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安居更安心
汉丰湖与鳞次栉比的高楼交织成美丽的城市画卷。(本报资料图片)
K 辉煌75周年
本报记者 邓青春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20世纪90年代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声。从狭小到宽敞,从平房到高楼,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我区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住房乃民生之本,是群众幸福生活的根源。从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到推动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城中村改造……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让人民群众的安居梦、优居梦一步步照进现实。
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我区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记于心、落实于行,围绕提升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水平进行深入调研。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就是要抓好‘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而资金和协调是其中最大的难题。”区住房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我区有不少建成多年但没有安装电梯的老旧楼房,每天上下五六层楼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毫不费力,但对那些居住在高楼层又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却成了“老大难”问题。
为此,为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就成了我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的重要一环,早在2017年《重庆市老旧住宅增设电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不久后,我区就为金贸花园小区A栋二单元、商务局粮食小区宿舍等加装了电梯。
走进文峰街道稷香苑小区,映入眼帘的是“白改黑”的沥青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完善的消防设施、粉刷一新的楼梯间……曾经老旧的小区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为居民带来了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
老旧小区提质改造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在汉丰街道中央国际小区,原本闲置的公共空间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党群驿站,为居民提供了优质服务和便利的活动场所。
汉丰街道结合重庆市基层自治体系试点、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以及小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利用小区公共建筑和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和功能完善,建设了党群驿站,包含邻里荟、读书荟、社区食堂,确立了党组织与小区的联系纽带,满足了群众议事、“一老一小”休闲生活的需要。
区住房城乡建委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民生实事,今年以来,我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8个、开工率100%,涉及74个小区、927栋、13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2521户,争取到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619万元,一、二季度赛马比拼连续获A档。
“改”在群众心坎上,“造”出生活好品质。一个个老小区华丽变身,一栋栋老居民楼焕发新颜,不仅让城市服务功能升级,也让居民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公租房筑起“幸福家”
前不久,记者走进嘉惠苑公租房小区,见到了正在办理入住手续的小王。他是区内一家公司的员工,为了上下班方便,选择住在这里。“在外面租房是件让人头疼的事儿,不仅租金高,还有可能住得好好的,被房东要求搬离。”小王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区保障性租赁住房数量逐步扩大,申请的新市民、青年人越来越多。为更好服务广大租户,我区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下足功夫。
为发挥现有存量公租房的住房保障作用,把有限的公租房房源用在最困难最需要兜底保障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今年以来,我区组织区教委、属地政府等部门单位开展全区公租房摸底清查工作,入户核查公租房11790户,完成承租人信息登记10888户,明确空置房源902套,确认10583户,清退不符合租赁条件的住户305户。
安居,方能乐业。我区采取租赁补贴与实物配租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利用腾退零星房源按照相关程序优先安置城镇低保、退役军人及特殊困难家庭56户,实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实施存量房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654套、面积约3.59万平方米,超额完成2024年市级400套目标任务,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为改善环境,我区还围绕推动公租房小区配套设施功能完善、居住环境优化、服务品质提升等目标,拟投入5406万元对公租房小区实施房屋、设施设备、公共区域维修及更新改造,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公租房小区零星维修维护441件次,临江红星苑小区消防管道整改项目、富厚六社公租房室内外污水管网整治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城中村改出“城中景”
城中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形成,不少城中村存在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亟待实施改造。
“期盼政府早点改造,我也能住进新建的安置房。”长沙镇居民黄玉芳说,她所居住的房屋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因改造难度较大,周边区域逐步成为城中村,道路狭窄、污水横流,生活极不便利。
今年7月,我区启动了浦里新区长沙组团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将分批逐步改造长沙组团,让村民变市民。”区住房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在附近新建一批安置房,并完善周边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让村民住上新房。
城中村改造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我区还启动了丰乐街道城中村改造项目。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燃气、排水、供水、通信等管网改造,以及照明设施、垃圾收储设施配套完善。此外,还将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地面停车场等,并配套完善无障碍、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前期投入主要靠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之后通过土地出让、项目开发运营等收入来偿还,力求实现综合平衡、动态平衡。”区住房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将积极申报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现已获得专项借款支持。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速推进项目实施。
K 辉煌75周年
本报记者 邓青春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20世纪90年代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声。从狭小到宽敞,从平房到高楼,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我区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住房乃民生之本,是群众幸福生活的根源。从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到推动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城中村改造……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让人民群众的安居梦、优居梦一步步照进现实。
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我区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记于心、落实于行,围绕提升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水平进行深入调研。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就是要抓好‘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而资金和协调是其中最大的难题。”区住房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我区有不少建成多年但没有安装电梯的老旧楼房,每天上下五六层楼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毫不费力,但对那些居住在高楼层又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却成了“老大难”问题。
为此,为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就成了我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的重要一环,早在2017年《重庆市老旧住宅增设电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不久后,我区就为金贸花园小区A栋二单元、商务局粮食小区宿舍等加装了电梯。
走进文峰街道稷香苑小区,映入眼帘的是“白改黑”的沥青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完善的消防设施、粉刷一新的楼梯间……曾经老旧的小区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为居民带来了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
老旧小区提质改造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在汉丰街道中央国际小区,原本闲置的公共空间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党群驿站,为居民提供了优质服务和便利的活动场所。
汉丰街道结合重庆市基层自治体系试点、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以及小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利用小区公共建筑和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和功能完善,建设了党群驿站,包含邻里荟、读书荟、社区食堂,确立了党组织与小区的联系纽带,满足了群众议事、“一老一小”休闲生活的需要。
区住房城乡建委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民生实事,今年以来,我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8个、开工率100%,涉及74个小区、927栋、13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2521户,争取到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619万元,一、二季度赛马比拼连续获A档。
“改”在群众心坎上,“造”出生活好品质。一个个老小区华丽变身,一栋栋老居民楼焕发新颜,不仅让城市服务功能升级,也让居民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公租房筑起“幸福家”
前不久,记者走进嘉惠苑公租房小区,见到了正在办理入住手续的小王。他是区内一家公司的员工,为了上下班方便,选择住在这里。“在外面租房是件让人头疼的事儿,不仅租金高,还有可能住得好好的,被房东要求搬离。”小王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区保障性租赁住房数量逐步扩大,申请的新市民、青年人越来越多。为更好服务广大租户,我区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下足功夫。
为发挥现有存量公租房的住房保障作用,把有限的公租房房源用在最困难最需要兜底保障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今年以来,我区组织区教委、属地政府等部门单位开展全区公租房摸底清查工作,入户核查公租房11790户,完成承租人信息登记10888户,明确空置房源902套,确认10583户,清退不符合租赁条件的住户305户。
安居,方能乐业。我区采取租赁补贴与实物配租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利用腾退零星房源按照相关程序优先安置城镇低保、退役军人及特殊困难家庭56户,实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实施存量房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654套、面积约3.59万平方米,超额完成2024年市级400套目标任务,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为改善环境,我区还围绕推动公租房小区配套设施功能完善、居住环境优化、服务品质提升等目标,拟投入5406万元对公租房小区实施房屋、设施设备、公共区域维修及更新改造,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公租房小区零星维修维护441件次,临江红星苑小区消防管道整改项目、富厚六社公租房室内外污水管网整治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城中村改出“城中景”
城中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形成,不少城中村存在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亟待实施改造。
“期盼政府早点改造,我也能住进新建的安置房。”长沙镇居民黄玉芳说,她所居住的房屋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因改造难度较大,周边区域逐步成为城中村,道路狭窄、污水横流,生活极不便利。
今年7月,我区启动了浦里新区长沙组团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将分批逐步改造长沙组团,让村民变市民。”区住房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在附近新建一批安置房,并完善周边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让村民住上新房。
城中村改造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我区还启动了丰乐街道城中村改造项目。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燃气、排水、供水、通信等管网改造,以及照明设施、垃圾收储设施配套完善。此外,还将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地面停车场等,并配套完善无障碍、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前期投入主要靠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之后通过土地出让、项目开发运营等收入来偿还,力求实现综合平衡、动态平衡。”区住房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将积极申报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现已获得专项借款支持。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速推进项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