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腊月,是新春的倒计时
■ 谭宁君
  腊月,像一张工笔重彩的杨柳青年画,每年都换一张新的。其实新的是我们风雨沧桑的感受,不变的是永恒的时空。
  腊月,是几千年风俗文化、人情世故熏制的香喷喷的一段韶光。有文字记载:早在周代时,不论官宦之家还是普通百姓家,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规模盛大隆重,为一年之最,这次祭祀活动的名称就称作“腊”。古籍《玉烛宝典》:“腊,一岁之大祭。”《独断》:“腊者,岁终大祭。”《荆楚岁时记》:“孔子所以预于腊宾,一岁之中盛于此节。”《说文解字》有言:“腊,合也,合祭诸神者。”
  一近腊月,我们就能闻到它的香味。“胡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这稔熟的童谣,在改革开放前,让好多人倍增心情的沉重。“人家有年我无年,端起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试运转,朝朝日日都是年。”那时,前两句字字心酸,后两句无异痴人说梦。如今,这童谣的后两句,早已梦想成真,成为大众的真实生活,童谣也成为新春佳节的欢快序曲,更添馋人的向往。城里人忙中偷闲,腌酱肉、灌香肠,不为吃,为的是烘托个气氛;农村人闲中找忙,花样更多:磨豆腐、推汤圆、杀年猪、灌香肠、打年糕、炸酥肉等等,为外出的亲人们回家过年,为那最令人期盼、具有仪式感的团年饭,必须准备好丰盛的美食、年货,即使十天半月天天九斗碗,都还会有余有剩。人们把腊月闹得热腾腾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即使腊月过完,仍觉它余味悠长,我们总要细细反刍那些风情浓郁的情节。
  一进腊月,游子的枕套里,便灌满了乡愁,一落枕,就会梦回故乡。那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就会来轻轻擦拭心窗,让你心痒难耐。于是,有时间也有经济条件的便归心似箭,排队上网托人甚至从“黄牛党”手中买票。当然现在早已手机上轻松购票了,然后挤车挤船挤航班。有车自驾的则要忍受各种堵车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万水千山,跨州过府,急急慌慌赶回故乡。而一旦真见了父老乡亲,积存经年的思念、准备了许多的话语,一说却化成了两行热泪、憋成了一个“痛”字!更痛的,则是那些因种种缘故有家难回的,整个腊月度日如年柔肠千转,飘过的云便全是故乡的云,吹来的风便都是亲人的呼唤,即使住豪华别墅、五星酒店也总觉不及老家的竹篱茅舍温暖,即使吃山珍海味满汉全席洋盘大餐也总觉不及母亲、妻子烹制的一碟小菜来得美来得鲜!
  过年,是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的。传说,释迦牟尼入山修行,腊月初八这天又饿又累,晕倒河边,恰遇一牧羊女救助,并煮来杂烩饭给他充饥御寒。吃过这美味杂烩饭——即后来演绎成的腊八粥,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的沉思中大彻大悟,得道成佛。想想万丈红尘中的我辈,吃过奶奶姥姥煮的、妈妈煮的、妻子嫂子妹子煮的乃至女儿煮的腊八粥,一回一回又一回,也曾对人生冥思苦想过一次一次又一次,可为何总也悟不透人生三昧脱不了七情六欲?或曰:得道者寡,浑噩者众,关键在悟性。不过,每到腊月,感受着凡俗却快乐的人世风情,享受着亲人朋友团聚的天伦之乐,我总是高兴的庆幸:幸亏自己悟性不高。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主要有祭灶和扫年两项活动。
  东汉崔寔所写《四民月令》:“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小年),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每到这一天,人们要买糖瓜以祭灶神,或者自家熬制麦芽糖请灶王爷(我们开州人则会泡上酒米也叫糯米、江米,准备推汤圆即元宵),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去,祈神保佑来年家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正如《敬灶全书》里所写道:“受一家烟火,保一家康泰;查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旧时,差不多家家户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到了腊月二十三这日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反映下情,禀报人间各家善恶功过;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每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个风俗有的地方叫扫年,就是年终大扫除,俗称“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此外家家户户都要洗铺陈帐被,除垃圾扫浮尘,彻彻底底打扫卫生,让自己的家以干净整洁、清爽喜庆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写过一首《祭灶词》广为流传:“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求利市归来兮。”全诗形象地描写了古人祭灶祈求合家平安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窃以为,在众神中,灶王爷最不摆“神架子”,既是我们的穷亲戚更是我们忠实的朋友,不论富贵贫贱,他都一视同仁,而且最联系群众,愿意植根百姓,沐浴人间烟火,从不要待遇更不闹调动,千百年坚守岗位,年年送君归,岁岁君又回,与芸芸众生朝夕相伴休戚与共。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有三件事必须做。
  第一是吃团年饭。这无疑是每个家庭新年前的重头戏。在异乡漂泊的人,顶风冒雪日夜兼程千方百计都会在除夕来临之前赶回故乡老家与父母亲人相聚,吃一顿团圆饭。大部分地区都是晚上吃,所以又叫年夜饭、年晚饭。但我的老家重庆开州一带,旧时风俗却与众不同,兴早上吃,说是越吃越亮堂,预示来年一切光明。
  然后是贴春联。这个全中国都流行、春节最经典的习俗。据考证,最早的春联出现在四川。《宋史》记载,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曾写过“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将其摆放门两侧,这就是第一幅春联了。贴春联的习俗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与历史渊源,起源与桃符、门神等事物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化为文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文学样式,所谓把酒言欢、吟诗作对,将对联文化发展到极致。反倒是如今的春联,主要功能是烘托节日气氛,内容多以祝福吉祥语句为主,与文学没多大关系了,但承载的祝福希望却是人们的共同期盼。
  最后是守岁。最耐人寻味的就是除夕夜守岁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我们也早就明白:守得住清贫或富贵,守得住气节或贞操,守得住关隘或疆域……惟有如水的岁月是守不住的。可是我们却还是世世代代年年岁岁执著地守。守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心境,守的是和平安宁、团圆美满、良辰永住的祈愿,守的是我们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
  腊月,天寒地冻的冬天。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
  腊月,是新春的倒计时。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