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枝繁叶茂花满冠
——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
周文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K 五湖四海开州人
  本报记者 喻建国
  2023年9月19日,周文的专访稿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整版刊发,成为国内最早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学者。
  今年57岁的周文是从开州走出去的著名学者,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
  “开州山川秀丽、人文厚重,我以生在开州、长在开州而自豪。”电话那头,周文侃侃而谈,对家乡的感念溢于言表,“如果说我有一点成就,那也是家乡养育的结果。”
  青春朝气献家乡
  19岁那年,专科毕业的周文被分配到当时的开县县委组织部工作。
  “那时的我不谙世事、懵懵懂懂。进入单位后,我心中虽觉茫然,但又踌躇满志。”周文坦言。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周文边学边悟、边学边干,很快就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
  在周文的记忆里,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差,他先是住在县委招待室,后来又住到集体宿舍、吃集体食堂。
  “记得每天吃午饭或晚饭时,机关的年轻人总爱聚在一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交流讨论外面世界的各种信息。”在周文看来,虽然那时物质比较匮乏,但日新月异的发展却让人们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感觉每一天都很充实和快乐。”
  由于内心充满希冀,周文反而不觉得加班累、熬夜苦。“当时我从事的工作比较琐碎,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往后的人生里,周文渐渐明白,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就是苦和累垒筑的,“那用汗水烧制的一瓦一砖,才能建起人生的高楼大厦。”
  在县委组织部工作两年后,周文被下派到当时的赵家区公所工作,干过办公室文书、当过团区委书记。
  从县委机关到乡镇基层,周文从事的工作更加琐碎,有些事处理起来也更加棘手。每一项工作,他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遇到难事从不退缩,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力求尽善尽美。
  工作之余,周文还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农田基建等工作。“看着亲手在河边栽种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我感到非常欣慰。”周文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到赵家去走一走、看一看。
  好男儿志在四方
  前不久,由周文所著的重磅力作《曙光:新质生产力改变世界》《新质生产力:强国理论与生产力认识新飞跃》分别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重新审视了李约瑟之谜,深刻揭示了历史大分流的真相,是全景式展示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化理论阐释。
  1991年,周文考上研究生后离开开州,开启了从事理论研究的人生路。一路上,周文发奋苦读、潜心研究、博采众长,历经风雨洗礼,迎来成绩斐然。
  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文曾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两大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相继荣获刘诗白经济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我要把毕生精力用于著书立说,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周文夜以继日地工作,成为学术理论界的“高产学者”之一。在兼任《经济科学》《经济纵横》《财经问题研究》等10多种期刊编委的工作中,周文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求是》《人民日报》等杂志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周文对此深有感触,他去过全球60多个国家、100多个主要城市。
  密集的学术交流,让周文的眼界更加宽广、思路更加独到、研究更加精细。近年来,他陆续出版了《经济学中国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道路:现代化与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论》等20多部专著,其中多部著作进入丝路书香工程等国家外译工程,并在全球70多个国家发行。
  衣袖着泪思乡情
  “每每想家的时候,我就翻看过去的照片。”周文通过微信,向记者发来几张照片,照片里有老城老街的记忆、有风华正茂的青春、有同学同事的情谊。
  离开开州30多年,周文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溪一路、一人一事总是念念不忘。
  “当时的县城很小,主要街道呈丁字形分布,依附着几条民居小巷。”周文记忆中的标志性事物,就是县政府边的大黄桷树,以及树下的古城墙,那里每天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
  “我就像一只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那根线仍在开州……”回忆往事,周文始终牵挂着故乡、故土、故园、故人,记忆的底片不曾褪色,“故乡一直藏在行囊里,行色匆匆却不曾遗落。”
  早年,因为奔波忙碌,周文回开州的机会较少,他毫不掩饰“曾经的悲观”,认为家乡地处大巴山南麓,交通不便,山高路陡地不平,很难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却不料进入新时代,开州早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即将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现代化的工业洼地”。
  “开州的经济总量、城市体量、交通流量居于区域第一方阵,经济发展质量、城乡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处于区域一流水平,成为牵引带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交谈间,明显可以感受到周文对家乡的自豪感、归属感、荣誉感。
  “开州人是开放的人,开州人是奋斗的人。”周文盛情礼赞50万在外打拼的开州人,认为很多人从打工者到企业家的经历,都是一部精彩的奋斗史,“无数开州人汇集成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书写了“从打工经济到民营经济发展的开州样本”,这也是“开州开创出的中国奇迹新样本”。
  “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开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明开放、开拓开创的人文精神有密切关系。”在周文看来,开州是创业者的出发地,是成功者的“加油站”,更是奋斗者的“蓄水池”。
  “开州发展形势喜人,‘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正从目标变为现实。”对于开州近年来的发展,周文用“振奋”一词来形容,他眼中的家乡集“靓丽开州、大美开州、魅力开州、活力开州、现代化开州”于一体,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立体画卷。
  “愿开州发展得更好,相信开州的明天更辉煌!”放下电话,记者仍能感受到千里之外的周文对家乡的真诚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