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我区探索返乡创业新路径培育壮大“归雁经济”
“归雁”振翅 筑梦家乡
  K 归雁经济
 本报记者 邓青春
  11月12日,在谭家镇冷水鱼流水养殖基地,开县泰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开均挽起裤腿、蹲下身子,扑通一声跳入鱼池,不到五分钟就逮住一条大鱼抱上岸。
  蒋开均是我区返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他从“泥腿子”到全国闻名的“养鱼大王”,在偏僻的小山沟带火了“冷经济”。
  曾经,一批批开州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如今,越来越多如蒋开均一样的在外开州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推动“归雁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剂”、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返乡创业新路径,通过重塑回引机制、优化保障机制、迭代服务机制,做大做强“归雁经济”,推动返乡创业人员引得回、留得住、发展得好。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吸引返乡创业人员10万余人,创办返乡创业实体3.6万户,总投资达390亿元,带动全区劳动力就近就业25万余人。
  重塑回引工作机制
  挖掘返乡创业潜能

  “以前,我区面临在外人员回引难、返乡创业落地难、创业实体发展难等问题。”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是全市第二人口大区、全国劳务输出大区,全区劳动力资源105.3万人,其中5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占比达52.2%,在外资产资本超过3000亿元。
  近年来,我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开州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的意见》等“1+3”文件体系、8个具体办法、23项实施细则,坚持全员发动、全员建档、全员对接,发动区领导、区级部门有关人员、乡镇街道干部,明确包联系、包服务“双包”责任,常态化开展发展问计、家属问需、电话问候“三问”服务,精准掌握专业技术、自主创业等8类3.6万名在外人才基本情况及返乡创业意愿。
  相约金开州,共创新辉煌。我区设立在外联系服务中心(组)和流动党组织、流动共青团组织、流动妇联组织、异地开州商会150个,形成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外联平台体系,开展在外人员就地联络服务,实现开州人在哪里、工作触角就延伸到哪里。每年举办乡情大会、开商大会、新春座谈会等活动,实施管护一批市政设施、助力一批振兴项目、捐赠一批敬老物资、资助一批困难学生“四个一”公益认领行动,定期评选表彰反哺家乡贤德人士、在外优秀创业人士、在外优秀企业,凝聚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共识。
  为创新乡情回引方式,我区出台《关于开展开州在外人才回引回馈行动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开州区“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开州区招商专员管理办法(试行)》,选聘2013名在外人才担任招商专员,以乡情为纽带,推介全区重点产业、优势资源等信息,精准开展乡情招商、以商引商活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供给保障机制
   激活返乡创业动能

  “筋道弹牙、豆香浓郁,紫水豆干源于大山深处的紫水乡,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加工基地,公司创始人牟韦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即食紫水豆干。
  近年来,像牟韦这样投身乡村振兴的“归雁”越来越多,如何保证“归雁”在家乡顺利发展?我区出台《返乡创业行动实施方案》《企业入驻中国西部(重庆开州)返乡创业园若干政策规定》《返乡创业推进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免技能培训费用、免企业开办手续费、免国有资产租金3至6个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2年、失业保险补贴,推荐产业项目、推荐就业岗位”的“三免两贴两推荐”返乡创业政策体系,设立2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6亿元,兑现人才奖补资金1500万元。
  在优化用地供给方式上,我区结合返乡创业需求,完善控规调整,构建以浦里新区为中心,临港、赵家、长沙3个地区为组团的“一区三组团”创业用地空间布局,配套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改革,建立工业项目用地“定标出让、对标拿地、按标施建、依标验收”闭环管理模式,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1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3000余亩成熟工业用地的用地保障。
  在打造项目孵化载体上,我区专设返乡创业项目服务中心,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开街创谷”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市级返乡创业园、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等平台矩阵,编制“怎么找部门、怎么办企业、怎么搞创业”返乡创业指南,滚动更新返乡创业项目投资推荐库,推行重大项目专班推动、联合会审、代管代建、运行调度等制度,形成“升规、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梯度孵化培育机制。
   迭代政务服务机制
   提升返乡创业效能

  “我回乡创业多年,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特别是办理各项审批手续,非常方便、快捷。”重庆绿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芳琴说,现在我区实施的“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在营商环境、政策支持、精准服务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具体的措施,可行性非常高,对于有返乡创业意愿的人来说,非常值得期待。
  我区依托“渝快办”“开心办”等政务平台,开设惠企政策直享、助企服务直办、意见建议直达“三直”服务板块,梳理汇集国家、市、区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文件379个,利用智能数据核验为返乡创业企业精准“画像”,量身推出政策符合度测评和项目申报等引导服务,实现从“能办”向“好办”“易办”的转变。
  “为返乡创业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约23亿元、定向招揽用工11.5万人次,‘一揽子’解决创新创业、生活就医等问题600余个。”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将在外人员返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对象,围绕创业初期、中期、成熟等全生命周期,实行“区级领导+行业部门+乡镇街道”三级跟踪服务,建立“实地走访+转办交办+回访问效”闭环机制。
  我区还持续开展“民企集中评价部门服务”“百名科长服务对象评”等活动,通过召开评议大会、填写评价表、电话回访等方式,邀请返乡创业企业对具有审批、执法、服务职能的50个部门、100名科长,围绕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清正廉洁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评价结果在全区通报,并与受评部门和人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倒逼服务质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