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送来一片湖
读开州,说开州,写开州,绕不过汉丰湖。
开州甘愿以它1800岁的泛黄历史做基座,托起不到18岁的青葱汉丰湖,仿佛一条河流风行万里,不为归期,只为大海;一个微笑跨越千年,不为远方,只为遇见;一缕晨光穿过长夜,不为光照,只为信念。
我曾多次凝视汉丰湖。
汉丰湖风平浪静的时候,我知道它在沉思。微风簇浪,满湖泛金,我知道它有话要说。当它像庄稼地里的麦浪一浪盖过一浪的时候,我知道它是想放歌了。
一
面对汉丰湖,思绪也会变得潮湿。那些过往,那些心事,会沿着岸边水草,湿漉漉地爬上心头。
16岁的时候考到开州城里求学,20多岁的时候考到城里工作。前前后后,我在这里度过了将近10年的时光。
日子向前推移,我跟小城一起随着季节流转。过了春天,过了夏天,过了秋天,过了冬天,城里九街十八巷的石板路已然全部走过;十字街的卤菜,得月楼的锅贴,内西街的老亲娘包面,黄桷树下阿庆嫂的土菜馆,闭着双眼都能走到;所有能够精准定位的地名,诸如老关嘴、西津坝、滴水岩、绣衣池、福音堂,早在心里把它们盘出了包浆。
开州城确实很小。
小城自有小城的简单与温情。长年枕着巴山宽阔厚实的胸膛,任日升日落,千峰竞秀,看帆影点点,百水汇流,小城的日子就像缓缓东流的三里河一样波澜不惊,小城的节奏就像青石板街上老叟的步履一样不疾不徐,小城的心态就像户前日光下老太的神情一样宁静祥和。
没有高楼林立,视野不被遮挡。城里任何一栋楼房,几乎都能一眼望到郊区,都能望到碧绿的菜畦。晨光之中,总有菜农,担着水桶,持着水瓢,到东河南河舀水浇灌菜地。菜农种菜,孜孜矻矻,形如往版面上摁字,剔除杂草,便是挑出错别字,浇水施肥,是润饰文字。
连接郊区与城区的是南河大桥。进城出城仅此一桥,是实至名归的咽喉重地。然而并无多少车辆来往,将两岸风光和俗世生活渡来渡去,成为大桥的重要职能。城里的子曰诗云风花雪月需要向外流布,乡间的陈芝麻烂谷子想来感染市声,都须在此万踪归一,擦肩而过之后,再各奔前程。
曾经的居所叫绣衣池,我的楼栋是这片区域唯一的高楼,得以居高临下。俯视四周,从晚清的木板房到民国的砖墙房,从菜市口到旧教堂,屋檐接着屋檐,瓦片挨着瓦片,连成青灰一片。公鸡打鸣的声音,大人喝斥小孩的声音,锅铲翻炒碰到铁锅的声音,外加淡墨淡墨的蜂窝煤轻烟,不时透过房顶瓦片,一阵一阵一股一股,向天空弥散。
简单朴素的人事都能自带光芒。
出门上街,五步一点头,十步一寒暄。那个声音很大鼻上缀有几颗雀斑的女屠户,又一手拿着刀一手在肉扇上比划,反复征求老年主顾的意见:从这里划要不要得?那位驾着嘞嘞车声音沙哑叫卖凉粉凉面豆腐脑的,还是不用手收钱,估计他是怕钱脏手,老用一双筷子夹钱,大钞小钞轻车熟路地在两根筷子间梭来拣去。那位智力多少有些缺陷口齿不大爽利的中年男子,还是坐在自己的旧书摊边认真看书,每当顾客淘好了旧书并叫一声“收钱”,他才会抬一下头。三角坝那位“罗汉肚”依然一边拍着自己的肚皮,一边吹嘘:有次去红旗缝纫社做裤子,量完尺寸,走出几百米了,裁缝师傅气喘吁吁追上来说,“对不起,刚才量错了”,当街复核,量出的结果跟此前一模一样,还是腰围三尺一、裤长二尺七。木柜台又高又长的中药铺,那位老先生手中的戥子秤其实可有可无,无论甘草白芍还是沙参贝母,他都是一抓准。
南山、迎仙山、凤凰山、铁峰山,开州城四周被山包裹。被山包围久了,不少人想冲出包围。最能激起开州人征服欲望的,是东面的铁峰山,俗称大垭口。大垭口高深莫测,然而翻过这道高高的“门槛”,就能到达万州,到达长江,去见证“万州有个钟鼓楼,半截插进天里头”,去感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交通不便,翻山很难,然而开州人前赴后继,“大垭口,大垭口,开州男儿往外走”。
山外来风不时席卷小城,外出闯荡的越来越多,抵达的里程越来越远。在外务工的人,亲帮亲、邻帮邻,竟然形成北京开馆子、上海拆房子、广东建厂子、海南造房子、新疆包场子等“五子登科”。
我能做到的,就是不断发现和发表“开州打工仔一年寄回10个亿”“一年寄回20个亿”。一年,把笔下的老亲娘、阿庆嫂、嘞嘞车、中药铺整理成集,拉上长长的横幅——“本土青年作家签名售书”,居然当街卖掉8000余册。
二
山不转水转。石头不转磨子转。
祖祖辈辈翻山越岭去看长江,有谁想到,有朝一日,长江会以如此独特的方式前来,还捎带一份大礼。
如果设置为一段剧情,布景应该是黄昏。
落日余晖,倦鸟回巢,牛羊归栏,烛龙之手划过长空,“咿呀”一声拉下天幕。
白日的喧嚣就此谢幕。一天的时光就此谢幕。一段历史就此谢幕。
现实却是午后。
2007年11月15日午后3时,短促的爆破声起,前后不足5秒。凤凰山蓦一回头,只见一股烟尘冲天而起,开州老城应声倒下。随着这“最后一爆”,开州老城只留给市民一个“开州故城”的名号,以及与之相关的无尽念想。
一米、两米……水位一点一点上涨,淹没了老城遗址。水位继续上升,凤凰山脚已为泽国。
因为三峡工程,因为平湖蓄水,长江水顺着支流逆行倒灌,神奇地造成开州老城全迁全淹。
长江送给开州一片湖,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西湖。
上天如此慷慨,馈赠之时定然隐藏了价值。
果然,三峡成库,库区水位年年周期性涨落,临水地带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水库消落带。开州沿线备受困扰,城区所在困扰尤甚。
如何破解环境难题,专家学者都在苦苦追问。
有些事也许追问一生,然而答案或许不在远方,而在问题本身。
开州人就这样找到了答案。
“长江深情,转山转水前来看望我们;我们也深情,挽住它消落的脚步。”——筑坝。
坝筑好了,水拦住了。以生态涵养治理消落带的问题解决了。汉丰湖诞生了。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汉丰湖从此见证了一座环湖之城的新生,见证了一座美丽之城的长大。
它看见马路横贯东西,楼宇拔地而起,白日车水马龙,夜间流光溢彩。依大山,拥大湖,大开州拉开格局,新城已成长为面积超过42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5万人的宜居、生态、绿色新城。
它看见城在山中,湖在城中,人在景中。亭台楼榭,曲径通幽,滨湖公园、月潭公园、明镜石公园、南岭公园、盛山公园……相继落成。
它看见帆影翻飞,人影幢幢,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际赛事、国内赛事一茬茬举行,汉丰湖环湖马拉松、龙舟赛、桨板赛、摩托艇赛……一系列大型赛事每年轮番上演。
它看见红嘴鸥翩然飞来,珍稀斑嘴鸭永久“落户”,“鸟类熊猫”中华秋沙鸭频频现身。每年冬季,2万余只鸟儿从北方迁徙到这里“安家”,开州城成了鸟类天堂。
它看见诗人游兴正浓,情不自禁吟哦:三峡碧水自东来,汉丰平湖一鉴开,俨然旖旎风景画,水墨丹青比蓬莱。
三
当夜游汉丰湖成为必选项目的时候,我迫不及待,专程返回开州,只为一游。
华灯初上,星月初明,画舫欸乃一声,犁开一条水带,碾碎了山影,惊艳了星光,霎时满湖灿烂。顷刻之间,顿感山奔人而来,水奔人而来,风雨廊桥、文峰塔、开州举子园全奔自己而来……
友人说,其实,当初,是没有这种体验的。
全新之城,一切都是新的,本该是欢欣的,但也是轻飘飘的。
感受不到厚重,会不会是因为根植于地底的开州文脉、浸润于周身的开州经脉失去了依托?
被湖水淹掉的,要打捞起来,让它重新立在岸边。
恢复文脉,厚植根脉,把沿湖最好的地段让给“文化”。
东汉末年,刘备以汉土丰盛赐名开州为“汉丰”县。彰显文化,从长江馈赠的这片湖出发,汉丰湖因此得名。
元和十三年,唐朝韦处厚出任开州,寄情山水,托志云月,吟咏出宿云亭、隐月岫、流杯池等“盛山十二景”诗,白居易、张籍为此“诗和长安”。“远澄秋水色,高倚晓河流”等盛山十二景诗,镌进了汉丰湖四周亭台楼阁。
“开州的举子,云阳的盐,万州的烘笼双沿沿。”公车上书,开州六举子慷慨陈情,数居全国前列。“文峰耸秀、科举文盛”,开州举子园应运而生。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手持青锋卫共和。刘伯承19岁从开州到万州,参加辛亥革命学生军,从此戎马倥偬,成为共和国一代元戎。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的倒影,仿佛让人望见旌旗招展,虎吼雷鸣。
故城九街十八巷中的代表,巴渝民居、老城墙、盛山堂、培俊堂,次第复建,纷纷登场……
岁月本已清寂,所有的优美、壮美或是凄美都已隐入历史。谁曾想到,上下1800年历史,沾染了水气,悠悠然复活,悠悠然转身,悠悠然走向今天,在汉丰湖岸团团围坐。那些遥远得渺茫的微光,历史风雨中刀光剑影后的静谧,文人士大夫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翩翩风姿,故乡的田土、山野的庄稼扑面而来的乡愁,化身不朽不灭的火把,凌空照拂着这湖这船这人。
如果有一天,你到开州,看见汉丰湖,碧蓝得如此浓郁,清澈得如此单纯,恬静得如此深沉,灵动得如此轻盈,你一定会似我一样惊呼:呀,这多像眼睛!
眼睛是会说话的。
所以汉丰湖也会说话。
跟它聊天,我们会问:年年岁岁,湖里的水像悠悠白云聚聚散散,世间的人像花谢花开去了又还,开州像传说中的凤凰已经涅槃。如今聚拢的水还是旧年的水吗?如今回来的人还是旧年的人吗?如今重生的城还是旧年的城吗?
四
因了汉丰湖,开州通江达海,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因了库区建设,国家大力扶持,两条高速公路直达开州。因了故土翻天覆地之变,那些开馆子、拆房子、建厂子、造房子、包场子的开州人,陆续回流,扎根重生,枝繁叶茂。
历经万水千山,依然心有挂念,便是爱。
我一次次地返回开州。白鹭飞来的时候,去看汉丰湖;夏荷初绽的时候,去看汉丰湖;秋清风宁的时候,去看汉丰湖。看朝霞满天时的汉丰湖,看日上中天时的汉丰湖,看月明星稀时的汉丰湖。
我凝视汉丰湖。在与汉丰湖的长久对视、对话中,我越来越读懂了开州这座城,读懂了开州之“开”的内涵。
开州之“开”,是开明,是开放,是开拓,是开创。
(作者系开州籍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开州甘愿以它1800岁的泛黄历史做基座,托起不到18岁的青葱汉丰湖,仿佛一条河流风行万里,不为归期,只为大海;一个微笑跨越千年,不为远方,只为遇见;一缕晨光穿过长夜,不为光照,只为信念。
我曾多次凝视汉丰湖。
汉丰湖风平浪静的时候,我知道它在沉思。微风簇浪,满湖泛金,我知道它有话要说。当它像庄稼地里的麦浪一浪盖过一浪的时候,我知道它是想放歌了。
一
面对汉丰湖,思绪也会变得潮湿。那些过往,那些心事,会沿着岸边水草,湿漉漉地爬上心头。
16岁的时候考到开州城里求学,20多岁的时候考到城里工作。前前后后,我在这里度过了将近10年的时光。
日子向前推移,我跟小城一起随着季节流转。过了春天,过了夏天,过了秋天,过了冬天,城里九街十八巷的石板路已然全部走过;十字街的卤菜,得月楼的锅贴,内西街的老亲娘包面,黄桷树下阿庆嫂的土菜馆,闭着双眼都能走到;所有能够精准定位的地名,诸如老关嘴、西津坝、滴水岩、绣衣池、福音堂,早在心里把它们盘出了包浆。
开州城确实很小。
小城自有小城的简单与温情。长年枕着巴山宽阔厚实的胸膛,任日升日落,千峰竞秀,看帆影点点,百水汇流,小城的日子就像缓缓东流的三里河一样波澜不惊,小城的节奏就像青石板街上老叟的步履一样不疾不徐,小城的心态就像户前日光下老太的神情一样宁静祥和。
没有高楼林立,视野不被遮挡。城里任何一栋楼房,几乎都能一眼望到郊区,都能望到碧绿的菜畦。晨光之中,总有菜农,担着水桶,持着水瓢,到东河南河舀水浇灌菜地。菜农种菜,孜孜矻矻,形如往版面上摁字,剔除杂草,便是挑出错别字,浇水施肥,是润饰文字。
连接郊区与城区的是南河大桥。进城出城仅此一桥,是实至名归的咽喉重地。然而并无多少车辆来往,将两岸风光和俗世生活渡来渡去,成为大桥的重要职能。城里的子曰诗云风花雪月需要向外流布,乡间的陈芝麻烂谷子想来感染市声,都须在此万踪归一,擦肩而过之后,再各奔前程。
曾经的居所叫绣衣池,我的楼栋是这片区域唯一的高楼,得以居高临下。俯视四周,从晚清的木板房到民国的砖墙房,从菜市口到旧教堂,屋檐接着屋檐,瓦片挨着瓦片,连成青灰一片。公鸡打鸣的声音,大人喝斥小孩的声音,锅铲翻炒碰到铁锅的声音,外加淡墨淡墨的蜂窝煤轻烟,不时透过房顶瓦片,一阵一阵一股一股,向天空弥散。
简单朴素的人事都能自带光芒。
出门上街,五步一点头,十步一寒暄。那个声音很大鼻上缀有几颗雀斑的女屠户,又一手拿着刀一手在肉扇上比划,反复征求老年主顾的意见:从这里划要不要得?那位驾着嘞嘞车声音沙哑叫卖凉粉凉面豆腐脑的,还是不用手收钱,估计他是怕钱脏手,老用一双筷子夹钱,大钞小钞轻车熟路地在两根筷子间梭来拣去。那位智力多少有些缺陷口齿不大爽利的中年男子,还是坐在自己的旧书摊边认真看书,每当顾客淘好了旧书并叫一声“收钱”,他才会抬一下头。三角坝那位“罗汉肚”依然一边拍着自己的肚皮,一边吹嘘:有次去红旗缝纫社做裤子,量完尺寸,走出几百米了,裁缝师傅气喘吁吁追上来说,“对不起,刚才量错了”,当街复核,量出的结果跟此前一模一样,还是腰围三尺一、裤长二尺七。木柜台又高又长的中药铺,那位老先生手中的戥子秤其实可有可无,无论甘草白芍还是沙参贝母,他都是一抓准。
南山、迎仙山、凤凰山、铁峰山,开州城四周被山包裹。被山包围久了,不少人想冲出包围。最能激起开州人征服欲望的,是东面的铁峰山,俗称大垭口。大垭口高深莫测,然而翻过这道高高的“门槛”,就能到达万州,到达长江,去见证“万州有个钟鼓楼,半截插进天里头”,去感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交通不便,翻山很难,然而开州人前赴后继,“大垭口,大垭口,开州男儿往外走”。
山外来风不时席卷小城,外出闯荡的越来越多,抵达的里程越来越远。在外务工的人,亲帮亲、邻帮邻,竟然形成北京开馆子、上海拆房子、广东建厂子、海南造房子、新疆包场子等“五子登科”。
我能做到的,就是不断发现和发表“开州打工仔一年寄回10个亿”“一年寄回20个亿”。一年,把笔下的老亲娘、阿庆嫂、嘞嘞车、中药铺整理成集,拉上长长的横幅——“本土青年作家签名售书”,居然当街卖掉8000余册。
二
山不转水转。石头不转磨子转。
祖祖辈辈翻山越岭去看长江,有谁想到,有朝一日,长江会以如此独特的方式前来,还捎带一份大礼。
如果设置为一段剧情,布景应该是黄昏。
落日余晖,倦鸟回巢,牛羊归栏,烛龙之手划过长空,“咿呀”一声拉下天幕。
白日的喧嚣就此谢幕。一天的时光就此谢幕。一段历史就此谢幕。
现实却是午后。
2007年11月15日午后3时,短促的爆破声起,前后不足5秒。凤凰山蓦一回头,只见一股烟尘冲天而起,开州老城应声倒下。随着这“最后一爆”,开州老城只留给市民一个“开州故城”的名号,以及与之相关的无尽念想。
一米、两米……水位一点一点上涨,淹没了老城遗址。水位继续上升,凤凰山脚已为泽国。
因为三峡工程,因为平湖蓄水,长江水顺着支流逆行倒灌,神奇地造成开州老城全迁全淹。
长江送给开州一片湖,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西湖。
上天如此慷慨,馈赠之时定然隐藏了价值。
果然,三峡成库,库区水位年年周期性涨落,临水地带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水库消落带。开州沿线备受困扰,城区所在困扰尤甚。
如何破解环境难题,专家学者都在苦苦追问。
有些事也许追问一生,然而答案或许不在远方,而在问题本身。
开州人就这样找到了答案。
“长江深情,转山转水前来看望我们;我们也深情,挽住它消落的脚步。”——筑坝。
坝筑好了,水拦住了。以生态涵养治理消落带的问题解决了。汉丰湖诞生了。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汉丰湖从此见证了一座环湖之城的新生,见证了一座美丽之城的长大。
它看见马路横贯东西,楼宇拔地而起,白日车水马龙,夜间流光溢彩。依大山,拥大湖,大开州拉开格局,新城已成长为面积超过42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5万人的宜居、生态、绿色新城。
它看见城在山中,湖在城中,人在景中。亭台楼榭,曲径通幽,滨湖公园、月潭公园、明镜石公园、南岭公园、盛山公园……相继落成。
它看见帆影翻飞,人影幢幢,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际赛事、国内赛事一茬茬举行,汉丰湖环湖马拉松、龙舟赛、桨板赛、摩托艇赛……一系列大型赛事每年轮番上演。
它看见红嘴鸥翩然飞来,珍稀斑嘴鸭永久“落户”,“鸟类熊猫”中华秋沙鸭频频现身。每年冬季,2万余只鸟儿从北方迁徙到这里“安家”,开州城成了鸟类天堂。
它看见诗人游兴正浓,情不自禁吟哦:三峡碧水自东来,汉丰平湖一鉴开,俨然旖旎风景画,水墨丹青比蓬莱。
三
当夜游汉丰湖成为必选项目的时候,我迫不及待,专程返回开州,只为一游。
华灯初上,星月初明,画舫欸乃一声,犁开一条水带,碾碎了山影,惊艳了星光,霎时满湖灿烂。顷刻之间,顿感山奔人而来,水奔人而来,风雨廊桥、文峰塔、开州举子园全奔自己而来……
友人说,其实,当初,是没有这种体验的。
全新之城,一切都是新的,本该是欢欣的,但也是轻飘飘的。
感受不到厚重,会不会是因为根植于地底的开州文脉、浸润于周身的开州经脉失去了依托?
被湖水淹掉的,要打捞起来,让它重新立在岸边。
恢复文脉,厚植根脉,把沿湖最好的地段让给“文化”。
东汉末年,刘备以汉土丰盛赐名开州为“汉丰”县。彰显文化,从长江馈赠的这片湖出发,汉丰湖因此得名。
元和十三年,唐朝韦处厚出任开州,寄情山水,托志云月,吟咏出宿云亭、隐月岫、流杯池等“盛山十二景”诗,白居易、张籍为此“诗和长安”。“远澄秋水色,高倚晓河流”等盛山十二景诗,镌进了汉丰湖四周亭台楼阁。
“开州的举子,云阳的盐,万州的烘笼双沿沿。”公车上书,开州六举子慷慨陈情,数居全国前列。“文峰耸秀、科举文盛”,开州举子园应运而生。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手持青锋卫共和。刘伯承19岁从开州到万州,参加辛亥革命学生军,从此戎马倥偬,成为共和国一代元戎。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的倒影,仿佛让人望见旌旗招展,虎吼雷鸣。
故城九街十八巷中的代表,巴渝民居、老城墙、盛山堂、培俊堂,次第复建,纷纷登场……
岁月本已清寂,所有的优美、壮美或是凄美都已隐入历史。谁曾想到,上下1800年历史,沾染了水气,悠悠然复活,悠悠然转身,悠悠然走向今天,在汉丰湖岸团团围坐。那些遥远得渺茫的微光,历史风雨中刀光剑影后的静谧,文人士大夫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翩翩风姿,故乡的田土、山野的庄稼扑面而来的乡愁,化身不朽不灭的火把,凌空照拂着这湖这船这人。
如果有一天,你到开州,看见汉丰湖,碧蓝得如此浓郁,清澈得如此单纯,恬静得如此深沉,灵动得如此轻盈,你一定会似我一样惊呼:呀,这多像眼睛!
眼睛是会说话的。
所以汉丰湖也会说话。
跟它聊天,我们会问:年年岁岁,湖里的水像悠悠白云聚聚散散,世间的人像花谢花开去了又还,开州像传说中的凤凰已经涅槃。如今聚拢的水还是旧年的水吗?如今回来的人还是旧年的人吗?如今重生的城还是旧年的城吗?
四
因了汉丰湖,开州通江达海,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因了库区建设,国家大力扶持,两条高速公路直达开州。因了故土翻天覆地之变,那些开馆子、拆房子、建厂子、造房子、包场子的开州人,陆续回流,扎根重生,枝繁叶茂。
历经万水千山,依然心有挂念,便是爱。
我一次次地返回开州。白鹭飞来的时候,去看汉丰湖;夏荷初绽的时候,去看汉丰湖;秋清风宁的时候,去看汉丰湖。看朝霞满天时的汉丰湖,看日上中天时的汉丰湖,看月明星稀时的汉丰湖。
我凝视汉丰湖。在与汉丰湖的长久对视、对话中,我越来越读懂了开州这座城,读懂了开州之“开”的内涵。
开州之“开”,是开明,是开放,是开拓,是开创。
(作者系开州籍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