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前不久,2023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一大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和企业获奖。
相比以往,此次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及重点产业融合:获奖项目中,超七成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超六成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同时,进一步突出企业主体与产学研创新:获奖项目中,我市企业牵头和参与项目占比超50%,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学研合作占比达56%。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人才逐步为引领我市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为45周岁以下科研人员的占比达58.1%。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近年来,重庆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实施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积极成效。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
在渝北区仙桃数据谷,半封闭的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来自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以下简称工业互联网学院)的学生,现场展示自动驾驶技术,操控各种车辆灵活地躲避障碍,变道转弯,然后稳稳停车。
事实上,仙桃数据谷全域构成覆盖“人、车、路、网、云”的完整链条,为重邮师生开展实习实训、技术验证、产品测试、创新创业、学科研究等提供了良好条件。
工业互联网学院成立于2022年,由重庆邮电大学主动打破“围墙”、拓宽办学边界,联合仙桃数据谷共同打造。学院聚焦工业软件和智能汽车领域,通过“校、园、企”协同,搭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在仙桃数据谷,工业互联网学院建立了4万余平方米的办学场地,包括教学科研场地、实习实训场地、学生宿舍等,自落地以来,学院入住学生已有上千人。
不仅如此,在这里,学院与长安软件、传音通讯、中科创达等软件企业成为“邻居”,得益于“近水楼台”,校企共建了“长安智能汽车班”“传音智慧终端班”“中科创达特训班”,实现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缩短培养“时差”,“订单式”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如今,工业互联网学院学生就业率超92%。
工业互联网学院是我市现代产业学院的一个代表。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有力支撑,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引擎。”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各高校聚焦产业发展布局,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持续探索、先行先试。
目前,全市高校签约华为、长安、赛力斯等200余家企业,50余家科研院所和20余家各级政府机构,共同组建80余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2所高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有力推动了学科专业结构“优”起来、学生就业竞争力“强”起来、办学水平“高”起来、产学研合作“畅”起来。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全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一个缩影。
聚焦推动教育与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重庆还精耕一流学科,重庆大学、西南大学2所高校5个学科进入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了A+学科突破,“双一流”建设实现质量和数量双提升。
我市还积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持高校科研人员面向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2022年以来,全市高校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平台15个。
同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的“1+N”大学生竞赛体系,联合市国资委共建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展校企实地走访对接,高校每年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8000项左右。
构建科创生态闭环
几个月前,一则消息让重庆大学的校友圈“炸”开了锅:该校明月科创实验班两名“00后”学生创办的企业,顺利完成新一轮的融资。其中一家市场估值2000万元,另一家市场估值3000万元。
两个大学生创业项目,为何能得到资本的青睐?这得益于他们共同的“幕后推手”——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以下简称明月湖科创基地)。
2021年,两江新区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共同发起成立明月湖科创基地,重点围绕重庆优势及重点产业,探索构建“人才—创新—产业—资本”的科创生态闭环,开展硬科技企业“0—1”的培育、孵化与投资。
如何形成科创生态闭环?基地打造了一套“独门秘籍”——
在人才培养上,基地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8所西部重点院校达成深度合作,牵头推动明月科创实验班、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新工科教育平台建设。
在项目培育上,以智能C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慧出行、智慧农业等为主要方向,培育硬科技项目。
在产业赋能上,结合重庆优势产业,推动希迪智驾、固高科技、欧卡智舶等明星企业落户明月湖,并推动成立重庆车载软件基地。
在资源配置上,持续加强与头部创投基金合作,联合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国内外顶级资本和产业基金加持项目发展,并积极对接种子基金,解决初创团队融资周期长等难题。
郦铖是上述两名“00后”学生之一,2022年,他进入明月湖科创基地,聚焦盲文电子阅读器这一细分赛道,开始了创业探索。
在基地的培育下,他带领团队不断摸索,成功研制出第一代产品,并获得50万元种子基金支持。随后,他们又迅速迭代升级,对产品进行持续优化。
此次完成融资,团队再次刷新“进度条”,准备今年内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
实际上,像郦铖这样的年轻创业者,在明月湖科创基地还有很多。
明月湖科创基地总经理张艺蒙介绍,自2021年10月正式运营以来,明月湖科创基地累计开展科创训练营、创业者大会等活动100余场次,培育和发掘潜在创业者8000余名,集聚创业人员300余人。
目前,基地23个项目已在渝注册成立公司,累计获得包括清水湾基金、红杉资本等国内外顶级资本投资达1.35亿元。
如今,一批怀揣硬科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正在把梦想变为现实。
不仅是加快建设明月湖科创基地等大型孵化载体。为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重庆还全力推进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
“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启动建设以来,我市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大学优势资源,大力升级改造大学周边老旧厂房、楼宇等载体,构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引导大学师生团队入驻创新创业生态圈。”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例如,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共溢出2500多项科研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0%,累计孵化创新主体近1000家。
当前,我市正在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升级版”,通过打造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校友经济、创新氛围“五位一体”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目录+计分”让优秀人才轻装上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用好“第一资源”,激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在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上下足了功夫。
近日,重庆机电增材制造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段虎明,被认定为新重庆D类人才,可享受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生活服务等73项“公共+市场化”人才服务。
这得益于我市首创的“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机制。
今年4月,《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将人才卡A卡细化为“A、B、C、D”、B卡细化为“E、F”六类,通过“目录+计分”认定机制确定人才类别。被认定的人才,将会享受到由市级、区县提供的全链条专属服务。
其中,在目录认定方面,主要通过人才已取得的称号、荣誉及重大科研项目等直接确定类别。
在计分认定方面,聚焦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要,将我市重点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在职人员纳入人才评价队伍,优先考虑研发、制造类岗位一线人才,进一步扩大人才认定行业领域范围。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机制从年龄、学历及职称、工作经验、薪资等6个维度综合计算分值予以认定人才类别,突出社会认同、企业认可,突出实绩实干,突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导向。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参加计分认定测评4478人。“以贡献论英雄”的价值导向,让更多优秀人才轻装上阵,干事创业更有动力。
不仅如此,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市还深入开展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试点,将我市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纳入试点范围,授权纳入自主认定试点的用人单位充分的人才推荐权,打破传统人才引进工作模式,助力用人单位快速引进紧缺人才。
同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职称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向智力密集型企事业单位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
例如,四川美术学院重点从破“四唯”入手,大刀阔斧改革,让教师“没有论文也可以评教授”。
在该校任教20年的张朤,就是受益者之一。近年来,他所教课程连续多年受到学生好评,教学成效有目共睹。不过,因其论文未达到条件,致使他在讲师岗位上16年,仍未晋升高一级职称。
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后,该校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增设教学为主型教授,打破了以往职称评聘只注重论文、论著的传统做法,更加重视以教书育人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由此,张朤因教学业绩突出,顺利评上教授职称。
如今,类似这样自主设定条件,不单纯以论文评职称的高校越来越多。
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向71所市属高校、12家三甲医院、13家大型企业、3所科研院所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岗位特点,做“活”评价指标,让干得好的人评得出,让评出来的人用得好。各自主评审单位共有12000余人取得高级职称,激发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创造活力。
(来源:《重庆日报》)
相比以往,此次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及重点产业融合:获奖项目中,超七成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超六成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同时,进一步突出企业主体与产学研创新:获奖项目中,我市企业牵头和参与项目占比超50%,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学研合作占比达56%。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人才逐步为引领我市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为45周岁以下科研人员的占比达58.1%。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近年来,重庆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实施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积极成效。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
在渝北区仙桃数据谷,半封闭的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来自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以下简称工业互联网学院)的学生,现场展示自动驾驶技术,操控各种车辆灵活地躲避障碍,变道转弯,然后稳稳停车。
事实上,仙桃数据谷全域构成覆盖“人、车、路、网、云”的完整链条,为重邮师生开展实习实训、技术验证、产品测试、创新创业、学科研究等提供了良好条件。
工业互联网学院成立于2022年,由重庆邮电大学主动打破“围墙”、拓宽办学边界,联合仙桃数据谷共同打造。学院聚焦工业软件和智能汽车领域,通过“校、园、企”协同,搭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在仙桃数据谷,工业互联网学院建立了4万余平方米的办学场地,包括教学科研场地、实习实训场地、学生宿舍等,自落地以来,学院入住学生已有上千人。
不仅如此,在这里,学院与长安软件、传音通讯、中科创达等软件企业成为“邻居”,得益于“近水楼台”,校企共建了“长安智能汽车班”“传音智慧终端班”“中科创达特训班”,实现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缩短培养“时差”,“订单式”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如今,工业互联网学院学生就业率超92%。
工业互联网学院是我市现代产业学院的一个代表。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有力支撑,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引擎。”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各高校聚焦产业发展布局,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持续探索、先行先试。
目前,全市高校签约华为、长安、赛力斯等200余家企业,50余家科研院所和20余家各级政府机构,共同组建80余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2所高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有力推动了学科专业结构“优”起来、学生就业竞争力“强”起来、办学水平“高”起来、产学研合作“畅”起来。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全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一个缩影。
聚焦推动教育与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重庆还精耕一流学科,重庆大学、西南大学2所高校5个学科进入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了A+学科突破,“双一流”建设实现质量和数量双提升。
我市还积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持高校科研人员面向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2022年以来,全市高校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平台15个。
同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的“1+N”大学生竞赛体系,联合市国资委共建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展校企实地走访对接,高校每年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8000项左右。
构建科创生态闭环
几个月前,一则消息让重庆大学的校友圈“炸”开了锅:该校明月科创实验班两名“00后”学生创办的企业,顺利完成新一轮的融资。其中一家市场估值2000万元,另一家市场估值3000万元。
两个大学生创业项目,为何能得到资本的青睐?这得益于他们共同的“幕后推手”——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以下简称明月湖科创基地)。
2021年,两江新区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共同发起成立明月湖科创基地,重点围绕重庆优势及重点产业,探索构建“人才—创新—产业—资本”的科创生态闭环,开展硬科技企业“0—1”的培育、孵化与投资。
如何形成科创生态闭环?基地打造了一套“独门秘籍”——
在人才培养上,基地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8所西部重点院校达成深度合作,牵头推动明月科创实验班、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新工科教育平台建设。
在项目培育上,以智能C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慧出行、智慧农业等为主要方向,培育硬科技项目。
在产业赋能上,结合重庆优势产业,推动希迪智驾、固高科技、欧卡智舶等明星企业落户明月湖,并推动成立重庆车载软件基地。
在资源配置上,持续加强与头部创投基金合作,联合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国内外顶级资本和产业基金加持项目发展,并积极对接种子基金,解决初创团队融资周期长等难题。
郦铖是上述两名“00后”学生之一,2022年,他进入明月湖科创基地,聚焦盲文电子阅读器这一细分赛道,开始了创业探索。
在基地的培育下,他带领团队不断摸索,成功研制出第一代产品,并获得50万元种子基金支持。随后,他们又迅速迭代升级,对产品进行持续优化。
此次完成融资,团队再次刷新“进度条”,准备今年内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
实际上,像郦铖这样的年轻创业者,在明月湖科创基地还有很多。
明月湖科创基地总经理张艺蒙介绍,自2021年10月正式运营以来,明月湖科创基地累计开展科创训练营、创业者大会等活动100余场次,培育和发掘潜在创业者8000余名,集聚创业人员300余人。
目前,基地23个项目已在渝注册成立公司,累计获得包括清水湾基金、红杉资本等国内外顶级资本投资达1.35亿元。
如今,一批怀揣硬科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正在把梦想变为现实。
不仅是加快建设明月湖科创基地等大型孵化载体。为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重庆还全力推进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
“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启动建设以来,我市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大学优势资源,大力升级改造大学周边老旧厂房、楼宇等载体,构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引导大学师生团队入驻创新创业生态圈。”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例如,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共溢出2500多项科研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0%,累计孵化创新主体近1000家。
当前,我市正在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升级版”,通过打造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校友经济、创新氛围“五位一体”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目录+计分”让优秀人才轻装上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用好“第一资源”,激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在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上下足了功夫。
近日,重庆机电增材制造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段虎明,被认定为新重庆D类人才,可享受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生活服务等73项“公共+市场化”人才服务。
这得益于我市首创的“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机制。
今年4月,《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将人才卡A卡细化为“A、B、C、D”、B卡细化为“E、F”六类,通过“目录+计分”认定机制确定人才类别。被认定的人才,将会享受到由市级、区县提供的全链条专属服务。
其中,在目录认定方面,主要通过人才已取得的称号、荣誉及重大科研项目等直接确定类别。
在计分认定方面,聚焦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要,将我市重点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在职人员纳入人才评价队伍,优先考虑研发、制造类岗位一线人才,进一步扩大人才认定行业领域范围。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机制从年龄、学历及职称、工作经验、薪资等6个维度综合计算分值予以认定人才类别,突出社会认同、企业认可,突出实绩实干,突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导向。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参加计分认定测评4478人。“以贡献论英雄”的价值导向,让更多优秀人才轻装上阵,干事创业更有动力。
不仅如此,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市还深入开展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试点,将我市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纳入试点范围,授权纳入自主认定试点的用人单位充分的人才推荐权,打破传统人才引进工作模式,助力用人单位快速引进紧缺人才。
同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职称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向智力密集型企事业单位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
例如,四川美术学院重点从破“四唯”入手,大刀阔斧改革,让教师“没有论文也可以评教授”。
在该校任教20年的张朤,就是受益者之一。近年来,他所教课程连续多年受到学生好评,教学成效有目共睹。不过,因其论文未达到条件,致使他在讲师岗位上16年,仍未晋升高一级职称。
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后,该校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增设教学为主型教授,打破了以往职称评聘只注重论文、论著的传统做法,更加重视以教书育人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由此,张朤因教学业绩突出,顺利评上教授职称。
如今,类似这样自主设定条件,不单纯以论文评职称的高校越来越多。
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向71所市属高校、12家三甲医院、13家大型企业、3所科研院所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岗位特点,做“活”评价指标,让干得好的人评得出,让评出来的人用得好。各自主评审单位共有12000余人取得高级职称,激发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创造活力。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