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K 部门乡镇头条
本报记者 谢国邦
去年年底的一个清晨,文峰街道文峰社区网格员翁美琳挎着工作包快步走向文峰苑小区。小区大门口,70岁的陈大爷手里紧紧攥着手机,神色慌张。
原来,陈大爷接到“警方”打来的电话,说他涉嫌犯罪,要求缴纳“保证金”。翁美琳立即识破骗局,联系民警上门劝阻,并现场用手机播放反诈宣传视频,为老人筑起安全防线。
这一幕,正是文峰街道以“三力”破题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文峰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提升战斗力、群众参与提升凝聚力、科技支撑提升智慧力,“三力”融合让该街道蜕变为现代化治理样板区。
织密网格打通治理末梢
“网格群里刚发消息,党员志愿者就带着工具来了!”文峰街道文峰社区文峰五号院居民张大姐指着焕然一新的楼道感慨。春节刚过,小区楼道的垃圾较多,保洁员清扫不过来,张大姐将信息发到了网格群里,两个小时后就有党员志愿者前来清扫楼道。
2024年8月,文峰五号院发现多处马蜂窝威胁居民安全,网格员通过“双网格”机制,5分钟内联动消防救援部门完成处置。
遇到问题,马上有人来解决,这得益于文峰街道构建的“村居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壹家亲”党群服务驿站—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条,将125个网格党组织嵌入基层治理末梢。
在文峰街道文成社区,“15分钟服务圈”已成标配。487户党员中心户化身“移动服务站”,挎包里装着民情日志、急救药箱和智能终端,既能现场调解纠纷,又能直联文峰街道基层智治平台。2024年,通过链式响应机制,累计解决电梯故障、水管爆裂等紧急事件76件,响应速度较往年提升40%。
“过去‘看得见的管不了’,如今党组织就是主心骨。”文峰街道相关负责人指着基层智治平台中的三维实景地图介绍,通过“线上+线下”双网格融合,412个线上网格与135个实体网格无缝对接,实现政策传达“秒级响应”、问题处置“闭环管理”。2024年开展500余场党群活动,让大部分的居民诉求在网格内化解。
志愿星火点亮“最后一米”
“认证成功!”78岁的独居老人刘玉兰对着手机露出了笑容。前不久,文峰街道发起“敲门行动”,志愿者带着设备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养老认证。这支由“五老人员”、民警、大学生组成的10人志愿队伍,全年开展义诊义剪、代购代办等服务2398次,将“为邻里”“桑榆为霞”等党建品牌深植人心。
在文峰街道天鹅湖社区稷香苑小区,“壹家亲”党群服务驿站成了自治核心。居民代表王珍学记得,去年因屋顶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经驿站“四方共治平台”调解,物业、业委会和社区律师现场测算损失,最终促成和解。这样的“微网格自治”模式,2024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87件,推动小区投诉量下降65%。
志愿服务的“造血机制”更显巧思。文峰街道推出“时间银行”积分制度,1小时服务可兑换家政援助或生活用品,激发6000余名志愿者持续参与。退役军人李明组建的“红色先锋”队,全年维修水电设施300余次;大学生“青骑兵”在假期义务辅导社区学生1万余人次,用青春力量打通服务“毛细血管”。
智慧平台构筑“云端防线”
“‘壹家亲’党群服务驿站已经在3个社区完成了建设,并且投入运营,群众反响很不错。我们要趁热打铁,壹家亲APP也要加紧布局开发了。”文峰街道党工委书记彭昌国在“五个一批”推进会上说。
随即,文峰街道壹家亲APP专项研发小组与中国电信展开了联合研发。“麻烦各位板块负责人收集一下各领域政策资料,便于我们加快壹家亲APP的开发速度!”壹家亲APP专项研发小组组长周光耀在群里不断督促进度。
文峰街道壹家亲APP应用以后,能充分整合政务办理、隐患上报等15项功能,民生业务下沉和线上办理占比达到60%左右,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智慧养老更是亮点纷呈。文峰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系统,联动12个养老服务中心提供送餐、陪诊等服务;社区空地被改造成智能健身区,官维洲老人每天在此打太极,通过运动数据监测获得健康建议。“科技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带着温度的守护。”文峰街道杨柳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从党员中心户的红色挎包,到志愿者奔走的身影,再到智慧屏跳动的数据,文峰街道用“三力”勾勒出基层治理现代化图谱。2024年,这里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本报记者 谢国邦
去年年底的一个清晨,文峰街道文峰社区网格员翁美琳挎着工作包快步走向文峰苑小区。小区大门口,70岁的陈大爷手里紧紧攥着手机,神色慌张。
原来,陈大爷接到“警方”打来的电话,说他涉嫌犯罪,要求缴纳“保证金”。翁美琳立即识破骗局,联系民警上门劝阻,并现场用手机播放反诈宣传视频,为老人筑起安全防线。
这一幕,正是文峰街道以“三力”破题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文峰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提升战斗力、群众参与提升凝聚力、科技支撑提升智慧力,“三力”融合让该街道蜕变为现代化治理样板区。
织密网格打通治理末梢
“网格群里刚发消息,党员志愿者就带着工具来了!”文峰街道文峰社区文峰五号院居民张大姐指着焕然一新的楼道感慨。春节刚过,小区楼道的垃圾较多,保洁员清扫不过来,张大姐将信息发到了网格群里,两个小时后就有党员志愿者前来清扫楼道。
2024年8月,文峰五号院发现多处马蜂窝威胁居民安全,网格员通过“双网格”机制,5分钟内联动消防救援部门完成处置。
遇到问题,马上有人来解决,这得益于文峰街道构建的“村居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壹家亲”党群服务驿站—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条,将125个网格党组织嵌入基层治理末梢。
在文峰街道文成社区,“15分钟服务圈”已成标配。487户党员中心户化身“移动服务站”,挎包里装着民情日志、急救药箱和智能终端,既能现场调解纠纷,又能直联文峰街道基层智治平台。2024年,通过链式响应机制,累计解决电梯故障、水管爆裂等紧急事件76件,响应速度较往年提升40%。
“过去‘看得见的管不了’,如今党组织就是主心骨。”文峰街道相关负责人指着基层智治平台中的三维实景地图介绍,通过“线上+线下”双网格融合,412个线上网格与135个实体网格无缝对接,实现政策传达“秒级响应”、问题处置“闭环管理”。2024年开展500余场党群活动,让大部分的居民诉求在网格内化解。
志愿星火点亮“最后一米”
“认证成功!”78岁的独居老人刘玉兰对着手机露出了笑容。前不久,文峰街道发起“敲门行动”,志愿者带着设备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养老认证。这支由“五老人员”、民警、大学生组成的10人志愿队伍,全年开展义诊义剪、代购代办等服务2398次,将“为邻里”“桑榆为霞”等党建品牌深植人心。
在文峰街道天鹅湖社区稷香苑小区,“壹家亲”党群服务驿站成了自治核心。居民代表王珍学记得,去年因屋顶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经驿站“四方共治平台”调解,物业、业委会和社区律师现场测算损失,最终促成和解。这样的“微网格自治”模式,2024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87件,推动小区投诉量下降65%。
志愿服务的“造血机制”更显巧思。文峰街道推出“时间银行”积分制度,1小时服务可兑换家政援助或生活用品,激发6000余名志愿者持续参与。退役军人李明组建的“红色先锋”队,全年维修水电设施300余次;大学生“青骑兵”在假期义务辅导社区学生1万余人次,用青春力量打通服务“毛细血管”。
智慧平台构筑“云端防线”
“‘壹家亲’党群服务驿站已经在3个社区完成了建设,并且投入运营,群众反响很不错。我们要趁热打铁,壹家亲APP也要加紧布局开发了。”文峰街道党工委书记彭昌国在“五个一批”推进会上说。
随即,文峰街道壹家亲APP专项研发小组与中国电信展开了联合研发。“麻烦各位板块负责人收集一下各领域政策资料,便于我们加快壹家亲APP的开发速度!”壹家亲APP专项研发小组组长周光耀在群里不断督促进度。
文峰街道壹家亲APP应用以后,能充分整合政务办理、隐患上报等15项功能,民生业务下沉和线上办理占比达到60%左右,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智慧养老更是亮点纷呈。文峰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系统,联动12个养老服务中心提供送餐、陪诊等服务;社区空地被改造成智能健身区,官维洲老人每天在此打太极,通过运动数据监测获得健康建议。“科技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带着温度的守护。”文峰街道杨柳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从党员中心户的红色挎包,到志愿者奔走的身影,再到智慧屏跳动的数据,文峰街道用“三力”勾勒出基层治理现代化图谱。2024年,这里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