别喜欢,母亲就经常给她做。母亲说那女子对她最好了,得知她牙齿不好,还给她介绍好的医生。平时只要见到她,都会很热情地对她嘘寒问暖。
“我刚又遇见楼下那女子了,她说你昨晚送的水饺,她小孩很喜欢。”我将女子的话如实向母亲转达。
“喜欢就好,她家小孩很可爱的。对了,你先吃,我把这碗肉丸汤端给3楼的赵阿姨,她对我最好了。这几天她身体不适,适合吃点清淡的。”母亲说完就急匆匆地出门。
母亲说的这个赵阿姨我见过,好像是去年才搬来。前不久,赵阿姨突发疾病,儿女不在身边。母亲连夜将她送到区人民医院。赵阿姨住院期间,母亲每天在家炖鸡汤,再坐公交车给她送去。我好几次给母亲打电话,她都说在医院陪护。在我看来,这明明是母亲对别人有恩,她却老是念人家对她好。
母亲刚出门,我就听到有人在敲门。开门一看是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婆婆,手里拿着一个大瓷碗。她很亲热地对我说:“你是小芳吧?常听你妈提起你。这是还她的碗,我女儿最喜欢吃她做的腊肉汤圆了。”
老婆婆刚走,母亲就回来了,她说那是27楼的谢阿姨,昨天她做了腊肉汤圆请谢阿姨来吃,再专门给她女儿做了一些带走。母亲说谢阿姨对她最好了,上次她俩约着去逛街,谢阿姨看中了一条围巾,还给她也买了一条。
母亲刚坐下,手机响了。她赶紧按下接听键说:“好着呢,谢谢关心,你们也要保重哟!”挂断电话,母亲很开心地说是林阿姨打来的,关心她最近身体如何。林阿姨是外地人,和母亲在高山避暑地住同一栋楼。每年夏天她一家老少都在那里乘凉。母亲经常做些凉面、饺子、煎饼给她家送去,考虑到她家人多,母亲每次都会做很多。
母亲说过些日子给林阿姨寄点红糖去,她一家都爱吃我们这里的土红糖。末了,她仍不忘补一句,林阿姨对我最好了,得知我腿不好,每次去井里打水,她都会帮我提。
我终于明白,母亲的那些朋友为啥会对她最好了。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开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