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活着》:苦难铸就的人生之歌
■赵贵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之中,作家余华的《活着》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以其深邃的思想底蕴、栩栩如生的叙事笔触以及震撼人心的情感波澜,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此作以徐福贵的人生轨迹为经,以细腻入微的情感勾勒与真实厚重的历史背景为纬,交织出一幅动荡时代中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壮丽画卷,以及人性光辉在苦难中熠熠生辉的动人篇章。
  《活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的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为小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主人公徐福贵,由高高在上的富家子弟跌落到穷困潦倒的社会底层,他经历了各个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目睹了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世,却始终顽强地活了下来。福贵的人生轨迹,既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个体命运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苦难与坚韧的真实写照。
  余华在《活着》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福贵如何在命运的捉弄下,一步步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次呼吸。他失去了一切,却收获了生命的真谛——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这种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让人不禁思考,在面对生活的无常时,我们是否也能像福贵一样,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正如余华所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然而,《活着》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苦难的小说。在余华的笔下,福贵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痛苦,但他始终坚守着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他用自己的坚韧与毅力,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活着。这种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正是小说所要传达的核心精神。在小说中,福贵的妻子家珍、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冲击力。他们各自的命运,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却在苦难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在当下重新审视《活着》,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与人性困境,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福贵的命运,虽然是个体命运的写照,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封建思想的残余、社会制度的不公、人性的冷漠与自私,都是导致福贵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小说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剖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更让我们思考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此外,《活着》还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余华以简洁有力的叙述风格、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思想探讨,创造了一个丰富而真实的文学世界。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光与亮、悲与喜。
  (作者为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