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举子园夏夜
■ 艾晓林
  汉丰湖畔,开州举子园初夏的夜是丰富、缤纷而又多情的。
  夕阳隐去了美丽的光彩,天空薄云悠悠。草坪中月见草灿烂地盛开,两旁绿树成荫,时不时有鸟儿鸣叫着从这棵树飞到另外一棵树。漫步在园内平坦的小路上,路灯闪着明亮而陆离的光。一路上,有我这样饭后悠闲散步的人,还有很多穿着运动装跑步锻炼的人,踏踏的脚步声强健而有韵律,路边的摊贩叫卖着各种小吃和商品。夜幕下,开州举子园显得热闹而生机盎然。
  开州举子园,是一个于2016年9月正式开园的主题文化公园。开州有“举子之乡”之称,始得名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发动全国1200名举人在京签字上书,要求变革。开州有6名举人参与,是全国人数最多的县。将100多年以来与举子相关的故事、建筑、民俗集中在一起,并冠以“举子”之名,展现“举子之乡”的人文风采,既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需求,更是对科举文化和儒学文化的传承。
  开州举子园里的建筑几乎都是仿古,盛山书院也不例外。据记载,盛山书院最早是唐朝名相韦处厚任开州刺史时,在城西兴建的儒学署,又叫芙蕖书院。清代时搬迁到盛山,才更名为盛山书院。开州举子园里的盛山书院,由主厅和两侧的厢房组成,主要展示国学文化。驻足在这里,我被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开州考院仿明清时期建制,是开州举子园里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至公堂、考号、阅卷室里,比较系统地展示科举制度、科举历史、科举状元、科举号房等中国科举历史文化。我曾经到过阆中古城,游览了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贡院”,既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学习了解了四川的科举文化。每次去故宫,我都会在保和殿前久久伫立,想象着当年参加殿试的学子们考试场景,甚至还想象着自己也正在参加考试。一旦参加了这次考试,无论是怎样的结果,都是光宗耀祖的荣光。也许,无论科考、高考,还是各种晋级考试,或者说,考试,总是最牵动学人心中的那根最敏感、最重要的弦,也是学人心中抹不去的一种情结。
  开州举子园楼台亭榭,无不彰显出古典园林的韵味。夜幕中的文峰塔更显得庄严肃穆,让我心生敬仰。出了文渊门,汉丰湖风光尽显眼前。此时的汉丰湖,微波不兴,仿佛一面明镜。清风拂过,泛起阵阵涟漪。环湖灯饰流光溢彩,倒映湖中,一片片粼粼波光闪烁。不远处,古朴典雅的风雨廊桥,彩釉青瓦上点亮璀璨的灯光,仿佛穿上绚丽华裳的新嫁娘,那么妩媚迷人。
  汉丰湖独具的季节性水位变化,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湿地,开州举子园旁边也有一片湿地。5月的汉丰湖开始开闸放水,落羽杉、中山杉、池杉、乌桕、杨树、秋华柳等树木渐渐露出水面。近岸,黄睡莲、水烛、荸荠、水生美人蕉、大花美人蕉、黄花鸢尾、紫花鸢尾茂盛地生长。
  走进这片湿地,蛙声四起。在汉丰湖,蛙的种类很多,属于市级保护动物的就有棘腹蛙、泽蛙、黑斑蛙、斑腿树蛙等。此起彼伏的蛙声,仿佛一支雄浑的交响曲。湖水中、草丛里,青蛙“呱呱”地叫着。有的叫了一声就停止,有的连续地鸣叫。有的短促,有的悠长。有的低沉,有的激昂。有的如诉如泣,有的放声歌唱。短暂停息之后,忽有一只蛙鸣声响起,另一只蛙立刻和鸣,蛙们便开始了大合唱。在这热闹的蛙声中,我仿佛听到一只蛙“呱”地一声深情呼唤,另一只蛙马上“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地回答,如情歌一样悠扬。
  我静静地聆听着蛙鸣,聆听蛙诉说的故事、欢乐和烦忧,感受蛙们的情感,仿佛走进一个迷人的世界。
  忽然忆起故乡,忆起故乡的蛙声。老屋是一个大院,住着的是我的舅舅们。院子里有40多人,特别热闹。每到夏夜,吃过晚饭,老老少少就坐在屋前的石坝上,剥着收回来的干胡豆、包谷。大人们说着一些农事和杂事,我们帮着做了一些事情,就开始玩属于我们的小游戏。水田里的稻子也快成熟了,有月光的晚上,萤火虫拖着闪亮的尾巴,低低地飞过,停落在稻草或者田边的小草上。蛙们也不甘寂寞,在空旷的山野纵情歌唱。无论多热的夏天,到了晚上,山村都会下凉。山风吹过,特别惬意清爽。
  那时候都很穷,大人们特别盼望有好的收成,能吃饱饭。他们不会浪漫,只盼丰年,不会在意那蛙声一片。
  故乡的蛙声,却是铭刻在我灵魂中最深情、最浪漫、最动人的歌。
  徜徉在开州举子园,热闹的蛙声拨动着我的心弦。坐在沉静美丽的汉丰湖岸,我的心特别平宁、静谧,亦如湖水,微波不兴。
  (作者单位: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