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B百味人生
芝麻香里忆乡愁
  ■ 袁野
  八月的风,浅浅的,将炎热带去了远方。静落一地凉,恰逢一城香。每每这时,耳边总萦绕着一首儿时的童谣,虽遥远却记忆犹新。“八月一十三,磨麦把面翻,八月一十四,王家把饼制,八月中秋节,冰薄先拜月。”童谣中的“冰薄”,就是指故乡开州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冰薄月饼”,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我的幼年时代,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已改革开放,但物质还是相对匮乏,平日,只能吃到应季的蔬菜和水果。冰薄月饼,也是只有中秋节的时候才能吃到。所以中秋节、春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是我们童年最期盼的三个节日。
  每到中秋节前,父母亲单位上会给每个职工发一封冰薄月饼,这样家里就会有两封月饼。每封月饼有十个,每个月饼厚度约2-3毫米,直径大约9厘米。薄薄的饼穿着铺满芝麻的外衣,渗透着油脂的包装纸上,是嫦娥奔月的图案。虽然有两封,但也是稀罕之物,毕竟一年也就这个时候才能吃到冰薄月饼。
  中秋节的时候,母亲会大展厨艺,办一桌丰盛的晚餐,外公外婆表弟都会到家里团聚。晚餐后大家在院坝赏月的时候,母亲就会端出切成扇形小块的月饼,算作餐后甜点吧。所以,冰薄月饼是中秋节的重头戏,要等到那天才开封。
  小孩子大都嘴馋,加上那个年代本就没什么零食,我和表弟总是希望早早地吃到冰薄月饼。我就缠着母亲先开一封解解馋。每到这个时候,父亲就会笑着说:“老鼠留不得隔夜食。我家有个小老鼠。”母亲也终是拗不过我的死缠烂磨,就给我一个。而我也如获珍宝,把那一个冰薄月饼用纸包好,放在书包的隔层带到学校。课间休息时,叫上几个要好的同学,躲到操场边的梧桐树下,大家你掰一点,我掰一块,圆圆的饼,芝麻和着面粉裹着搅碎的冰糖渣、橘红,在唇齿间跳舞,那甜甜的味道和袅袅婷婷的少女时光,一并留在了记忆深处,至今仍有还梦一笑之感。
  冰薄月饼是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温暖的慰藉,镌刻着每一个开州人的成长记忆。
  时光不可逆转,月饼却可以打败时间,旧时风物,开启我们尘封的儿时记忆,在回忆的光影里此消彼长。曾经的小姑娘们也已过不惑之年,同学会的时候,大家一起追忆年少时光。不承想,几个小闺蜜居然都还记得校园梧桐树下,大家分吃冰薄月饼的欢乐和留在记忆深处的弥久香甜,一切恍若昨天。
  鲁迅先生在《社戏》里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旅居广州多年的闺蜜姝,曾有过相同的感慨,她告诉我,广州的甜点数不胜数,却始终怀念故乡的冰薄月饼。或许那薄薄的饼里早已写满乡愁和儿时的味觉追忆,才会让人回味过往,无穷思念。
  如今,冰薄月饼已不再如过去那般稀有。但中秋节的时候,街头巷尾,大到超市小到小区便利店,一封封圆圆的月饼,被码成金字塔形状,已然成为家乡这座小城一道靓丽的风景,并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冰薄月饼是淳朴勤劳的开州人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地域文化灼灼其华的精髓。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食,更凝结着一份“月是故乡明”的情愫。
  月白清凉,水瘦江空。秋风熟黄了故乡山头,便是冰薄月饼飘香之日,最是故乡的那份香甜,便深深地浸润在那缀满芝麻的月饼上,其清脆酥香的味道,记忆了每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深情眷恋,正是:情意融融气爽清,远方游子望冰轮。影光偏觉故乡好,岚焰惊看天上新。峰峦叠嶂月白映,山川条条氤氲存。梦还今夜冰薄圆,万里飘零故乡人。
  (作者系开州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