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我区持续抓好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美 产业兴 村民富
  本报记者 熊程成
  近年来,我区坚决落实中央、市委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把帮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围绕“四个一批”发展路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推动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可持续稳定增收,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见实效。
  202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78元,其中生产经营净收入6955元,比全市高720元。2023年上半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35元,同比增长7.9%。
  “产业+就业”促增收
  初秋时节,开州广袤的田野上,迎来累累硕果。在南门镇的甘蔗基地里,村民们抓紧给甘蔗补充水分,忙碌的身影淹没在甘蔗林中……
  南门镇种植甘蔗已有百余年历史,其盛产的南门红糖更是远近闻名。近年来,随着南门红糖产业的不断壮大,南门镇甘蔗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00余亩。
  “我们平坝地区家家户户都种植有甘蔗,平均每户红糖产量达3000多斤,一年卖红糖收入约3万多元。”甘蔗种植大户黎明华说,近年来,通过政府搭桥,南门镇建起了多个大型红糖加工厂,等到甘蔗收获季,村民还可以到红糖加工厂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又增加一份收入。
  南门镇红糖产业只是我区大力夯实基础壮大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围绕“一主两辅”,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连片打造绿色蔬菜、道地药材、特色水果、生态养殖、优质粮油“5大众”生态特色产业,做精做特冷水鱼、茶叶、紫水豆干、南门红糖、桑叶蛋“5小众”优势特色产业。
  同时,我区制定《脱贫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十条措施》,推行八大利益联结模式,利益联结覆盖所有脱贫户监测对象,并依托鲁渝消费协作,推动东产西移、西菜东卖,将“土产品”变成“畅销品”,增加经营性收入。
  我区还持续打好就业帮扶组合拳,深化“鲁渝”和“一区两群”劳务协作,加强“以工代赈”,打造了“开州金厨”“金开家政”“开州建工”三大劳务品牌。 
  “改革+带动”助增收
  清晨,凉风习习,在竹溪镇灵泉村,人们在郁郁葱葱的竹林间、潺潺而下的溪水旁、花果飘香的田园里,享受着早秋的乐趣。
  近年来,竹溪镇通过“三优”为牵引、“三游”为载体、“三有”为根基,切实把辖区优势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使乡村美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农民富起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旅融合发展鲜活经验。
  我区积极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推进“三变”改革扩面提质,大力整治农村撂荒地、闲置山坪塘和林下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和大豆产业,利用闲置房打造特色民宿、观光场所等,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同时,我区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头雁”培育工程,开展导师团+党员先锋+头雁+基地“四个一”定制化培育“领头雁”,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还不断探索“单村独资”“多村合作”“整镇抱团”等乡村公司化经营模式,搭建承接农村资本、运营集体资产、承载产业项目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分红。
   “乡风+创新”稳增收
  近年来,关面乡关面村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实际,以“红黄双十条积分制村规民约”为“杠杆”,用“四全”促“四升”,实现了乡村治理与村级发展的互促共进。同时,村民通过积分管理参与村级事务,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关面乡关面村通过积分制管理,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村民房前屋后乱堆杂物,环境脏乱差,现在家家户户井井有条;过去经常有人办“无事酒”,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如今,在关面村,生态更宜居了,乡风也更文明,大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稳定增收的工作中。2021年,关面村获得“重庆市第二批美丽宜居乡村”称号。
  满月镇甘泉村则创新乡村模式,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建强三支队伍、坚持三治融合、推行三种制度、抓好三大关键务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甘泉村于2020年获得“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称号,2021年获得“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2022年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2023年获得“重庆市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富起来,还要实现乡风文明。近年来,我区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弘扬优良家风中的重要作用,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重要内容,让人民群众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