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批自然孵化的白冠长尾雉开启野外生存训练
科研人员将白冠长尾雉放入野化训练笼舍。

科研人员将白冠长尾雉送往野化训练笼舍。

白冠长尾雉在野化训练笼舍里活动。

  本报讯(记者 陈永松 王晓宇 陈代素文/图)近日,记者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试验已开启极为关键的第二阶段——野化训练阶段。首批自然孵化的4对白冠长尾雉被放入野化训练笼舍,在冰天雪地中正式开启了野外生存训练,为将其彻底放归自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7月,在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基地,科研人员在近自然笼养环境下,成功繁育出白冠长尾雉子一代17只,顺利达成野化放归试验第一阶段“亲鸟自然繁育”的目标。此后,在成年白冠长尾雉的照料下,它们平稳度过了雏雉阶段。
  12月21日,科研人员从17只白冠长尾雉子一代中,挑选出4对身体素质优、野性恢复佳的个体,将其转移至保护区内海拔2200多米的野化训练笼舍,开启了野化放归试验的第二阶段——野化训练阶段。保护区冬季环境恶劣,夜晚最低温度低至零下18摄氏度,这4对白冠长尾雉子一代需要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掌握野外生存的必备技能。
  据重庆动物园鸟类技术主管、高级畜牧师匡高翔介绍,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试验共分为自然繁育、野化训练和野外放归三个阶段。“若白冠长尾雉未经过今冬的野化训练与锻炼,明年春季进行野外放归后,很可能在明年冬季面临生存困境。让它们提前适应艰难的野外环境,有助于提升野外放归阶段的存活率。”匡高翔表示,在野化训练阶段,白冠长尾雉需要掌握在极寒天气下自行寻觅躲避风雪的场所、自主寻找食物与水源的能力,还将接受躲避天敌的一系列训练,唯有各方面均合格的个体,才具备野外放归的条件。
  白冠长尾雉属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我国4种长尾雉中体型最大、尾羽最长的一种,为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我国“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名单之中。雪宝山曾是白冠长尾雉的原始栖息地之一,其广袤的亚高山草甸、灌木丛与森林等生态环境,对白冠长尾雉的生存极为有利。
  匡高翔表示,若此次试验进展顺利,首批达到野放条件的白冠长尾雉将于2025年春季被放归至保护区野外。若在雪宝山周边形成100只以上的种群规模,有望重建该区域白冠长尾雉种群,将极大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对保护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