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把诗论写到极致的王渔洋“神韵说”
■ 曾信祥
  写成佳构乾坤大,绘就锦程日月新。王渔洋是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王渔洋神韵诗论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理论的又一大家,是“神韵说”诗论的集大成者。“一代正宗”是清乾隆皇帝与清著名学者沈德潜谈论清朝以降神韵、格调、性灵诸说后对王渔洋所作的评价。《清史稿》称其“以诗被遇,清和粹美,蔚为一代正宗”。
  王渔洋“神韵说”诗论的现代审美意义,必须继承传统文脉,创新时代神韵
  清代学术总体上是在感叹正统文化没落和对明代学风失望的状态下发轫的,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经世倾向。这种经世倾向不仅造就了清代学术方法的实证精神,也培育了崇尚独创、追求完美的学风。“神韵说”从产生到理论定位都是在创作中展开的,其理论本身具有实践性质,它对当代诗词创作的意义在于要结合创作实践来谈诗论理。作为文化传承,当代诗词创作不仅要从神韵诗论中汲取美学养料,增强反思意识,也要重视借鉴理论与实践在互动中发展的路径、方法,如此才能更好地将神韵诗论发扬光大。随着文化的日渐复苏,古典诗词创作也呈现出繁荣局面,因此重新学习神韵诗论,弘扬传统文脉,重视神韵诗论对于创新当代诗词实践的影响并加以研究运用,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王渔洋“神韵说”对当今文学创作仍深具意义。为了顺应时代,人们一直在求新应变,表面看这是对的,但传统的、过去的并不都是应该遗弃的,那就是必须保持对生活的诚挚和创作的神韵。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就是表达应该坚持一些不变的事物,作品虽未必是经典,但都是那个时代有难度具深度的作品。这就在于王蒙和宗璞作为那个时代的作家,真诚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跟上时代潮流,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对新时代的拥抱,也真诚地用现实主义方法表达对文学与生活的理解。无论是王蒙笔下林震的少不更事,还是宗璞对爱情的一往情深,就其创作心态而言,他们做到了与生活建立真诚关系。因此,我们在当今要塑造文学新人,创作出新时代新文艺,也要坚持一些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面对生活的诚挚和文学创作创新的时代神韵。
  王渔洋“神韵说”诗论的现代审美意义,必须强调创作灵性,触发心性顿悟
  诗词创作虽以表意为宗,但终归要以显美为基。诗词不同于一般文体,必须具有独特的审美取向和美学特质。“神韵说”揭其一端,功不可没,其意永存。故写诗填词重含蓄、贵真情,但情真不能替代美之标准。只要审美得以存在,“神韵”就可以延续并不断发展。“神韵说”主要论点是“诗禅一致,等无差别”,将禅宗“顿悟”引入诗歌创作和评论。禅宗顿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关照自身,强调对内心的体悟和独特的感受。王渔洋认为文学创作方法同学禅一样,都需要作家通过感悟对自身心灵和外界进行探索,进入一种超凡的写作状态,蓦然领悟其创作真谛,进入禅思妙悟之境,所以在实践创作中,必须注重创作灵性,触发心性顿悟,才能创作出具有审美意义的时代佳作。
  王渔洋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深表赞许,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谓色相俱空之悟。他认为植根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没有多少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王渔洋多次提到顿悟的创作状态,他推崇王维、裴迪等的五言绝句是因为二人将禅学顿悟巧妙融入诗歌创作,创作出有“得意忘言之妙”的佳构。王渔洋把通过顿悟创作的盛唐诗作为推广“神韵说”的载体。“诗乃心声”,要体现作家自己的真心本性,非常重视作家的自悟能力。他主张作诗要撷取刹那间的感受,抒发逸兴,喷发灵感。他评论古人创作观点从中可以看出其对创作灵感的重视,所谓“须其自来,不以力构”“每有制作,伫兴而就”,就是指在灵感袭来的机缘下创作。伫兴状态就是诗人的性情被外物触发而产生灵感的状态,其创作的构思、情感均为当今的直接感受。
  王渔洋“神韵说”诗论的现代审美意义,必须注重整体照应,彰显时代精神
  我国现已形成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它表现为人心思进、奋发向上,主流价值日益彰显、深入人心和人民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新领域、新文艺不断涌现;深化改革开放,营商环境、社会保障持续优化,这皆使得人们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使整个社会表现出刚健有为、乐观向上的新时代文化氛围。反映在文学态势上,从主旋律艺术作品创作和接受的现状,清晰可见人们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特赦1959》等,都是既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艺术佳作。这里有影视剧本身表达方式和艺术水平的进步,更重要的则是整个社会文化态势的变化和精神气质的提升。文艺评论更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性,把握时代精神实质,提高文艺评论站位,使文艺评论对创作和鉴赏的引领建立在扎实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
  通过“神韵说”注重观照纷繁多姿的文化形态。我国正在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科技创新及应用突飞猛进,产生很多新兴业态,推动着相应文化形态的建构。如反映生态文化的电影《狼图腾》、反映商业文化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反映法治文化的电视剧《因法之名》等,都是新兴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具体到某个行业,也都有独具特色的生动故事,如电影《中国机长》、电视剧《在远方》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无论是各领域、各行业的文化建设,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建构,还是不同群体各具特色的文化需求,都会对创作和评论的专业性、深入性提出要求。人们已敏锐地察觉到艺术表达与具体领域运行规律深度融合的趋势,自觉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文艺评论必须要观照大势、照应整体,从总体上把握时代精神,掌握通用的文学、美学理论,并具体了解若干专业领域态势,以掌握其话语体系。
  文辞书画扬今继古,联律诗词去伪存真。王渔洋是清初著名的诗人兼诗词理论大家,他不仅以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被尊为“清代第一诗人”,而其所倡导的神韵诗论影响清代诗坛达百年之久,也是把诗论写到极致的“第一人”。其“神韵说”上承宋严羽“妙悟说”,下启近代王国维“境界说”,表现出王渔洋对诗歌内在特征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中不乏对诗歌艺术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对创作思维状态和艺术灵感的论述更是达到前人诗论从未有的高度。作为新时代的文化赓续人,我们心承传递、意为责任,肩扛担当、重在行动,积极探求、锐意进取。弘扬中华优秀诗歌艺术责无旁贷,让“神韵说”诗论审美艺术绽放出新时代的灿烂光华,为繁荣当代文化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开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