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斗亮赛骂
■ 余清英
  祥龙昂首,万象启新,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是温泉镇河东河西“斗亮赛骂”的日子。这天傍晚,河东河西两岸居民在自家门前、阶沿、阳台、灶台摆上蜡烛,以灯之多寡、亮之明暗来斗胜负,斗亮胜者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兴旺发达。“赛骂”是没有特定对象的,以相互揭短、提意见的方式,把心里的不痛快通过赛骂向对岸发泄。对岸的人会悄悄在心里对号入座,改掉短处或陋习。
  “斗亮赛骂”其实是一个约定,或者说是一个节日。居民以这种独特方式,来欢度自己的“节日”。千万别小看“斗亮赛骂”。在当地人心目中,这一天可以在斗亮中祈福,还可以在“赛骂”中释放心中怨气。离开故土多年的游子,一提到“斗亮赛骂”,他们的心情马上激动起来。
  过罢正月初十,桂花就盼元宵节了。这些年,桂花参与了“斗亮赛骂”,无非就是骂骂河对岸的人乱晾晒衣物、帚帕什么的。桂花盼元宵节心切,是因为她心里有了另外的想法。今年,她“赛骂”的内容变了。这内容是背着丈夫建华写在本子上的,写了满满一页纸。
  女儿月儿十岁了,也喜欢看“赛骂”。她好奇地问妈妈在本子上写什么,桂花赶忙把本子藏在袖筒里,不给女儿看。月儿就到父亲面前告状:“妈妈在我作业本上乱写,还不准我看。”建华就说:“你妈难得拿笔写字,就让她做一回学生吧!”
  桂花太想在“赛骂”这天把心里话敞出来了,即使河对岸那个老人没听到,让河里的流水,对岸的房屋、树木、电线杆、庄稼听到,也算出出自己心中的怨气,心里或许会好受点。
  蜡烛是建华去买的,六十六只,预示今年六六大顺。这时候的蜡烛在河东河西居民心里是一团火苗,是新年贺卡,是美好愿景。
  建华在外省工地上做施工员,每年回家过春节。往年,他正月初七就出门了,今年要过了正月十六才走。他和妻子要把老母亲从弟弟建文家接过来住下后,才安心外出上班。
  建华的父亲离世,老母亲年过七旬,前年患脑溢血昏倒在老屋。在家带女儿的桂花赶过去,把婆婆送到医院抢救,老人身体左侧失去知觉。桂花让月儿去堂弟家吃住,她在医院为婆婆端屎倒尿,擦洗身子,精心服侍半个月。出院那天,桂花去办出院手续。婆婆把亲友来探病送的牛奶、水果让建文带回去给孙子,连一个苹果都没给月儿留。
  桂花打电话跟建华抱怨。建华就在电话里劝:“媳妇儿,莫跟老人计较,我的工资卡在你那儿,想给月儿买啥,你自己买就是了!”
  “你要搞清楚,这完全是两码事!”桂花提高声音说。
  婆婆重男轻女,巴不得把建文的儿子捧在手心里,却总是冷落她的月儿,桂花不知怄了多少气,但她只是在建华面前念念。
  婆婆生活不能自理,由建华和建文两家轮流照顾。轮到建华照顾时,建文把坐轮椅的母亲从河对岸送过来。老人脸色发白,说话细声细气。桂花心生怜悯,把老人之前对女儿的不公忘在脑后,为婆婆熬药、做营养餐。月儿像个小大人,跟妈妈一起扶着奶奶做康复训练,为奶奶捶腿,逗奶奶开心。再轮到去建文家时,婆婆面色红润,已经能散步了。
  然而,就在除夕那天,桂花又被婆婆的偏心气到了。建华依从母亲,带着桂花在老屋忙了一上午,办了丰盛的团年饭,一大家子吃完饭,婆婆给孙子孙女和外孙发完压岁钱,就领大家去祖辈坟头焚香祭拜。孩子们一边走一边从红包里掏钱,欢笑着递给他们的母亲:“妈,再存两百块钱在你那儿!”
  月儿并没把奶奶给的红包打开,而是直接给了桂花。桂花摸摸红包,感觉薄薄的,于是打开看,里面只有一张百元钞票。她差点就要发脾气,但最终还是忍了。月儿扯着她的衣袖问:“妈,奶奶给我的也是两百块钱吧?”桂花赶紧回答:“当然是啊!”她怕女儿知道内情,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
  桂花不想让建华为难,她把这件事藏在心里,打算在“赛骂”这天,当着大家的面,对着河对面骂骂重男轻女的思想,骂骂那个在孙辈面前一碗水端不平的老人。
  元宵节一过,就要轮到桂花照顾婆婆了。婆婆去年住过的房间,一直空着。建华已经清理了房间,桂花从衣柜里拿出床上四件套,铺好绒毯,把枕芯灌入枕套,往被套里塞了新棉胎。床铺好了,天蓝色鹅绒被看上去柔软舒适。月儿躺在床上翻滚:“啊,好软和呀,我也想要奶奶这样的铺盖!”桂花把月儿赶下床。建华对月儿说:“奶奶岁数大了,适合盖这个铺盖,你细娃儿家家的,用不着厚棉絮。”
  桂花连忙附和。月儿瘪着小嘴,把脚往地上一跺,气呼呼地下楼了。建华跟下楼去说教女儿。
  明天就是元宵节,桂花这才想起上回那个本子,她想背背那段写好的顺口溜,在“赛骂”的时候说得顺畅点。她往木箱底下一摸,没有。难道放错地方了?她打开木箱,没有。打开衣柜,还是没有。那个写满抱怨的本子居然不在了,她顺手把话筒放在纸箱里。
  桂花下楼,小声问月儿:“那本子你拿回去了?”月儿眨巴着眼睛反问道:“送给你了,我还拿回来干啥?”
  元宵节到了,桂花一早就炸了欢喜团儿,月儿一连吃了三个,用筷子串了一串跑出屋,叫着要好的小伙伴的名字,三个小女孩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街上,有说有笑分吃欢喜团儿。小黑狗追撵着孩子们,在她们的脚腕边打转……
  傍晚时分,桂花家的六十六只蜡烛已在特定的位置“立正”。桂花让建华先点燃灶台上的蜡烛,夫妻俩共同祭拜了灶神。月儿每年都爱点燃楼上阳台的蜡烛。今年,她还特意在奶奶的房间点上一根喜气洋洋的红蜡烛。祭拜完灶神,夫妻俩依次点燃桌上、阳台、阶沿和门外的蜡烛。此时,整个屋里屋外烛光映照,烛火跳动,分外喜庆。
  前来“观战”的游客在千年遗存的老街上流连,他们在高挂的红灯笼下走走停停,在烛光辉映的小巷里穿梭,对着烛光祈福。一位长发女孩的愿望是考研顺利,找到意中人;一位老人祈愿要抓牢命根,继续拿退休金,享受美好生活;一位乡贤祈福国泰民安,祖国繁荣昌盛;桂花对着烛光,祈愿全家平安健康,丈夫事业红火、永远爱家,月儿学业进步。
  镇里的安保人员在交通要道上各司其职,看热闹的人们占领山坡、甩甩桥和岩叉口的制高点,大家齐望河东与河西两岸的万盏烛光,感受唐代诗人张萧远笔下“十万人家火烛光,开门处处见红妆”的壮观景象。“斗亮”斗得难解难分,烛光倒映河水中,整个东里河流光溢彩。这场面,这气氛,是何等气象万千。
  站在温泉大桥上,放眼望去,志愿者的红马甲在时明时暗的烛光中格外醒目,四面八方人潮涌动,景观灯犹如一条绚丽多姿的彩带,在沿河两岸眨巴着彩色的眼睛。夜幕里,探射灯游动的光线扫向哪里,哪里便似白昼般明亮。
  “赛骂”正式开始。河东河西两个阵营的居民在河岸边站着,“赛骂”的人手举喇叭,向河对面“宣战”。河东一位领头的中年男子把嘴凑到喇叭跟前,说:“嘿嘿,今年我来打头阵,河西的听到起!有的同志不自爱,瓶瓶罐罐到处摆,生活垃圾铺满街……”众多男女也跟着附和,空旷的河谷回响着雄浑高亢的“叫骂”声。河西的居民毫不示弱,清脆的女音从高音喇叭里传来:“河东河东不像样,到处都是麻将响,老人娃儿不照顾……”双方互相揭短提意见,把平日的怨气一股脑儿地“骂”出来。这排场,这氛围,是何等热闹欢腾。
  建华拉着桂花的手,站在山坡上听对岸“叫骂”。突然,一个熟人拍打建华的肩头,问他工地上是否有活干,两人退到后方空地聊天。桂花望着对岸心想,婆婆肯定也在建文家阳台上听“赛骂”吧!她想起了自己编的那段顺口溜,可惜记不全了,如果能背下来,一定要举着话筒“骂”几句。
  河东河西的居民你一番来我一番,你说我宴请宾客不该大操大办,我说你街道车辆不能乱停乱放……看热闹的人们激情高涨,不停地跟着起哄,把“赛骂”氛围推向高潮。
  桂花往空地上看,建华不见了,她正想走过去找寻。这时,她听见喇叭里响起女儿的声音,不由心头一震。只听月儿说:“今天我代替我妈来说一则,说的是,对面有个憨婆婆,重男轻女莫奈何。前年你得脑溢血,我精心服侍半个月。巴心巴肠迁就你,只想你有个好身体。孙孙是祖辈心头肉,你为啥偏爱孙儿冷落孙女……”
  月儿的声音在河谷中回荡,两岸的人们齐声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重男轻女要不得——要不得!”
  桂花任凭眼泪从眼角流向脸颊,她转头望向河对面的窗户、阳台和阳台上的灯光。也许,婆婆听到了;或许,她根本没听。但是,河里的流水,对岸的房屋、树木、电线杆、庄稼和善良的人们都听到了。
  这时,桂花看到建华从人群中向自己走来,她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低下头捂住胸口。建华走近她身边,握住她的手,替她拭去脸上的泪。
  (作者系开州区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