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大德镇改造闲置农房探新路
“乡野味道”土中来 “舌尖乡愁”留记忆
    用闲置农房改造成的民宿。(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喻建国
  古老的黄连木撑开绿色“巨伞”,“伞”下摆放着餐桌茶具,吃完午餐的张东明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感叹道:“面朝大湖大城,听鸟语闻花香,这真是在自然厨房享受世外桃源啊!”
  每逢周末,在开州城区做生意的张东明总爱呼朋唤友到位于大德镇的“半坡人家”农家乐放松一下,甩掉一周的疲劳。
  “半坡人家”农家乐的经营者叫游友余,他于2019年投入40多万元,在与开州城区隔湖相望的大慈山半坡,租用闲置农房开了这家集住宿、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房屋门窗破损,屋顶还有很多窟窿,好似深山里的一座破庙。”刚送走一波客人,游友余从手机里翻出几张旧照片,只见藤蔓将房屋遮得严严实实,仅能隐约看见几扇窗子。
  这栋农房的产权人叫谢本春。10年前,他在开州城区购置了房屋。从此,这栋农房便人去楼空。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进城购房安家,农房闲置现象较为普遍。在大德镇约有300栋老房子处于闲置状态。
  如何让闲置农房“变现”?2018年,大德镇启动“农房变废为宝”计划,慢慢“唤醒”了“沉睡”的农房,让谢本春家老房子在内的“闲置家产”变成了“盈利资产”。
  “我们采取政府引导、村级主导、农民自愿、依法规范、诚实信用、平等互利等原则,采取招商引资、租赁盘活、入股分红等方式,让闲置农房得到再利用。”大德镇党委书记张俊介绍,盘活闲置农房必须符合全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产业规划,并优先保障农民的居住权。
  夜幕刚刚降临,在大德镇仁和村7组,一家名为“山间”的农家乐里火锅滚烫、烤肉喷香,食客们大快朵颐。“品美食、闻鸟鸣、观美景,吃的听的看的都是风景。”游客向成忠刚放下碗筷,便将手机拍摄的美丽夜景推送到微信朋友圈。
  2021年,经不住大德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软磨硬缠”,在开州城区从事健身、服装生意的龙天明接手了这幢“烂房子”。“檩条断裂,房屋的一角已经坍塌,锅碗瓢盆长满了苔藓。”龙天明回忆道,“要不是房屋面积大,租金比较合理,我是看不上这个地方的。”
  龙天明乐当“接盘侠”,得益于大德镇的“精准订制业态”“精确瞄准投资商”的盘活路径。该镇通过对所有闲置农房调查摸排,根据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交通条件等,按照“一房一策”“一房一专班”推进招商引资,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项目。
  大德镇还订立闲置农房利用“乡规民约”,投资人可以依法依规改建、改造闲置农房,其风格、色彩、功能等应符合当地农村整体风貌和产业特点。
  截至目前,大德镇采取租赁、入股等模式,盘活闲置农房28栋,在九岭梯田、磨梁桃园、桂花森林改建民宿院落4处11栋,利用四面山独特区位成立半坡餐饮企业4家。全镇闲置农房年经营收入超2000万元,农民年租金、入股分红超百万元。
  “每年有2万元的房屋租赁费,够孩子一年上大学的费用。”大德镇仁和村村民唐举桃的老房子就是现在“山间”农家乐的经营地,他感慨道:“政府真会变魔术,硬是将闲置房变成了我们的‘增收银行’。”
  其实,依靠闲置农房增收的还不止这些“房东”。在一家名为“桃园山忆”的餐馆里,大德镇仁和村村民余道芝刚淘完菜,又忙着摆放餐具,她的家就在餐馆附近,走路上下班不到10分钟。
  “每个月底薪2800元,加班提成还有几百元。”余道芝的父母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多亏在家门口有这份工作,让我既照顾了爸妈,又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通过对闲置农房的盘活,全镇120多名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每年仅工资收入就有500万元以上。”张俊摊开全镇闲置农房利用规划图,众多绿点标注的地方已“腾笼换鸟”,实现“坐地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