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接千载迎元旦
寒风凛冽,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沿途的墙上。我漫步长街,心中涌动着对新年的无限遐想,有想要吟咏一首古诗的冲动。元旦佳节,通过一首诗来连接起跨越千年不变的智慧与情感,这个新年应该别具韵味吧。
于是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经典的诗句。它们或豪迈、或温婉、或激昂、或恬淡,每一首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时代的印记。我在这些诗句中徜徉,试图找到能够触动我心弦的诗篇。
思绪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目光停留在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府中。凤翔,那个北枕千山,南临渭水,东接扶风,西连千阳,有着悠久历史,古名叫雍城的地方,北宋时称为府,算是现在的副省级城市,就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那里正流传出《守岁》《馈岁》《别岁》三首辞旧迎新的诗歌,它们是苏轼刚饱蘸墨笔写下的炽烈家书,正随着驿递的马蹄之声颠簸在路途,去往的方向是他梦寐以求的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首名为《守岁》的诗,苏轼写于除夕之夜,让我也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和朋友,想起了很多在岁月长河中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想,这就是我此时想要的诗句。轻声吟诵,许那五言的韵律和意境渐次渗透到我的心田,我的意念试图与苏轼相遇。
彼时,雍城古老美丽的“凤鸣岐山”传说,还没能让时年26岁的苏轼身心全然安顿下来,因为他刚到凤翔府任签书判官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时至年末,孤身在此的苏轼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于是就写了《守岁》一诗,一并发出去的还有《馈岁》《别岁》共三首寄给弟弟苏辙,以抒发自己独居外地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守岁”是中国辞旧迎新的一种传统习俗,千百年来人们都会在除夕之夜守岁,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如流水般逝去的日子就像钻进大水坑里的蛇啊,然岁已尽,企图通过拔蛇尾一样来挽回时间,根本就是徒劳的。回想两个月前走马上任已是昨年之事,当时的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十一月才至凤翔,而这年苏辙授商州军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苏辙要求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第二年获准。苏家父子三人就这样被迫分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守过岁的人都能深切感受不同年龄段的人守岁的情景,孩子们明明在打瞌睡,却还要硬撑着继续欢闹,而大人们则是通夜地坐着,聊着,直到晨鸡唱响,灯花燃尽,北斗星移向了东方才缓缓起身。此时,苏轼人在凤翔,回味的全是故乡守岁的情景。当时他膝下已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了。在故乡,他与父亲、与兄弟、与妻儿,其乐融融守岁的情景,想起来是多么亲切和幸福,而此时独自一人又是多么孤单。好在知府宋选对新上任的苏轼十分关心爱护,后来苏轼于公事之暇,纵观附近的名胜古迹,在此地留下了有名的《凤翔八观》诗。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守岁的意义何在?当是爱惜将逝的时光。苏轼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来勉励苏辙,亲人于两地守岁,当共惜年华。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从《守岁》这首诗中就有其精神的体现。
再度吟咏这首古诗,我的身心久久地停留在那片历史的天空,仿佛一个回眸间就与年轻的苏轼目光相接了,精神也随之振奋起来。是啊,时间何曾停留,转眼新年又来了。我们迎来的这个元旦,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转折点。告别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唯有抓紧时间做事,努力应从今日开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之东流。大概,这就是亘古至今守岁跨年的真正意义。
(作者系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教师)
于是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经典的诗句。它们或豪迈、或温婉、或激昂、或恬淡,每一首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时代的印记。我在这些诗句中徜徉,试图找到能够触动我心弦的诗篇。
思绪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目光停留在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府中。凤翔,那个北枕千山,南临渭水,东接扶风,西连千阳,有着悠久历史,古名叫雍城的地方,北宋时称为府,算是现在的副省级城市,就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那里正流传出《守岁》《馈岁》《别岁》三首辞旧迎新的诗歌,它们是苏轼刚饱蘸墨笔写下的炽烈家书,正随着驿递的马蹄之声颠簸在路途,去往的方向是他梦寐以求的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首名为《守岁》的诗,苏轼写于除夕之夜,让我也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和朋友,想起了很多在岁月长河中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想,这就是我此时想要的诗句。轻声吟诵,许那五言的韵律和意境渐次渗透到我的心田,我的意念试图与苏轼相遇。
彼时,雍城古老美丽的“凤鸣岐山”传说,还没能让时年26岁的苏轼身心全然安顿下来,因为他刚到凤翔府任签书判官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时至年末,孤身在此的苏轼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于是就写了《守岁》一诗,一并发出去的还有《馈岁》《别岁》共三首寄给弟弟苏辙,以抒发自己独居外地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守岁”是中国辞旧迎新的一种传统习俗,千百年来人们都会在除夕之夜守岁,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如流水般逝去的日子就像钻进大水坑里的蛇啊,然岁已尽,企图通过拔蛇尾一样来挽回时间,根本就是徒劳的。回想两个月前走马上任已是昨年之事,当时的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十一月才至凤翔,而这年苏辙授商州军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苏辙要求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第二年获准。苏家父子三人就这样被迫分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守过岁的人都能深切感受不同年龄段的人守岁的情景,孩子们明明在打瞌睡,却还要硬撑着继续欢闹,而大人们则是通夜地坐着,聊着,直到晨鸡唱响,灯花燃尽,北斗星移向了东方才缓缓起身。此时,苏轼人在凤翔,回味的全是故乡守岁的情景。当时他膝下已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了。在故乡,他与父亲、与兄弟、与妻儿,其乐融融守岁的情景,想起来是多么亲切和幸福,而此时独自一人又是多么孤单。好在知府宋选对新上任的苏轼十分关心爱护,后来苏轼于公事之暇,纵观附近的名胜古迹,在此地留下了有名的《凤翔八观》诗。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守岁的意义何在?当是爱惜将逝的时光。苏轼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来勉励苏辙,亲人于两地守岁,当共惜年华。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从《守岁》这首诗中就有其精神的体现。
再度吟咏这首古诗,我的身心久久地停留在那片历史的天空,仿佛一个回眸间就与年轻的苏轼目光相接了,精神也随之振奋起来。是啊,时间何曾停留,转眼新年又来了。我们迎来的这个元旦,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转折点。告别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唯有抓紧时间做事,努力应从今日开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之东流。大概,这就是亘古至今守岁跨年的真正意义。
(作者系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