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南门镇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村美人和 业兴民富
    工人在红糖加工厂生产车间忙碌着。

  本报记者 李艳 文/图
  夏日的南门镇处处风光旖旎,生机盎然。
  近年来,南门镇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标顶层设计找定位,立足自身实际扬优势,厚植“土”味,彰显“特”色,形成“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蔬菜为主导,生猪和粮油为辅助,红糖、白酒和柑橘为特色的“一主两辅三特”现代产业体系。一幅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南门镇徐徐展开。
  扎深资源之“根”产业“土生土长”
  定居四川成都的开州“80后”游子、南门人马利历时五年编纂了55万字、附图1000余张的《南门镇史话》,全面介绍了南门的风土人情、历史、建筑和文学,展示了南门镇的深厚历史和丰富文化。
  新浦古风今犹在,南门一曲永相传。南门镇通过组织编纂《南门镇史话》提升本土文化内涵外,还聘请了8名产业发展顾问,培育800余名新农人,动员4万南门在外人士担任推介官和招商代言人,进一步展现南门镇的文化魅力。
  除了在“名”上造势外,南门镇还注重在“地”上生金、“企”上提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地”上生金方面,该镇推进“标准地”改革,实施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做足“山”文章,形成专业团队运营、集体经济入股、森林人家自营等多种康养民宿发展模式;深挖“一寨两院一祠堂”新浦古县城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
  “在‘企’上提能方面,我们引进山东鲁抗三叶集团、重庆康城文旅、重庆寓羚集团等一批优质企业落户;发展‘强村公司’8家,专业合作社44家,家庭农场67家;迭代升级本地龙头企业3家,以特色产业培育企业,以企业提升产业,全面推动南门镇经济蓬勃发展。”南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挺直发展之“干”产业“独树独特”
  眼下,鲁渝寿光蔬菜产业园南门新浦园区里的螺丝椒迎来首季丰收。工人们在蔬菜大棚里抓紧采摘螺丝椒,享受丰收的喜悦。据了解,园区里有螺丝椒1800余亩,预计产量达2000万斤,产值约4000万元。
  “寿光菜香飘万里,南门糖甜入心田。白酒醇厚回味长,醉美生活乐无边。”近年来,南门镇持续推动“绿红白”三色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南门镇在品牌上汇聚“绿”字底色,紧抓鲁渝联姻机遇,规划建设“一河两寨四村”5000亩寿光蔬菜产业带,做深做细做长产业链,推动建设寿光蔬菜批发集散地、院士工作站、菜博会分会场、蔬菜质量标准中心重庆分中心平台,让寿光蔬菜真正在南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南门镇在品质上突出“红”字特色,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推动红糖产业园的建设。以非遗人才传帮带、衍生产品深度开发为突破口,开展“古法红糖熬制十八式”教学20期,培养本土制糖工人100余名;完成南门红糖SC认证2家,注册“南门印象”“汁香红糖”等商标品牌15个,申请地理标志1个,新增专利授权2项并入驻“善品100”和重百新世纪超市。率先在市内引进浙江象山“红美人”柑橘试点示范成效明显,包装营销换代升级,市场均价达16元/斤、亩产值5万元。
  南门镇在品种上增添“白”字亮色,成立生猪、白酒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20条;加强原种引进和选留培育,实行挂牌兽医签约制、服务承诺制,开展一对一服务,年出栏育肥猪8.9万头;引进东北高粱品种,邀请茅台酒厂匠心名师现场教学,糖化、泡粮、发酵、蒸馏等技艺得到大幅提升,年产值增加200万元。
  结出振兴之“果”产业“多汁多味”
  南门镇依托6大产业平台,2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固定分红150余万元,农户土地流转收益260万元,帮助解决群众就业600余人,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在万州区、重庆主城、北京等地建设展销中心8个,参加国内展销活动11次,年均签订特产销售合同14个;运用832平台、抖音等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年销售额增加1000万元以上;构建“平坝—赏蔬菜制红糖、中山—尝水果品老酒、高山—杀年猪观云海”的全域农、文、旅环线,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
  近年来,南门镇在产业发展上精心布局,探索国企(私企)+集体经济+农户、国企(私企)+集体经济+大户、返租倒包等三种运营模式,形成互利共赢利益联结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踏深走实‘基于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产业发展路子,深挖乡土风情、巧融现代元素,把卖产品变成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用创意为土特产点金,让产业发展真正成为强村富民兴企的强引擎和源动力。”南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