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沃野育良种 铺出致富好“稻”路
赵正武(左一)在稻田里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K 五湖四海开州人
本报记者 程超
在实验室里,他是水稻良种培育专家;在田间地头,他是水稻种植行家。他就是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正武。
1966年,赵正武出生在三汇口乡,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并且成为了一名水稻良种培育专家。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水稻良种培育工作中,同时,他也时刻关注着家乡开州的发展,被开州区人民政府聘为科技顾问团顾问,指导开州的水稻种植。
知识改变命运
“我出生在三汇口乡分水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在村里读的小学,每天上学的路程还不算太远。”赵正武说。
上初中后,学校里不提供住宿,赵正武每天要走3公里以上的山路去上学。山路崎岖难行,晴天还好,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路面泥泞不堪,还经常摔倒。
“早上6点钟就开始举着火把往学校赶,冬天里白天日头短,放学回家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只能摸黑回家。”赵正武说,他们那个年代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学生每天都是自己带饭。有时候去晚了,饭盒不能放进学校的蒸笼里,下午就得饿肚子。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赵正武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时,赵正武考上了当时的中和中学。
“中和中学每一届只有文科、理科两个班,每个班80多人,我在理科班。我高中毕业那一年的高考,中和中学只有15个参考名额,要先进行预选。”赵正武说,1986年,他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成为三汇口乡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当时的农村教育条件差,每年考上高中的人就很少,考上大学的就更少了。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想要走出大山,只有通过努力学习。”赵正武说。
投身水稻育种
1990年大学毕业后,赵正武被分配到位于万州区的重庆三峡农科所工作。在这里,赵正武找到了他一生热爱的事业——水稻良种培育。
赵正武奔走在田间钻研水稻良种培育。他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田间种稻实践,在水稻良种培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快就评上了副高级职称。
但工作多年后,赵正武意识到想要在这个行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必须得继续深造,2004年,赵正武同时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博士。
“当时两所大学都考上了,但是我考虑到离家近,对母校情况更熟一些,就选择了四川农业大学读博。”赵正武说,2007年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工作。2009年,赵正武又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重庆师范大学工作,成为了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正武一生的执着追求就是水稻新品种的培育,用他的话说“一生只好一作物,风吹浪打不改‘嫁’”。30多年风雨科研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默默在重庆市和海南省的水稻试验田里工作,在实验室里检测、验证和分析相关数据,在国内外各地开展水稻技术指导和推广应用。
现在,赵正武在水稻良种培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他是重庆市特色作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特色植物资源及活性物质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三区”科技人才。
关注家乡发展
“我也一直关注着家乡开州的发展,参加过两次开州乡情大会,每年都要多次返回开州开展水稻生产示范推广方面的工作。”赵正武说。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的水稻良种培育经验的专家,赵正武被重庆市科技局选派为开州的科技特派员,从2015年开始,赵正武就开始指导开州的水稻种植。
“南雅镇有3000亩水稻,就是我常年在做技术指导,我们重庆师范大学还有一个‘师稻香’团队,由我和我的一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同组成的,在开州推广我们的良种水稻,以及搜集一些科研数据。”赵正武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三次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科技特派员”。
近年来,赵正武主持了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的重庆市专家服务团项目,并在开州实施,他和他的“师稻香”团队每年都会来开州开展技术培训。随着开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规模的水稻种植是大势所趋,培养水稻生产创新人才、技术能手、领军乡土创业人才,使用智慧生产技术,提升种植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水稻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未来的水稻种植一定是朝着智能化、机械化方面发展的,我希望有更多的有知识有才干的年轻人加入水稻种植这一行业,让他们有钱赚,让粮食丰产丰收。”赵正武说,粮食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人手里,他会一直为这一事业而努力。
K 五湖四海开州人
本报记者 程超
在实验室里,他是水稻良种培育专家;在田间地头,他是水稻种植行家。他就是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正武。
1966年,赵正武出生在三汇口乡,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并且成为了一名水稻良种培育专家。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水稻良种培育工作中,同时,他也时刻关注着家乡开州的发展,被开州区人民政府聘为科技顾问团顾问,指导开州的水稻种植。
知识改变命运
“我出生在三汇口乡分水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在村里读的小学,每天上学的路程还不算太远。”赵正武说。
上初中后,学校里不提供住宿,赵正武每天要走3公里以上的山路去上学。山路崎岖难行,晴天还好,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路面泥泞不堪,还经常摔倒。
“早上6点钟就开始举着火把往学校赶,冬天里白天日头短,放学回家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只能摸黑回家。”赵正武说,他们那个年代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学生每天都是自己带饭。有时候去晚了,饭盒不能放进学校的蒸笼里,下午就得饿肚子。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赵正武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时,赵正武考上了当时的中和中学。
“中和中学每一届只有文科、理科两个班,每个班80多人,我在理科班。我高中毕业那一年的高考,中和中学只有15个参考名额,要先进行预选。”赵正武说,1986年,他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成为三汇口乡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当时的农村教育条件差,每年考上高中的人就很少,考上大学的就更少了。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想要走出大山,只有通过努力学习。”赵正武说。
投身水稻育种
1990年大学毕业后,赵正武被分配到位于万州区的重庆三峡农科所工作。在这里,赵正武找到了他一生热爱的事业——水稻良种培育。
赵正武奔走在田间钻研水稻良种培育。他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田间种稻实践,在水稻良种培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快就评上了副高级职称。
但工作多年后,赵正武意识到想要在这个行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必须得继续深造,2004年,赵正武同时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博士。
“当时两所大学都考上了,但是我考虑到离家近,对母校情况更熟一些,就选择了四川农业大学读博。”赵正武说,2007年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工作。2009年,赵正武又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重庆师范大学工作,成为了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正武一生的执着追求就是水稻新品种的培育,用他的话说“一生只好一作物,风吹浪打不改‘嫁’”。30多年风雨科研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默默在重庆市和海南省的水稻试验田里工作,在实验室里检测、验证和分析相关数据,在国内外各地开展水稻技术指导和推广应用。
现在,赵正武在水稻良种培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他是重庆市特色作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特色植物资源及活性物质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三区”科技人才。
关注家乡发展
“我也一直关注着家乡开州的发展,参加过两次开州乡情大会,每年都要多次返回开州开展水稻生产示范推广方面的工作。”赵正武说。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的水稻良种培育经验的专家,赵正武被重庆市科技局选派为开州的科技特派员,从2015年开始,赵正武就开始指导开州的水稻种植。
“南雅镇有3000亩水稻,就是我常年在做技术指导,我们重庆师范大学还有一个‘师稻香’团队,由我和我的一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同组成的,在开州推广我们的良种水稻,以及搜集一些科研数据。”赵正武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三次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科技特派员”。
近年来,赵正武主持了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的重庆市专家服务团项目,并在开州实施,他和他的“师稻香”团队每年都会来开州开展技术培训。随着开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规模的水稻种植是大势所趋,培养水稻生产创新人才、技术能手、领军乡土创业人才,使用智慧生产技术,提升种植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水稻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未来的水稻种植一定是朝着智能化、机械化方面发展的,我希望有更多的有知识有才干的年轻人加入水稻种植这一行业,让他们有钱赚,让粮食丰产丰收。”赵正武说,粮食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人手里,他会一直为这一事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