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姑父
这次开州之行,心情非常沉重。姑父身患食道癌3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们一家趁着端午节放假的时间回老家去看一看他,也算是对亲人那份血浓于水的情感作一个交代吧!
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赶到位于开州区渠口镇铺溪场的姑父家中。一进姑父的卧室,就看到骨瘦如柴的姑父正躺在床上输液。虽然他的喉咙只能发出非常微弱的声音,但他的精神状态还算不错。只见他微笑着向我们点点头,并用微微张开的手指向我们示意,赶紧坐下休息。
几句寒暄之后,我们便随着姑姑来到她家客厅,了解姑父病情的最新状况。
姑姑说,姑父已经十多天没有进食了。前些天,一直靠输液维持生命,但从最近几天开始,一输液就吐,吐得非常厉害。这种痛苦,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他本打算放弃输液,可一想到大女儿还在开州中学高考考场监考,小女儿还在参加高考,他又坚持着让自己接受这种痛苦的维持生命的方式,一定要撑到高考结束,等待两个女儿归来……听着姑姑哽咽地讲着姑父的情况,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而关于姑父的一幕幕往事也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我清楚地记得,姑姑是在我4岁半的时候嫁给姑父的。我们两家挨得很近,走路大约需要10分钟。当时,我们那个地方盛产小麦,没有收割机,全靠人拿镰刀把麦子从地里割下来。虽然割麦子时经常有人的手被打出血泡,但大家都非常乐意去割麦子,因为晒干后的麦子,可以换成生活用品。姑父家开的面条厂,完全满足了当地人的需求。很多乡邻,包括当时与铺溪相邻的巨屏社区、兴华村等地居住的人也经常把自家收割的麦子拿到姑父家卖或者直接兑换成面粉、面条等食品。姑父的面条厂很简单,没有机器设备烘干面条这一环节,纯粹是让长长的面条挂在木棍上,经过3到5天的自然晾晒即可。但就是这样的方法,却能让面条带着浓郁麦香且口感筋道,深受当地人的喜欢,成为我童年里的最爱。
在我的记忆里,姑父和姑姑是年轻人创业的典范,一提到“蒲学娃、蒋青青”的名字,当地无人不知。姑父和姑姑的辛勤劳动,让他们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当然,姑父和姑姑也不限于把自己的事业做于此,小表妹出生时,姑父就去县城学习车工、钳工、铆工和焊工。回乡后,姑父利用自己学到的精湛手艺,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他为自己打造了两艘船,专门经营水产品销售。业余时间,姑父还喜欢进行一些小型机械物件的制造和安装,在他的个人工作室里,至今还整齐地摆放着他的一件件作品。
姑父的踏实肯干、精明能干,在铺溪是非常有名的。姑父酷爱喝酒,一日三顿必喝酒,在铺溪也是出了名的。3年前,姑父查出食道癌去西南医院做手术时,乡邻们都惋惜地说,他这个病是喝酒喝出来的。但他自己却从不掩饰对酒的热爱,遇有亲朋好友办喜事,他也会像个健康的人那样开怀大饮。亲人们都劝他不要喝,但他执意要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快乐时的心情。
或许,姑父就是这样一个执著的人。对酒如此,对事业如此,对他生命中最爱的女人也是如此。
在铺溪,很多的家庭仍有用柴禾煮饭的习惯,不是因为这里太贫穷,而是因为这样煮出来的饭菜很可口。姑父家也不例外。在他家厨房的正前方,我看到,三大堆长短一致的木柴块,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灶台的附近。听奶奶讲,这些木柴是姑父去年一刀一刀劈出来的,他总担心自己走后,姑姑没有力气去做这些男人应该做的事情。所以,趁自己还活着,他一定要为姑姑多做一些事情。
在《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本书里,安意如曾这样描述:“一个男人爱着一个女人时,不用她要求,什么也为她想得周全。”是的,爱一个人时,这份爱,必是愚公移山的坚定,也必是精卫填海的执著。感动于此,感怀于此。我又想到,这世间,有多少曾经相爱的人,因为现实的缘故常常用冷漠的表情将自己热情的心敷衍,而姑父投射在姑姑心湖上的那一瓣心香,那一份带泪的微笑,却见证了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不弃的诺言,同时也为世人指明了爱的方向——爱要死心塌地,爱要肯定执著,爱更是要给自己爱的人攒足勇气和信心,让她快乐地生活!
决定离开铺溪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姑姑说,姑父的心情一直非常平静。早在前些日子,他就已经把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好了,特别是下葬的地方,姑父故意为自己选了一个荒无人烟且靠近江河的小山坡上,他说这里可以看江涛,闻新鲜空气,一定很舒服。他说他其实最怕姑姑伤心,怕他的坟挨着家近,姑姑天天跑到他的坟前来哭。现在,姑父更愿意一个人以沉默的方式静静地躺着,享受生命的最后时光……
下午两点半时,当我们一家几口来到姑父的病床前和他道别时,姑父依旧是用面带微笑的样子看着我们。我知道,这一别,就是一生;我也知道,我的眼睛早已被泪水胀痛。但我一直强忍着,我不希望被姑父看到,破坏他的平静心情……然而,正当我们从三楼姑父的卧室下到一楼客厅的那一刹那,却意外地听到有人拍打三楼栏杆的声音。抬起头,我们看到姑父正倚在栏杆上,他正用手势比划着什么。姑姑告诉我们,那是姑父在提醒她,别忘了把给我们的家乡特产带走。
那一刻,我只觉得自己的身体被浓浓的亲情紧紧包围着,被一个生命垂危的人——我的姑父,他赠予给侄女一家人的爱感动着。尽管这种幸福有点痛,汹涌的泪水也从我的眼眶流了出来,但我还是愿意将这种有点痛的幸福,永远珍藏在心灵最隐秘、最尊贵的位置,以等待命运的再次垂怜:下辈子,我还做姑父的侄女!
一直相信,痛的尽头便是幸福。虽然我不知道这样的信仰在世间是虚设还是事实,但我仍期待缘分和天意去兑现!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赶到位于开州区渠口镇铺溪场的姑父家中。一进姑父的卧室,就看到骨瘦如柴的姑父正躺在床上输液。虽然他的喉咙只能发出非常微弱的声音,但他的精神状态还算不错。只见他微笑着向我们点点头,并用微微张开的手指向我们示意,赶紧坐下休息。
几句寒暄之后,我们便随着姑姑来到她家客厅,了解姑父病情的最新状况。
姑姑说,姑父已经十多天没有进食了。前些天,一直靠输液维持生命,但从最近几天开始,一输液就吐,吐得非常厉害。这种痛苦,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他本打算放弃输液,可一想到大女儿还在开州中学高考考场监考,小女儿还在参加高考,他又坚持着让自己接受这种痛苦的维持生命的方式,一定要撑到高考结束,等待两个女儿归来……听着姑姑哽咽地讲着姑父的情况,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而关于姑父的一幕幕往事也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我清楚地记得,姑姑是在我4岁半的时候嫁给姑父的。我们两家挨得很近,走路大约需要10分钟。当时,我们那个地方盛产小麦,没有收割机,全靠人拿镰刀把麦子从地里割下来。虽然割麦子时经常有人的手被打出血泡,但大家都非常乐意去割麦子,因为晒干后的麦子,可以换成生活用品。姑父家开的面条厂,完全满足了当地人的需求。很多乡邻,包括当时与铺溪相邻的巨屏社区、兴华村等地居住的人也经常把自家收割的麦子拿到姑父家卖或者直接兑换成面粉、面条等食品。姑父的面条厂很简单,没有机器设备烘干面条这一环节,纯粹是让长长的面条挂在木棍上,经过3到5天的自然晾晒即可。但就是这样的方法,却能让面条带着浓郁麦香且口感筋道,深受当地人的喜欢,成为我童年里的最爱。
在我的记忆里,姑父和姑姑是年轻人创业的典范,一提到“蒲学娃、蒋青青”的名字,当地无人不知。姑父和姑姑的辛勤劳动,让他们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当然,姑父和姑姑也不限于把自己的事业做于此,小表妹出生时,姑父就去县城学习车工、钳工、铆工和焊工。回乡后,姑父利用自己学到的精湛手艺,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他为自己打造了两艘船,专门经营水产品销售。业余时间,姑父还喜欢进行一些小型机械物件的制造和安装,在他的个人工作室里,至今还整齐地摆放着他的一件件作品。
姑父的踏实肯干、精明能干,在铺溪是非常有名的。姑父酷爱喝酒,一日三顿必喝酒,在铺溪也是出了名的。3年前,姑父查出食道癌去西南医院做手术时,乡邻们都惋惜地说,他这个病是喝酒喝出来的。但他自己却从不掩饰对酒的热爱,遇有亲朋好友办喜事,他也会像个健康的人那样开怀大饮。亲人们都劝他不要喝,但他执意要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快乐时的心情。
或许,姑父就是这样一个执著的人。对酒如此,对事业如此,对他生命中最爱的女人也是如此。
在铺溪,很多的家庭仍有用柴禾煮饭的习惯,不是因为这里太贫穷,而是因为这样煮出来的饭菜很可口。姑父家也不例外。在他家厨房的正前方,我看到,三大堆长短一致的木柴块,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灶台的附近。听奶奶讲,这些木柴是姑父去年一刀一刀劈出来的,他总担心自己走后,姑姑没有力气去做这些男人应该做的事情。所以,趁自己还活着,他一定要为姑姑多做一些事情。
在《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本书里,安意如曾这样描述:“一个男人爱着一个女人时,不用她要求,什么也为她想得周全。”是的,爱一个人时,这份爱,必是愚公移山的坚定,也必是精卫填海的执著。感动于此,感怀于此。我又想到,这世间,有多少曾经相爱的人,因为现实的缘故常常用冷漠的表情将自己热情的心敷衍,而姑父投射在姑姑心湖上的那一瓣心香,那一份带泪的微笑,却见证了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不弃的诺言,同时也为世人指明了爱的方向——爱要死心塌地,爱要肯定执著,爱更是要给自己爱的人攒足勇气和信心,让她快乐地生活!
决定离开铺溪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姑姑说,姑父的心情一直非常平静。早在前些日子,他就已经把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好了,特别是下葬的地方,姑父故意为自己选了一个荒无人烟且靠近江河的小山坡上,他说这里可以看江涛,闻新鲜空气,一定很舒服。他说他其实最怕姑姑伤心,怕他的坟挨着家近,姑姑天天跑到他的坟前来哭。现在,姑父更愿意一个人以沉默的方式静静地躺着,享受生命的最后时光……
下午两点半时,当我们一家几口来到姑父的病床前和他道别时,姑父依旧是用面带微笑的样子看着我们。我知道,这一别,就是一生;我也知道,我的眼睛早已被泪水胀痛。但我一直强忍着,我不希望被姑父看到,破坏他的平静心情……然而,正当我们从三楼姑父的卧室下到一楼客厅的那一刹那,却意外地听到有人拍打三楼栏杆的声音。抬起头,我们看到姑父正倚在栏杆上,他正用手势比划着什么。姑姑告诉我们,那是姑父在提醒她,别忘了把给我们的家乡特产带走。
那一刻,我只觉得自己的身体被浓浓的亲情紧紧包围着,被一个生命垂危的人——我的姑父,他赠予给侄女一家人的爱感动着。尽管这种幸福有点痛,汹涌的泪水也从我的眼眶流了出来,但我还是愿意将这种有点痛的幸福,永远珍藏在心灵最隐秘、最尊贵的位置,以等待命运的再次垂怜:下辈子,我还做姑父的侄女!
一直相信,痛的尽头便是幸福。虽然我不知道这样的信仰在世间是虚设还是事实,但我仍期待缘分和天意去兑现!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