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我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绿动未来 生态共融
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绿意盎然。 通讯员 易兴兵 摄/视觉开州

  K改革开放
  本报记者 程超
  夏日的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绿茵铺道,波光闪烁,游人漫步其间,尽享湖风轻拂。
  近年来,我区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全方位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建立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一片桑叶、一只鸡、一枚蛋、一袋肥串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致富链。近年来,我区着力打造“桑叶蛋”产业,近10万亩桑叶变为“金叶子”,年产优质桑叶蛋超5000吨,惠及5000余农户。在绿色发展模式下,桑叶蛋鸡产业链闭环,光伏发电减碳节费,粪污转化有机肥循环。此模式不仅变废为宝,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经济生态双赢。
  桑叶蛋鸡产业是我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不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制定绿色指标考核体系,明确“绿色项目、绿色经营主体、绿色农业经营主体”三项清单,激励绿色融资创新。编制《开州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报告》,健全地方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机制,加速碳达峰碳中和步伐,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渝东北率先完成林业碳汇招投标。浦里新区(现开州高新区)获批全市首批近零碳园区试点,展现绿色发展新高度。
  在新能源领域,我区率先行动,建成投运重庆首个高速公路光伏项目黄家梁隧道光伏电站,发展新能源电力生产企业4家。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今年4月,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前往一家生猪养殖企业开展执法检查。该养殖场存栏200头生猪,因沉淀池破损,存在污水直排、动物粪便没有及时收运等情况,执法人员责令其限期整改。
  针对部分企业排污问题,我区环保部门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给予两年帮扶期,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绝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绝不为了发展经济而付出污染环境的代价。
  此外,我区还印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巩固提升林长制、河长制工作体系,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我区全域纳入小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18年的51.8%提升至2023年的56.4%,位居全市前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市级考核连续5年“优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排全市前列,治理水土流失440.6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废弃矿山77.4公顷,耕地质量综合等级达5.03,鲤鱼塘水库获评全市首个国家级标准化管理工程,成功创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汉丰湖碧波万顷、青山环绕、景致如画,宜居之城与秀丽山水相依相融,成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典范。
  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将汉丰湖精心雕琢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历经数年耕耘,生态效益显著。每年冬季,逾两万只候鸟翩然而至,珍稀如中华秋沙鸭亦现身于此,生态多样性彰显。汉丰湖,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生态修复的佳作。
  生态之美,亦带动了经济之兴。“开州小洱海”声名远播,荷花映日、水鸟翩跹的美景,与文峰塔的隽永、开州故城的古韵、风雨廊桥的雅致交相辉映,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了解,我区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出台《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办法》,成立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规范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率先在全市建立区内河流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汉丰湖成为全市首个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环汉丰湖片区获评重庆市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提升机制,有关做法在新华社《内部参考》上专题刊发,相关案例上榜全市“生态环保清单”示范榜、入选“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马云林场获评全国“十佳林场”。探索崖柏协同保护机制,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科研团队获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有关成效被央视多次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