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医”路 健康一生
区级骨干医生送医下基层。(本报资料图片)
K 辉煌75周年
本报记者 喻建国
“以前医疗条件简陋,感冒咳嗽要到很远的地方看病,除了看病的费用,来回的车费也不少。现在村里建起了卫生室,离家又近,医生24小时值班,还按合作医疗给予报销,既方便又省钱。”关面乡小园村80多岁的村民胡大云家与村卫生室只有三四百米的距离,作为患有哮喘症的“老病号”,他对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感到很满意。
从到“千里之外”变为在“家门口”看病;从早期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赤脚医生”到专家远程问诊……新中国走过的辉煌75年,也是我区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与进步的75年,更是帅乡群众就医感受不断改善的75年。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始终把卫生与健康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推进,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理念,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8岁,主要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夯基固本,建成30分钟“就医圈”
“没想到在镇卫生院就做了手术,现在恢复得很好。”长沙镇回龙村村民李大爷坐在长沙镇中心卫生院外科38号病床的床沿上,拍打着双腿,他因直肠癌住院治疗10多天后,即将出院。
李大爷的儿子在重庆主城上班,得知父亲患病后,劝父亲到重庆主城的大医院治疗,这样“把握会大一点”。
“隔壁村的王婆婆就是在镇里的医院治好的,而且乡镇医院与市上的大医院相比,报销比例要高得多。”李大爷权衡之后,将儿子的善意“顶撞”了回去。
李大爷能在镇上的医院看大病,得益于我区乡镇医院医疗设施设备、医技人才的不断配套配强。
近十年来,通过统筹上级专项、政府债券、本级财政等资金,我区在卫生健康领域累计投入资金22亿余元。根据全区人口交通、地理位置、医疗资源分布等情况,强化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龙头”引领,择优选取大进镇中心卫生院、临江镇中心卫生院、长沙镇中心卫生院3个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基层医院,打造成区域医疗“次中心”,基本形成了“区级龙头带中心,中心带一般”的分片带动创建体系。
“我们实施了区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建设、区精卫中心整体迁建、区妇幼保健院流程改造、区疾控中心流程及实验室改造等项目。”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年,相继完成了区人民医院“三甲综合医院”、区中医院“二甲”及三级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二甲”专科医院、民营安康医院“二甲”综合医院创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走进高桥镇齐力村卫生室,宽敞明亮的房间,干净整洁的床铺,现代化的座椅,让患者享受到“星级诊所”的服务。
近年来,我区新建、改建、扩建基层医疗机构30多个、村卫生室410个,全面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创建市级“美丽医院”示范单位2个、“智慧医院”2个。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由1.88张增至5.6张、执业(助理)医师由1.56人增至2.79人、注册护士由0.91人增至4.81人,每万名居民全科医生数由0.29人增至4.42人。截至目前,城镇15分钟、乡村30分钟“便民就医圈”全面建成。
深化医改,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
“区里的专家到乡镇来坐诊,让我们少跑路、少受痛、少花钱,是老百姓的福气啊。”近日,临江镇马安村79岁患者刘婆婆拉着区人民医院专家医生刘云峰的手感激不尽。
近年来,为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紧缺、技术不足、结构不优等难题,我区实施了医疗人才“区聘乡用”改革,从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选派近50名骨干医生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涉及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口腔科、麻醉、影像等多个领域,常态化开展医疗技术指导、专业技术培训、教学查房、门诊坐诊等医疗服务,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我们还大力推行远程会诊,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到农村。”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区人民医院与34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签订了远程心电图会诊协议、远程放射会诊协议,让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对症治疗,真正实现了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群众“看病远”“看病贵”得到极大缓解。
围绕“三转变”“三提高”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我区实现国家级特色专科“零突破”,市级重点学科由2个增至5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由8个增至24个,硕博人才由4人增至217人,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如何让群众看得起病、住得起院?我区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加成;持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12项医改便民服务措施,完成急诊急救“6大中心”建设;建立覆盖全区40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区域医共体2个,深入推进“医通、人通、财通”建设,远程诊疗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
“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如今,我区区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成功纳入国务院2022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表彰地市。
综合施策,居民健康水平大幅跃升
“以前家里挣点钱,几乎都给我看病花了。现在有了‘新农合’,还有家庭医生随时家访,党的政策真是好!”就医环境的点滴变化,让大进镇杉园村村民黄大伯赞叹不已。
黄大伯患有高血压,家庭医生随时到访问诊送药,让他的病情得到了极大缓解。
如今的开州,一个个身穿白大褂的“片医”守护在村社区,群众身体出现异常时,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在实施“片医”制度、基本公共卫生“网格化”服务的基础上,我区乡村医生与村民开展公共卫生“一对一”签约服务,采取定期约诊、电话咨询、上门访视等健康服务,对每户家庭成员的健康档案实施动态管理,让他们享受到“私人定制”的医疗保健服务。
“我们聚焦健康中国开州行动,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89元,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织密,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称,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病等重点疾病患者,以及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得到了加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设美丽家园,拥抱幸福生活,共享健康开州!”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居民健康素养由11.2%增长到27.7%,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下降至3‰以下,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7%,居全市第一。设立托育机构118个、托位数超4000个,全区每千人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18个。
尽锐出战,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要不是有政策的照顾,恐怕坟头上的草都很高了。”秋日里,暖阳洒在李奶奶身上,她两只手在胸前比划,大约有40厘米。
李奶奶是三汇口乡分水村的脱贫户,2015年,她患上了心肌炎。2016年,李奶奶被村里识别为建卡贫困户,享受到了健康扶贫政策,她得以走进医院进行系统治疗,从而彻底扔掉了“药罐子”。
“绝不让一个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赶走脱贫路上的“拦路虎”,我区有针对性地制定了“0135”扶贫健康政策,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来抓,健全和完善困难群众就医制度,确保贫困人口看病就医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全区健康扶贫工程累计医疗救助建档立卡人口62.3万人次,最大限度减少贫困群众医疗费用支出,为如期脱贫摘帽贡献了医卫力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区卫生健康系统9000余名医务工作者走过了不平凡的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应急常态化防控、应急常态化防控向‘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过渡转段三个阶段,夺取了三年抗疫的决定性胜利。”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对全区医护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
敢打大仗,善打胜仗。近年来,我区医疗系统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用生命守护生命。一位位白衣天使的倾情付出,成为三江三里的最美风景。
75年,是健康开州建设的壮丽开篇。75年,170万帅乡儿女不仅拥有越来越健康的身体,更积淀了越来越厚重的健康自信。
K 辉煌75周年
本报记者 喻建国
“以前医疗条件简陋,感冒咳嗽要到很远的地方看病,除了看病的费用,来回的车费也不少。现在村里建起了卫生室,离家又近,医生24小时值班,还按合作医疗给予报销,既方便又省钱。”关面乡小园村80多岁的村民胡大云家与村卫生室只有三四百米的距离,作为患有哮喘症的“老病号”,他对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感到很满意。
从到“千里之外”变为在“家门口”看病;从早期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赤脚医生”到专家远程问诊……新中国走过的辉煌75年,也是我区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与进步的75年,更是帅乡群众就医感受不断改善的75年。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始终把卫生与健康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推进,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理念,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8岁,主要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夯基固本,建成30分钟“就医圈”
“没想到在镇卫生院就做了手术,现在恢复得很好。”长沙镇回龙村村民李大爷坐在长沙镇中心卫生院外科38号病床的床沿上,拍打着双腿,他因直肠癌住院治疗10多天后,即将出院。
李大爷的儿子在重庆主城上班,得知父亲患病后,劝父亲到重庆主城的大医院治疗,这样“把握会大一点”。
“隔壁村的王婆婆就是在镇里的医院治好的,而且乡镇医院与市上的大医院相比,报销比例要高得多。”李大爷权衡之后,将儿子的善意“顶撞”了回去。
李大爷能在镇上的医院看大病,得益于我区乡镇医院医疗设施设备、医技人才的不断配套配强。
近十年来,通过统筹上级专项、政府债券、本级财政等资金,我区在卫生健康领域累计投入资金22亿余元。根据全区人口交通、地理位置、医疗资源分布等情况,强化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龙头”引领,择优选取大进镇中心卫生院、临江镇中心卫生院、长沙镇中心卫生院3个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基层医院,打造成区域医疗“次中心”,基本形成了“区级龙头带中心,中心带一般”的分片带动创建体系。
“我们实施了区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建设、区精卫中心整体迁建、区妇幼保健院流程改造、区疾控中心流程及实验室改造等项目。”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年,相继完成了区人民医院“三甲综合医院”、区中医院“二甲”及三级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二甲”专科医院、民营安康医院“二甲”综合医院创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走进高桥镇齐力村卫生室,宽敞明亮的房间,干净整洁的床铺,现代化的座椅,让患者享受到“星级诊所”的服务。
近年来,我区新建、改建、扩建基层医疗机构30多个、村卫生室410个,全面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创建市级“美丽医院”示范单位2个、“智慧医院”2个。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由1.88张增至5.6张、执业(助理)医师由1.56人增至2.79人、注册护士由0.91人增至4.81人,每万名居民全科医生数由0.29人增至4.42人。截至目前,城镇15分钟、乡村30分钟“便民就医圈”全面建成。
深化医改,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
“区里的专家到乡镇来坐诊,让我们少跑路、少受痛、少花钱,是老百姓的福气啊。”近日,临江镇马安村79岁患者刘婆婆拉着区人民医院专家医生刘云峰的手感激不尽。
近年来,为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紧缺、技术不足、结构不优等难题,我区实施了医疗人才“区聘乡用”改革,从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选派近50名骨干医生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涉及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口腔科、麻醉、影像等多个领域,常态化开展医疗技术指导、专业技术培训、教学查房、门诊坐诊等医疗服务,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我们还大力推行远程会诊,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到农村。”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区人民医院与34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签订了远程心电图会诊协议、远程放射会诊协议,让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对症治疗,真正实现了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群众“看病远”“看病贵”得到极大缓解。
围绕“三转变”“三提高”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我区实现国家级特色专科“零突破”,市级重点学科由2个增至5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由8个增至24个,硕博人才由4人增至217人,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如何让群众看得起病、住得起院?我区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加成;持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12项医改便民服务措施,完成急诊急救“6大中心”建设;建立覆盖全区40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区域医共体2个,深入推进“医通、人通、财通”建设,远程诊疗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
“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如今,我区区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成功纳入国务院2022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表彰地市。
综合施策,居民健康水平大幅跃升
“以前家里挣点钱,几乎都给我看病花了。现在有了‘新农合’,还有家庭医生随时家访,党的政策真是好!”就医环境的点滴变化,让大进镇杉园村村民黄大伯赞叹不已。
黄大伯患有高血压,家庭医生随时到访问诊送药,让他的病情得到了极大缓解。
如今的开州,一个个身穿白大褂的“片医”守护在村社区,群众身体出现异常时,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在实施“片医”制度、基本公共卫生“网格化”服务的基础上,我区乡村医生与村民开展公共卫生“一对一”签约服务,采取定期约诊、电话咨询、上门访视等健康服务,对每户家庭成员的健康档案实施动态管理,让他们享受到“私人定制”的医疗保健服务。
“我们聚焦健康中国开州行动,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89元,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织密,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称,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病等重点疾病患者,以及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得到了加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设美丽家园,拥抱幸福生活,共享健康开州!”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居民健康素养由11.2%增长到27.7%,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下降至3‰以下,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7%,居全市第一。设立托育机构118个、托位数超4000个,全区每千人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18个。
尽锐出战,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要不是有政策的照顾,恐怕坟头上的草都很高了。”秋日里,暖阳洒在李奶奶身上,她两只手在胸前比划,大约有40厘米。
李奶奶是三汇口乡分水村的脱贫户,2015年,她患上了心肌炎。2016年,李奶奶被村里识别为建卡贫困户,享受到了健康扶贫政策,她得以走进医院进行系统治疗,从而彻底扔掉了“药罐子”。
“绝不让一个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赶走脱贫路上的“拦路虎”,我区有针对性地制定了“0135”扶贫健康政策,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来抓,健全和完善困难群众就医制度,确保贫困人口看病就医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全区健康扶贫工程累计医疗救助建档立卡人口62.3万人次,最大限度减少贫困群众医疗费用支出,为如期脱贫摘帽贡献了医卫力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区卫生健康系统9000余名医务工作者走过了不平凡的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应急常态化防控、应急常态化防控向‘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过渡转段三个阶段,夺取了三年抗疫的决定性胜利。”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对全区医护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
敢打大仗,善打胜仗。近年来,我区医疗系统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用生命守护生命。一位位白衣天使的倾情付出,成为三江三里的最美风景。
75年,是健康开州建设的壮丽开篇。75年,170万帅乡儿女不仅拥有越来越健康的身体,更积淀了越来越厚重的健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