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改革持续加力 活力不断激发
——我区纵深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开县春橙”入选“中国品牌·典范100”。通讯员邹哨兵摄/视觉开州

    凤凰梁大桥通车。(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邓青春
  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立重大项目管理5项工作机制,创新“654321”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国家智慧园区5G融合创新运用项目建成投用,数字重庆建设进展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逐步进入深水区,推进“一网通办”“一窗综办”“一件事一次办”……回顾这些年开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成果,许多人如数家珍。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我区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把解决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沃野欢歌起 用好“钱袋子”
  山高坡陡、地块零碎,农业生产如何突破“巴掌田”“鸡窝地”限制?我区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技术,建强绿色标准体系,培育绿色经营主体,实现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转变,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帮扶机制,1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衔接资金管理机制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专刊刊载,“四个一”产业帮扶模式在全国推广。探索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路径,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的村社区达100%,入选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镇试点,创新“四统四分五联”新型经营模式获全国推广。
  盛夏时节,走进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临江基地,处处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辣椒、西红柿、苦瓜等蔬菜长势喜人。菜农们分工协作,有序进行采摘、搬运、包装,及时将新鲜采摘的蔬菜运往各地市场。
  我区抢抓东西部协作新机遇,打造“寿光模式”开州版,推广寿光“六统一分”经营模式,建立国企、村集体、农户三方联动的市场化运营联合体,梯次建设10万亩“寿光模式”蔬菜基地,每亩设施蔬菜年产值3万元以上,农户土地租金、务工、经营性等收入每亩2.3万元,有关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多次获央视报道。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去年8月,我区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全面开启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区的新征程。我区一体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开县春橙”入选“中国品牌·典范100”“2024中国品牌500强”,品牌价值超110亿元。推进标准地改革,探索“投建管还运”一体化模式,实行“国有企业+强村公司+大户”主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0.82万亩,有关做法在全市推广。
  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宝贵的财政资金要花在刀刃上、真正用出实效。我区印发《开州区区与乡镇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全区政府综合债务率降至169.3%。深化重大项目管理服务机制改革,高效运转重大项目服务中心,建立重大项目管理5项工作机制,实行全生命周期服务,2022年以来全区重大项目开复工率均达93%以上、市级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居全市前列。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我区印发《开州区招商引资项目评审决策办法》《开州区招商引资政策兑现办法》,创新“654321”招商引资工作机制,2022年以来引进项目183个、合同引资757.35亿元。实施投融资多元化改革,印发《开州区政府投资实施细则》,2022年、2023年分别争取到位中央预算内资金6.4亿元、7.6亿元,较2021年分别增加191%、245%。
  万变不离新“数”说新魅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市级高新区获批设立,国家智慧园区5G融合创新运用项目建成投用,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8个,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超6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7%。推动科技投入体制改革,累计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6.48亿元。编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操作指南》,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0个,兑现专利资助奖励1056.12万元。
  我区建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专精特新”企业由2021年的6家增加至今年的100家,紫建电子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开州高新区获批全市首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获评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临江智能家居产业园获批全市中小企业集聚区。
  我区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科技创新效能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生态明显改善,主要创新指标稳步提高,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更好地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应“数”而生,顺“数”可为。在数字化改革的“新赛道”,我区跑出了“加速度”。市里下达的68项任务全部完成,“一年形成重点能力”目标基本实现,数字重庆建设进展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得到持续提升。
  我区围绕“1361”整体构架,成立领导小组,下设“一室八组两专班”,数建专班集中办公、实体运行。数字底盘夯实夯牢,公共数据编目3715类、归集3457类、治理2109类,感知资源编目20.5万条、接入5类5396个,L2实景地图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数字经济产业园、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建成投用,新引进数字经济项目24个、投资总额32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5.1%,均处于全市第一方阵。
  我区推进数字重庆建设见行见效,“法治·家庭成长环境风险防控一件事”“党建·青春之约”上线运行,“政务·仓库冷链共享一件事”纳入区县应用“一本账”,承接贯通市级重大应用20个、高效处置事件1.2万件。
   盘出新活力 改出生产力
  千帆疾进,要的是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恢宏气势;万马追风,凭的是纵横驰骋、连绵不绝的超强动能。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国资委以超前谋划的科学态度,以大刀阔斧的霹雳手段,以资源整合的强力举措,以务求实效的进取精神,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工作迅速开创崭新局面。
  “从制定方案压实责任,到改革任务逐项落地;从重点专项有序推进,到开展专项督导考核……一系列举措有的放矢铺展开来,一系列改革任务逐步破题,不仅为全区国企平稳健康改革注入活力,也为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区国资委主要负责人介绍。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我区加快推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落地落实,积极探索国企高质量发展路径,印发《开州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方案》及配套文件,建立“5+1”区属国企架构,细化落实“止血”措施20余条,“止损治亏”改革成效在全市大会上获2次点名肯定。实施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一个机构管园区,制定《开州区制造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实施细则》,出台改革配套政策20余项,2024年1-5月园区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完成率为48.04%,超过全市平均水平6.64个百分点。
  此外,我区提速政企分离改革,建立划转、清算“绿色通道”,“僵尸企业”清零,企业“脱钩”率、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比例均达100%。制发《开州区推动国有资产盘活工作方案》等“1+4”工作方案,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取得阶段成效。
  “过去我们办业务过程繁琐,要跑很多次。现在跑一次就能办完,还可以全程掌握办理进度,便捷又高效。”在开州区政务服务中心,“一件事一次办”便民服务让企业办事人员赞不绝口。条条框框少了,审批办理流程优化了,更加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
  政务服务改进一小步,便企惠企迈出一大步。开州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推进“一网通办”“一窗综办”“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比例达80%以上,500余件事项纳入“一窗综办”,8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限缩减80%以上。
  我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受惠市场主体5000余户。打造特色政务服务“开心办”,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惠企政策精准匹配,有关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肯定。高新区设立全区行政审批代办中心,区级相关行政审批部门下放“2号”印章,授权高新区委托代办事项59项,推动实现“办事不出园”。
  此外,我区大力推进区域开放高地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优化交通体系规划,完善以建设为牵引的工作体系等“六大体系”,渝西高铁、成达万高铁建设有序推进,巫云开高速公路、万州经开州至达州高速公路提速建设,开万梁高速公路取得阶段成效,开州港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开工,航空飞行营地开启合作洽谈,“两铁六高一空一港”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定型,有关经验入围全市典型案例。
  我区推进“邮运通”快递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健全三级物流体系,有关成效获商务部肯定。组织外贸进出口企业参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系列培训,新培育外向型企业12家,开州港货物吞吐量增长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