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同心圆” 共奏“振兴曲”

K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本报记者 喻建国
山上李花开得正艳,义和镇同治村党支部书记贺弟文带着测绘队队员在林间穿行,勘测与四川省开江县梅家乡连接的产业路。
一条省际分界线,曾经阻隔着义和镇与四川省开江县梅家乡、灵岩镇的往来。如今,这条省际分界线正蜕变为川渝协同发展的“金边”,实现共治共荣共享,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版图上绽放异彩。
党建引领
从“联席会”到“连心桥”
“边界治理,党建先行。”今年1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川渝警务沙龙”在区公安局义和派出所举行。义和镇、梅家乡就春节期间跨区域治安联防达成共识:两地民警联合巡逻,边界村的监控系统数据共享,警情苗头互相通报,确保群众平安过年。
“上个月,梅家乡一辆三轮车被盗,我们通过共享监控,不到3个小时就找到了车。”在区公安局义和派出所,一张“边界联防作战图”挂在墙上,十分醒目。图上,红蓝两色箭头交错,标注着两地警力实时联动轨迹。这种“无界警务”模式,让边界村的治安案件同比下降了20%。
去年10月20日,在梅家乡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三方会谈”。义和镇、梅家乡、灵岩镇三地负责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3份《“金边工程”暨边界治理共建协议书》在掌声中落笔成约。这场会议,奏响了乡村振兴跨区域协作的序曲。
基础设施
一条路串起两地“同心结”
在梅家乡小方城村与义和镇同治村的交界处,一条新修的产业路正在延伸。梅家乡计划修路时,需跨境义和镇1公里,涉及20多户村民的林地。“起初大家担心补偿问题,镇干部挨家挨户解释,还承诺修路时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同治村村民王大海一边清理路边的碎石,一边笑着说,“路马上就通了,咱村的农副产品直接从开江运到重庆卖,车程和费用会节省不少!”
这条“跨省路”只是基础设施共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义和镇、梅家乡联合整治了3处水源地污染问题,共享垃圾收运车3台,森林防火用的无人机也实现“跨省调度”。
“过去,边界村修路要绕道,村民办事跑断腿,如今咱们成了‘一家人’!”同治村村民刘兆武站在新建的水渠旁感慨道。这条蜿蜒5公里的水渠,一头连着开州区的同治水库,一头伸向梅家乡的小方城村,解决了1000多亩农田的灌溉难题。水渠两旁,铁牛犁出了一道道“金边”。
在义和镇兴业村的柑橘园里,梅家乡的农技员周成良忙着指导村民进行春管。“以前技术‘各管各’,现在只要顺路,大家都是‘一把抓’!”
产业融合
花椒与茶叶的“跨界联姻”
“谁说川渝只有火锅配鸳鸯?咱们的花椒和茶叶也能‘比翼双飞’!”2月28日,在义和镇农兴村的花椒基地里,老板李丰林正和梅家乡种植大户王晓建讨论品种改良问题。近年来,两地的千亩花椒产业通过统一品控、共享冷链,成功打入成都火锅底料市场。而在梅家乡梅家坝村的茶叶加工厂,梅家乡的传统销售渠道与义和镇的抖音直播团队联手,推动“金边茶”销量不断增长。
更令人惊喜的是“产业互补”的化学反应。梅家乡的竹编艺人受邀到义和镇传授技艺,用枝条编织的收纳篮成了网红爆款;灵岩镇的腊肉加工厂则与义和镇的生猪养殖户签订长期订单。“以前单打独斗,现在抱团闯市场,收入涨了两倍!”灵岩镇腊肉厂老板陈海波笑得合不拢嘴。
智治共享
一场演练背后的“无界应急”
春节刚过,一场模拟山火突袭的应急演练在川渝边界展开。义和镇的消防队与梅家乡的民兵分队同时接到警报,5分钟内,两地无人机升空侦查火情;10分钟后,共享物资库的灭火器材通过“绿色通道”直达现场;半个小时内,40余名应急队员完成火场合围。“此次演练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提升了火灾扑救能力。”梅家乡应急办工作人员说。
这种“无界应急”理念已渗透到日常治理中。松材线虫防治联合巡查、跨界矛盾纠纷“一站式调解”、防汛抗旱物资共享清单……“就连微信群都合并了,发个消息两省同时响应!”贺弟文晃了晃手机,屏幕上,“金边工程联防群”的消息正不断更新。
从警务联防到产业共荣,从应急联动到文化交融,当川渝边界的李花、梨花随风传递花粉,当老乡们的笑声越过山丘,这道“金边”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化作乡村振兴协奏曲中最动人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