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世界
“诗中有世界”“世界在诗中”。我用它作为《翰诗苑》自序的主题词,其实有点惶恐,有点茫然。我毕竟是一个行走在诗路上的新人,还没有足够的积淀、足够的诗句和足够的底气,来诠释这个命题。但是,想成为诗人的梦想和诗词的内在能量,在不断地激励着我的心:诗句是跳跃的,诗意是超越的,不需要太多的连接和辛苦来填补其中的空白与陷阱,用联想做支架,用灵感激发创作,甚至,或许就是一句“哎”的长叹就能支撑起那个广袤又沉重的主题。
世界是什么?答案是多姿多彩的。一对恋人说:世界就是你和我;皇帝说: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民主说: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诗的回答很简单也很浪漫:“心”就是世界,世界是“心”的世界。全部的虚拟,全部的存在,都在“心”中酝酿,在联想中跳跃穿越。其实,先前的我,认为诗的长度是短促的,宽度是窄小的,体量是渺小的。一次偶然的关于诗词的探讨改变了我的看法。王国维大师概括了读书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不是三个独立的境界,而是一对恋人“思念”“煎熬”“团圆”的全部,全部的画面,全部的故事,那是一个爱的世界。三个境界是逻辑的紧密相连,是情愫的积淀升华,是真理的呼之而出:真情是“熬”出来的。“书”是读书人的“恋人”,如果悟透了“熬”的全部内涵,或者说经历了“熬”的全部尝试与阅历,就像李白悟透了“铁杵磨成针”,不成为“智慧”和“诗”的月亮,至少也会成为“智慧”和“诗”的明星吧。
诗人的胸怀是广袤的,诗的容量也是广袤的。诗人是穿越时空的旅行者,诗是吟唱时空的狂想曲。《诗经》和唐诗、宋词、元曲被称为诗的源头和三座高峰。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元好问等等,他们的作品可谓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乱世感叹,也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抒怀;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恨,也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诗在包容和表达人生和世界,风花雪月,爱恨情仇,生死成败,悲欢离合,无不入诗,无不入词。那是“心”的回音,时代的吟唱,世界的交响。
“诗中有世界”“世界在诗中”的另一个重要启示:要想写出经得起时空考验的好诗,必须走进世界,探问世界,体验世界。如陆游对他的儿子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不是冥思苦想的无病呻吟,也不是闭门造车的文字游戏。一首成功的诗,必须有画面、有故事、有灵魂,还要有情节的起伏跌宕和画面的切换飘逸。飞来石算是黄山一奇,《红楼梦》电视剧开篇镜头就是它。我两次游黄山,对飞来石左端详,右端详,生出一连串的疑问。飞来石从何处而来?修筑长城留下的标志?女娲补天失落的彩石?玉帝使者巡视凡间而来……她引颈向上的姿态在表达什么诉求?她与遥遥相对的最高峰“天都”是何种关系?于是便悟出了“飞来石”的诗句:“一石凌空插云海,何处飞来费神猜。引颈探看回家路,欲向天都讨令牌。”比萨斜塔堪称世界奇观,身临其境,享受它“将倒未倒”的“典范风采”,心里发出“愈扶愈斜”的无奈-——千里迢迢,只为一个“斜”。欣赏、触摸、体验,连同它背后教堂的声息,都融入情与景的思辨之中,于是便有了“情景交融”的诗句——意境生于笔端,画面源于世界!
但愿书中的诗、词、联、赋能够成为你“攻玉”的“他山之石”吧!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世界是什么?答案是多姿多彩的。一对恋人说:世界就是你和我;皇帝说: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民主说: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诗的回答很简单也很浪漫:“心”就是世界,世界是“心”的世界。全部的虚拟,全部的存在,都在“心”中酝酿,在联想中跳跃穿越。其实,先前的我,认为诗的长度是短促的,宽度是窄小的,体量是渺小的。一次偶然的关于诗词的探讨改变了我的看法。王国维大师概括了读书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不是三个独立的境界,而是一对恋人“思念”“煎熬”“团圆”的全部,全部的画面,全部的故事,那是一个爱的世界。三个境界是逻辑的紧密相连,是情愫的积淀升华,是真理的呼之而出:真情是“熬”出来的。“书”是读书人的“恋人”,如果悟透了“熬”的全部内涵,或者说经历了“熬”的全部尝试与阅历,就像李白悟透了“铁杵磨成针”,不成为“智慧”和“诗”的月亮,至少也会成为“智慧”和“诗”的明星吧。
诗人的胸怀是广袤的,诗的容量也是广袤的。诗人是穿越时空的旅行者,诗是吟唱时空的狂想曲。《诗经》和唐诗、宋词、元曲被称为诗的源头和三座高峰。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元好问等等,他们的作品可谓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乱世感叹,也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抒怀;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恨,也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诗在包容和表达人生和世界,风花雪月,爱恨情仇,生死成败,悲欢离合,无不入诗,无不入词。那是“心”的回音,时代的吟唱,世界的交响。
“诗中有世界”“世界在诗中”的另一个重要启示:要想写出经得起时空考验的好诗,必须走进世界,探问世界,体验世界。如陆游对他的儿子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不是冥思苦想的无病呻吟,也不是闭门造车的文字游戏。一首成功的诗,必须有画面、有故事、有灵魂,还要有情节的起伏跌宕和画面的切换飘逸。飞来石算是黄山一奇,《红楼梦》电视剧开篇镜头就是它。我两次游黄山,对飞来石左端详,右端详,生出一连串的疑问。飞来石从何处而来?修筑长城留下的标志?女娲补天失落的彩石?玉帝使者巡视凡间而来……她引颈向上的姿态在表达什么诉求?她与遥遥相对的最高峰“天都”是何种关系?于是便悟出了“飞来石”的诗句:“一石凌空插云海,何处飞来费神猜。引颈探看回家路,欲向天都讨令牌。”比萨斜塔堪称世界奇观,身临其境,享受它“将倒未倒”的“典范风采”,心里发出“愈扶愈斜”的无奈-——千里迢迢,只为一个“斜”。欣赏、触摸、体验,连同它背后教堂的声息,都融入情与景的思辨之中,于是便有了“情景交融”的诗句——意境生于笔端,画面源于世界!
但愿书中的诗、词、联、赋能够成为你“攻玉”的“他山之石”吧!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