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人来
那个电话号码是去年夏天查询到的,但秋天快过完了我还是没有拨出去。
我不能肯定电话号码一定是那个人的,如果是,过了这么多年我又能说些什么?那个人只是我孩童时代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早已不能清楚地想起他的样子。但当我百度出关于他的信息时,我的心跳还是加快,跟着浮现的还有那些久远的记忆。
这不是1984年,因为我看不到那条淡青的街,那些巍然屹立的参天古树和慢歌一样舒缓的行人,还有那青瓦屋顶上往事一样的袅袅炊烟。
那张记着电话号码的纸条我放在钱夹最里层,一直没有再翻出来看。直到那一天,我坐公交车,当车缓缓经过位于安康路的那所小学大门前,当我看到阳光下的校园,是那样陌生又熟悉。我鬼使神差般地找出那张差点被我遗失的纸条,用手机一下一下地摁出那串数字。我屏息静气地听那边彩铃响起,等着那边的回应。
“喂,你好,哪位?”
“你是——你是——叶建军叶老师吗?”我怎么有点结巴。
“是的,请问你是?”那边仍然是很平淡的语调。
“我叶军,我是叶军啊——”因为激动,我禁不住大声嚷嚷。
“叶军,真的是叶军?”那边的声调也跟着提高。
“我真是叶军啊,你真还记得?”我发现自己说着说着就笑开了。
“我怎么不记得,你是我弟啊。”
“我们多少年没有见了,你还好吗?”
“1984年到现在,快30年了,我都当爷爷了。”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一晃30年了。30年漂泊,我们走了多长路又结识了多少人?
很多时候,我们无端地就对逝去的岁月起了怀恋之心,我们开始疯狂地重寻那些远去的背影。找到了也许只能问一声你还好吗?曾经触手可及的人和事终有一天都会遥不可及。
我困在2014年的车里,我很想回到从前,回到1984年,谁能带我回去?
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低矮的青瓦平屋,每到下午4点准时从南河电站传出的鸣笛……那是我的1984年。
那年我在县城读小学二年级,开学不久学校就分来了一批实习老师。
那些刚从“开师”毕业的学生,青春的面庞鲜明而生动,叶建军站在他们中间是极不起眼的。
和叶建军一起分到我们班的,还有另外两名女老师。其中一名姓白,主教音乐课。白老师长发素脸,回忆里她颇有几分琼瑶电影里女主那种我见犹怜的感觉,以至于她初次出现在我们班课堂上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好乖哦。”跟着叶建军一起备受冷落的是一名姓王的女老师,她短发齐耳,成天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的课程都由这三名实习老师教。一名老师讲课时,另外两名老师就在下面听课、记笔记。
叶建军每次都拿个小凳坐到我旁边,在他的“监视”下我上课时的坐姿格外端正。这一切都源于叶建军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他先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照着花名册一一点名。当念到我的名字时他自然抬眼对着应答的我,隐约笑笑。后来有回在学校大门前碰到一起上学的我和我哥,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两兄弟一个叫叶建,一个叫叶军,我叫叶建军,是你们名字的合写,就是你们大哥了。”说着他上来搭着我们两人的肩膀往前走。
也许从那时起,我就觉得叶建军是大哥,从心里对他亲近起来。自习课时,三名老师给个别同学辅导,叶建军经常会问我有没有不懂的习题需要讲解,到他教课时抽我回答问题的次数,多得让我提心吊胆。每周的习作交上去后再发下来时,我总能看到作文后面多了长长的一大段红字点评,一眼便知那是叶建军独特的“行楷”字迹。
有天课间我按照白老师的模样,在作业本上画了一个长发披肩的美女图,然后同学们争相传看,最后被一只大手接过去。叶建军看了看,意味深长地笑着说:“谁画的,还有点像。”
众人便把我推到了叶建军面前。“你还真有两下子。”叶建军说着便把那张图画纸小心翼翼地从作业本撕下来,夹在教案里,才又嬉皮笑脸地对我说,“送给我吧。”
后来有一次我私下问叶建军:“你喜欢白老师吧?”
“你听谁说的。”叶建军摸了一把我的头发。
“班里的同学都这么说。”叶建军听了,轻声嘀咕了一句什么,我没听清。
他发现我一直看着他,就笑了,“学习上多用点心,小细娃儿莫乱猜。”
有天放学后叶建军带领我们在教室里办完墙报,然后谈笑风生地准备离开,经过走廊时我发现他先前的笑容瞬间凝固在脸上,便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
黄昏静寂的校园里,白老师温顺地坐在一个男老师的自行车后座上面,那个白衣黑裤的男老师是隔壁班的丁老师。那天那远去的身影和叶建军悲伤的脸,很多年以后再回想起来,那画面被我主观地无限放大成了特写,又被夕阳蒙上了一层奇异的柔光,像早期的港台文艺片,梦幻而迷离。可在当时,8岁的我怎么能明白18岁的叶建军那份孤独与失落。
白老师上课时总爱安静地坐在风琴后面,一脸专注地弹唱,长发掩映着一张素净光洁的脸。叶建军坐在我们中间,像学生一样跟我们一起唱: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 ……
不知什么时候,叶建军的位置空了。白老师站起来,她的手不经意地理耳旁的发丝,白皙骨感的手腕上一串茉莉花滑落出来。
那首歌,在后来分别的欢送会上我们又唱了一次。歌声里我翻开自己的留言簿,最后一页是叶建军写给我的:“弟,你很优秀,但要学会坚强。”我想起那次王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我吼出教室,我一个人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在叶建军走过来询问事情经过的时候,我委屈得说不出话,眼泪忍不住往外流。叶建军紧了紧我的肩膀,温和地说:“男孩子不要那么多眼泪。”那节课我们两人就趴在走廊的栏杆上,叶建军给我讲了很多他自己的事。他说他始终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
那天欢送会结束时同学们都纷纷哭了,泪眼蒙眬里,我看见人群里准备离开的叶建军,回过头来对我会心一笑。
几周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相约去“开师”找实习老师们玩。叶建军把我们迎到寝室,去食堂打来饭菜一脸微笑地看着我们吃。后来在风雨操场上,叶建军目送我们离开。我忍不住回头,春色将尽,“开师”校园一片新绿,叶建军站在空旷无人的操场上,对我们不停挥手。那个一脸和气的少年,终也随着1984年春日的漫天飞絮,渐隐在我的生活里。
后来,我终究没有长到我想要的1米78,叶建军也没有等到他爱的人说爱他。
我也终于明白,生命注定是一场遗憾的旅程。我没有像8岁那年想的那样,背着背包,带着口琴,流浪在异乡的街角。
我没有像8岁那年想的那样,长大了去看海。可我的思绪里总有一片浩瀚的海水,低哑的号角声从海的深处传来,空洞而遥远。那样的景象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可为什么总会出现在我午夜梦回的时候。
“叶军,刚才那人认识你。”
“哪个?”
半小时前,店里进来两名男顾客。我迎上去,其中一名年轻的跟我咨询业务。另一名中年人,戴了眼镜,气质儒雅。他在店堂里转了一圈,又退回来微笑地注视着我。眼镜后面那样和煦的眼神,我似曾相识。
“就是那个中年人,他问我你是不是叶军?”
“你怎么不给我说?”
“他给我打手势,叫我不要说。”
是叶建军,一定是他,我推门跟出去。叶建军,我们相处了30天,你再来看我用了30分钟。中间,隔了30年。
2014年的开州大道,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闪亮的霓虹灯兀自照着这个新城。夜色,像帷幕一样落下。
(作者系开州区作家协会会员)
我不能肯定电话号码一定是那个人的,如果是,过了这么多年我又能说些什么?那个人只是我孩童时代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早已不能清楚地想起他的样子。但当我百度出关于他的信息时,我的心跳还是加快,跟着浮现的还有那些久远的记忆。
这不是1984年,因为我看不到那条淡青的街,那些巍然屹立的参天古树和慢歌一样舒缓的行人,还有那青瓦屋顶上往事一样的袅袅炊烟。
那张记着电话号码的纸条我放在钱夹最里层,一直没有再翻出来看。直到那一天,我坐公交车,当车缓缓经过位于安康路的那所小学大门前,当我看到阳光下的校园,是那样陌生又熟悉。我鬼使神差般地找出那张差点被我遗失的纸条,用手机一下一下地摁出那串数字。我屏息静气地听那边彩铃响起,等着那边的回应。
“喂,你好,哪位?”
“你是——你是——叶建军叶老师吗?”我怎么有点结巴。
“是的,请问你是?”那边仍然是很平淡的语调。
“我叶军,我是叶军啊——”因为激动,我禁不住大声嚷嚷。
“叶军,真的是叶军?”那边的声调也跟着提高。
“我真是叶军啊,你真还记得?”我发现自己说着说着就笑开了。
“我怎么不记得,你是我弟啊。”
“我们多少年没有见了,你还好吗?”
“1984年到现在,快30年了,我都当爷爷了。”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一晃30年了。30年漂泊,我们走了多长路又结识了多少人?
很多时候,我们无端地就对逝去的岁月起了怀恋之心,我们开始疯狂地重寻那些远去的背影。找到了也许只能问一声你还好吗?曾经触手可及的人和事终有一天都会遥不可及。
我困在2014年的车里,我很想回到从前,回到1984年,谁能带我回去?
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低矮的青瓦平屋,每到下午4点准时从南河电站传出的鸣笛……那是我的1984年。
那年我在县城读小学二年级,开学不久学校就分来了一批实习老师。
那些刚从“开师”毕业的学生,青春的面庞鲜明而生动,叶建军站在他们中间是极不起眼的。
和叶建军一起分到我们班的,还有另外两名女老师。其中一名姓白,主教音乐课。白老师长发素脸,回忆里她颇有几分琼瑶电影里女主那种我见犹怜的感觉,以至于她初次出现在我们班课堂上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好乖哦。”跟着叶建军一起备受冷落的是一名姓王的女老师,她短发齐耳,成天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的课程都由这三名实习老师教。一名老师讲课时,另外两名老师就在下面听课、记笔记。
叶建军每次都拿个小凳坐到我旁边,在他的“监视”下我上课时的坐姿格外端正。这一切都源于叶建军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他先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照着花名册一一点名。当念到我的名字时他自然抬眼对着应答的我,隐约笑笑。后来有回在学校大门前碰到一起上学的我和我哥,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两兄弟一个叫叶建,一个叫叶军,我叫叶建军,是你们名字的合写,就是你们大哥了。”说着他上来搭着我们两人的肩膀往前走。
也许从那时起,我就觉得叶建军是大哥,从心里对他亲近起来。自习课时,三名老师给个别同学辅导,叶建军经常会问我有没有不懂的习题需要讲解,到他教课时抽我回答问题的次数,多得让我提心吊胆。每周的习作交上去后再发下来时,我总能看到作文后面多了长长的一大段红字点评,一眼便知那是叶建军独特的“行楷”字迹。
有天课间我按照白老师的模样,在作业本上画了一个长发披肩的美女图,然后同学们争相传看,最后被一只大手接过去。叶建军看了看,意味深长地笑着说:“谁画的,还有点像。”
众人便把我推到了叶建军面前。“你还真有两下子。”叶建军说着便把那张图画纸小心翼翼地从作业本撕下来,夹在教案里,才又嬉皮笑脸地对我说,“送给我吧。”
后来有一次我私下问叶建军:“你喜欢白老师吧?”
“你听谁说的。”叶建军摸了一把我的头发。
“班里的同学都这么说。”叶建军听了,轻声嘀咕了一句什么,我没听清。
他发现我一直看着他,就笑了,“学习上多用点心,小细娃儿莫乱猜。”
有天放学后叶建军带领我们在教室里办完墙报,然后谈笑风生地准备离开,经过走廊时我发现他先前的笑容瞬间凝固在脸上,便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
黄昏静寂的校园里,白老师温顺地坐在一个男老师的自行车后座上面,那个白衣黑裤的男老师是隔壁班的丁老师。那天那远去的身影和叶建军悲伤的脸,很多年以后再回想起来,那画面被我主观地无限放大成了特写,又被夕阳蒙上了一层奇异的柔光,像早期的港台文艺片,梦幻而迷离。可在当时,8岁的我怎么能明白18岁的叶建军那份孤独与失落。
白老师上课时总爱安静地坐在风琴后面,一脸专注地弹唱,长发掩映着一张素净光洁的脸。叶建军坐在我们中间,像学生一样跟我们一起唱: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 ……
不知什么时候,叶建军的位置空了。白老师站起来,她的手不经意地理耳旁的发丝,白皙骨感的手腕上一串茉莉花滑落出来。
那首歌,在后来分别的欢送会上我们又唱了一次。歌声里我翻开自己的留言簿,最后一页是叶建军写给我的:“弟,你很优秀,但要学会坚强。”我想起那次王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我吼出教室,我一个人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在叶建军走过来询问事情经过的时候,我委屈得说不出话,眼泪忍不住往外流。叶建军紧了紧我的肩膀,温和地说:“男孩子不要那么多眼泪。”那节课我们两人就趴在走廊的栏杆上,叶建军给我讲了很多他自己的事。他说他始终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
那天欢送会结束时同学们都纷纷哭了,泪眼蒙眬里,我看见人群里准备离开的叶建军,回过头来对我会心一笑。
几周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相约去“开师”找实习老师们玩。叶建军把我们迎到寝室,去食堂打来饭菜一脸微笑地看着我们吃。后来在风雨操场上,叶建军目送我们离开。我忍不住回头,春色将尽,“开师”校园一片新绿,叶建军站在空旷无人的操场上,对我们不停挥手。那个一脸和气的少年,终也随着1984年春日的漫天飞絮,渐隐在我的生活里。
后来,我终究没有长到我想要的1米78,叶建军也没有等到他爱的人说爱他。
我也终于明白,生命注定是一场遗憾的旅程。我没有像8岁那年想的那样,背着背包,带着口琴,流浪在异乡的街角。
我没有像8岁那年想的那样,长大了去看海。可我的思绪里总有一片浩瀚的海水,低哑的号角声从海的深处传来,空洞而遥远。那样的景象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可为什么总会出现在我午夜梦回的时候。
“叶军,刚才那人认识你。”
“哪个?”
半小时前,店里进来两名男顾客。我迎上去,其中一名年轻的跟我咨询业务。另一名中年人,戴了眼镜,气质儒雅。他在店堂里转了一圈,又退回来微笑地注视着我。眼镜后面那样和煦的眼神,我似曾相识。
“就是那个中年人,他问我你是不是叶军?”
“你怎么不给我说?”
“他给我打手势,叫我不要说。”
是叶建军,一定是他,我推门跟出去。叶建军,我们相处了30天,你再来看我用了30分钟。中间,隔了30年。
2014年的开州大道,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闪亮的霓虹灯兀自照着这个新城。夜色,像帷幕一样落下。
(作者系开州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