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南门镇“网格+”助推矛盾纠纷在前端化解
巧解“千千结” 编写“幸福码”
  K抓落实 赛实绩
  本报记者 李艳 通讯员 朱钰贤 杨浩
  近年来,南门镇在社会治理工作中,以网格为基点,串连“排查—调解—宣传”全链条化治理,强化走访摸排、掌握社情民意、排查风险隐患,构建镇级为主导、村级为基础、网格为支撑的调解模式,通过化解宣传、回访宣传、媒介宣传等多方式引导群众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避免矛盾激化,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切实做到民情在网格内掌握、力量在网格内联动、问题在网格内化解。
  截至目前,南门镇建立网格55个、微网格147个,共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89件、化解379件,其中在微网格中化解率达84.3%。“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得到了深刻践行。“有事就找网格员”已经成为南门镇群众家喻户晓的口头禅。
  “路面损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却一直没有人来维修。晴天,行人还能绕着走,可一到雨天就会存有大量积水,不熟悉路况的人根本不知道水有多深,车陷进去顶多就是熄火,但人不小心踩空就容易摔伤了。”面对群众的担忧,南门镇镇中村的网格员耐心倾听、细致记录,不断安抚现场群众的焦躁情绪,多角度拍摄损毁路段的照片,熟练地通过手机端打开渝快政APP,登录“‘141’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当着群众的面将此事件上报到南门镇基层治理综合指挥室。
  “放心吧,事件已经上报,损毁路段给大家造成不便的影响很快就能解决。”听了网格员的介绍,群众终于打消了顾虑。
  与此同时,南门镇基层治理综合指挥室里也开始忙碌起来。工作人员立即向网格员了解详细情况,通过组内讨论得出一致意见,立即通知有关板块着手办理,安排工人对损毁路段进行修复。不多时,便收到了办结通知。
  “‘141’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是个新系统,我们边学边干、边建边用,每月定期召开例会,面对面讨论分享基层治理的新想法、好点子,极大提高了治理效率和组织效能,为基层治理的长久新、日日新添砖加瓦。”南门镇基层治理综合指挥室工作人员充满成就感地表示。
  南门镇严格按照“格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事”原则,组织网格员日常走访摸排,及时掌握矛盾纠纷情况,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解决。同时,将易产生家庭矛盾、物权纠纷、邻里纠纷的重点户、老访户等重点人群,以及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纳入走访排查重点对象,建立排查台账,做到心中有数、纸上有痕。
  南门镇针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按照“预警在先、及时处理、就地化解”的原则,积极开展调解工作,力争做到风险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化解、隐患在网格消除。
  南门镇天水村村民李某和邻居徐某因李某房屋后的一块土地归属问题发生纠纷。网格员经过各方查证,查清该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于是搬板凳、端热茶,主动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协商,最终两人各种植一半土地,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双方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对首次未化解的矛盾纠纷,网格员上报“141”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由南门镇基层治理综合指挥室根据事件类别进行分流处置,将事件流转至对应部门。
  南门镇莲池村村民范某与杨某因房屋修建损坏柑橘树的赔偿问题经调解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网格员立即将相关情况上报,南门镇基层治理综合指挥室工作人员收到事件后,第一时间将其转入平安法治办公室开展二次调解,最终双方和解,事件流转回指挥室完成办理。
  根据“一案一档”,网格员定期对办结案件进行回访,并再次对当事人进行法治宣传,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真正实现以调解促宣传。同时,南门镇充分发挥网格员力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通过LED显示屏、微信朋友圈、网格微信群等线上载体,群众会、院坝会等线下形式,转发普法视频、拉横幅、发传单、摆案件等宣传方法,“以点带面、多点开花”,推进南门镇法治、政策宣传全覆盖,确保宣传无死角、无盲区。
  南门镇“网格+”将矛盾控制在网格,化解在前端,实现了“小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维护邻里友善相处,守护村社区和谐稳定,打通了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