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向青山斸峰顶 直叫日月换新天
■ 袁野
一部没有烧脑悬疑,没有流量明星加持,没有魔炫酷幻特效,也没有狗血言情,甚至直接将原汁原味的重庆方言搬上银幕的电影《开山人》,剧情流畅紧凑,三观表达宏观,为观众呈献了一部有着强大精神内核的文化大餐。这是一部新时代“愚公移山”的英雄史诗,更是下庄人“敢向青山斸峰顶 直叫日月换新天”的完美诠释。
电影《开山人》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带领下庄人历时7年,在高山绝壁合围的“天坑村”,用最原始的一锹一铲,用“日饮山涧水,夜宿崖缝间”的顽强意志,生生在千仞险峰中“抠出”一条“天路”的真实故事为蓝本改编创作。
该电影片长102分钟,编剧匠心独妙之处在于将“要致富先修路”这一主题揉碎在人物矛盾冲突中,以毛永福、黄祥基两个发小致富观念差异的冲突为剧情主线,以毛永福、黄祥基、蔡有财三人情感变化串联起“绝壁开路”剧情的跌宕起伏,在矛盾的碰撞中,让观众感知人物角色细腻的情感共鸣,还原人物个性具体而幽微的真实写照,险象环生的画面感给人心灵震撼。
让我们跟随电影镜头回溯那段如歌如泣的苍茫岁月。电影开场,滂沱大雨的高山悬崖,几个青壮村民用绳索吊着担架,一个即将临盆的产妇在担架上撕心裂肺地叫喊着,命悬一线。“过了断头崖就好了。”断头崖,光听名字就让人不寒而栗。这时电影黑白画面呈现一段字幕:下庄村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彼时的下庄村,全村397户人家,有360人没有见过电视机。这个隐藏在大巴山深处的小山村,数百年来与世隔绝,没有公路,通往山外的唯一方式是跨过108道峭壁,攀越1100多米近乎垂直的“上山鼻挨路,下山腿发怵”的绝壁天险。
镜头切换,村民黄祥基正在院坝里登记外出务工的村民,拿出BB机让大家看,说跟着他走出大山保证每人都有BB机。这时村支书毛永福走过来,认为黄祥基是在跟他唱反调。一个认为要致富就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拼,一个认为要拔除穷根只有修通出山的路。两个穿开裆裤一起长大的发小因为致富观念不同争执起来,最后毛永福掀翻了黄祥基登记的小桌子,两个人扭打起来,矛盾就此产生。最终还是有几个青壮年跟着黄祥基离开了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黄祥基离开时的回眸别有深意,眉宇间掠过的一丝忧虑和不舍为他最后选择返村修路埋下伏笔。
下一个场景,毛永福在村委会办公室的小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24、41。他指着“24”说:这个数字是从他记事起死在这条悬崖路上的人数,而“41”则是他当村支书的月数,他说:“当初竞选的时候许下诺言,5年内修一条通往山外的路,现在时间已经过去41个月,路还没有动工。”这时驻村干部方大学抛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修这条路死伤难免。”村民们在“生死状”上盖下的鲜红指印,显得悲壮而勇毅。这个似曾相识的镜头,与战争片中敢死队誓与敌人血战到底异曲同工,在危崖绝壁上凿开一条天路,就是下庄人和恶劣环境的一场殊死较量。
在“誓师会”上,有两个人物走进观众视野,一个是陈茂才,一个是蔡有财。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电影开篇冒雨送产妇到山外生娃娃的丈夫,在妻子难产的危难之际,正是毛永福、方大学等冒着大雨不顾生命危险,在悬崖绝壁上接力传送,才换来了母子平安。所以陈茂才第一个在“生死状”上盖下手印,他说用他的命报答老乡对妻儿的救命之恩,值了。这是最真挚朴实的誓言,所以在修路时他任劳任怨,冲锋在前。而蔡有财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游手好闲的人,他胆小怯懦、贪生怕死,即便后来当了第三小队的队长,也只是三分钟热度,他依然还是那个偷懒又没担当的胆小鬼。直到和他一起憧憬过未来的陈茂才,因为山体滑坡被巨石砸中坠入万丈悬崖,才深深地唤醒了他浑噩的灵魂。后来,毛永福、黄祥基被困山洞,蔡有财自告奋勇只身一人带着凿岩机凿开洞口的乱石,让他们顺利得救。人物的成长变化,没有刻意夸张渲染,丰润而真实。
当年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即影片中的毛永福)带领108名村民不畏艰难险阻开凿天路时,有6名村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电影上映时,主创团队在下庄村举行“村映礼”,舞台下方的最前排保留了6个空置的座位,主创们向每个空座位敬献鲜花并鞠躬,表达对因修建“天路”而牺牲的6名村民的敬意。编剧陈亮说:“当我对着椅子鞠躬的时候,我不敢看,那是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太高大了......”
如何在电影中真实地还原这6名村民壮烈牺牲的场景?虽不可能面面俱到,但编剧撷取的两个事故,真实而具有代表性。以陈茂才的意外坠落为序幕,用他的离去感召了胆小懒惰的蔡有财和在外打拼的黄祥基。
从黄祥基的两次返村中,可以窥见他心路历程的变化。当初他想带领乡亲发家致富,选择外出打拼,但其实他内心深处是热爱家乡的。所以当他得知村里准备动工修路时,第一次返村,带回了修路技术人才和测绘仪器。第二次返村,是听说陈茂才不幸离世,全村人沉浸在悲痛中时,他带着先进设备和技术,义不容辞赶回村子,身后跟着那几个跟随他离开下庄村的乡亲。那一刻,人物在闪光。
影片在人物群像刻画上的独到之处,在于每个人物的鲜活性。从一开始毛永福与黄祥基的争执纠纷,让观众以为黄祥基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呈现的,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才明白编剧的良苦用心。整部电影在人物塑造上没有浓墨重彩的个人描绘,没有欧美主旋律电影单枪匹马的孤胆英雄,而是侧重群像塑造。因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所有下庄人是一个整体,正因为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敢向青山斸峰顶”。
编剧陈亮分享了一个创作细节,创作初期在采访下庄村村民当年修路的故事时,一次又一次感动落泪。为了给观众奉献一部不一样的主旋律电影,他把“山”作为反面形象塑造,正是人和“山”的不断搏斗,才完成电影这种艺术呈现对人心灵的震撼。
毛相林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楷模人物,《开山人》主创团队为了避免电影创作中英雄人物显得“假大空”,没有过多堆砌煽情片段,而是让他完全地融入在群众之中,从幽微的事件中绽放光彩。影片中毛永福的扮演者张桐更是深耕现实中毛相林的英雄事迹,揣摩人物心理变化,随着剧情的推进精准拿捏人物心理起伏,完美地奉献了三场炸裂式的演绎。用毛相林自己的话说:“他比我自己还要更像自己。”
我们来回顾影片中毛永福的三次情感迸发:第一次是在村委会办公室讨论修路时,面对驻村干部方大学提出立“生死状”,毛永福第一个表态:“我这条命不要了,跟这座山拼了!”这一声呐喊,喊出了巴山男儿的果敢无畏,将一个骨子里有股狠劲儿和倔劲儿的村支书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没有路,穷怕了的乡亲们一方面巴望着能修一条致富之路,另一方面因世代都贫穷惯了,又觉得修路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时,作为村里主心骨的毛永福站出来率先表态,就是给村民们吃了一个定心丸,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
第二次是陈茂才因意外坠崖猝然离世。毛永福将悲伤的情绪收敛,在陈茂才的追悼会上,搀扶着他年迈的父亲说:“茂才屋头以后的生活,全部由村里照顾,不论我以后当不当支书,村里都要负责到底。”路,还得继续修,毛永福的这番话将悲痛转化为力量,这条生命之路才能继续延伸。
第三次,当毛永福和黄祥基成功完成炸药仓钻凿后,受恶劣天气影响,黄祥基手中的绳索在坚硬的岩石上来回摩擦导致断裂,坠入万丈深渊。那一刻,毛永福感受到面对巍峨挺拔的高山,人类是多么渺小,差点崩溃。毛永福那一撕声裂肺的喊声:“我撑不下去了......”更是将剧情推向高潮,这样残酷真实的刻画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艺术冲击力。
这条历时7年凿出的八公里“天路”,其修筑过程的艰辛与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电影只是浓缩了精华。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那条108道“之”字拐羊肠小道,已然变成一条条康庄大道,那个囿于“井底”的下庄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感谢《开山人》创作团队用镜头为大众传播了“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下庄人用大山般的顽强意志战胜大山,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一座自强不息的时代丰碑。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开州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一部没有烧脑悬疑,没有流量明星加持,没有魔炫酷幻特效,也没有狗血言情,甚至直接将原汁原味的重庆方言搬上银幕的电影《开山人》,剧情流畅紧凑,三观表达宏观,为观众呈献了一部有着强大精神内核的文化大餐。这是一部新时代“愚公移山”的英雄史诗,更是下庄人“敢向青山斸峰顶 直叫日月换新天”的完美诠释。
电影《开山人》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带领下庄人历时7年,在高山绝壁合围的“天坑村”,用最原始的一锹一铲,用“日饮山涧水,夜宿崖缝间”的顽强意志,生生在千仞险峰中“抠出”一条“天路”的真实故事为蓝本改编创作。
该电影片长102分钟,编剧匠心独妙之处在于将“要致富先修路”这一主题揉碎在人物矛盾冲突中,以毛永福、黄祥基两个发小致富观念差异的冲突为剧情主线,以毛永福、黄祥基、蔡有财三人情感变化串联起“绝壁开路”剧情的跌宕起伏,在矛盾的碰撞中,让观众感知人物角色细腻的情感共鸣,还原人物个性具体而幽微的真实写照,险象环生的画面感给人心灵震撼。
让我们跟随电影镜头回溯那段如歌如泣的苍茫岁月。电影开场,滂沱大雨的高山悬崖,几个青壮村民用绳索吊着担架,一个即将临盆的产妇在担架上撕心裂肺地叫喊着,命悬一线。“过了断头崖就好了。”断头崖,光听名字就让人不寒而栗。这时电影黑白画面呈现一段字幕:下庄村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彼时的下庄村,全村397户人家,有360人没有见过电视机。这个隐藏在大巴山深处的小山村,数百年来与世隔绝,没有公路,通往山外的唯一方式是跨过108道峭壁,攀越1100多米近乎垂直的“上山鼻挨路,下山腿发怵”的绝壁天险。
镜头切换,村民黄祥基正在院坝里登记外出务工的村民,拿出BB机让大家看,说跟着他走出大山保证每人都有BB机。这时村支书毛永福走过来,认为黄祥基是在跟他唱反调。一个认为要致富就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拼,一个认为要拔除穷根只有修通出山的路。两个穿开裆裤一起长大的发小因为致富观念不同争执起来,最后毛永福掀翻了黄祥基登记的小桌子,两个人扭打起来,矛盾就此产生。最终还是有几个青壮年跟着黄祥基离开了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黄祥基离开时的回眸别有深意,眉宇间掠过的一丝忧虑和不舍为他最后选择返村修路埋下伏笔。
下一个场景,毛永福在村委会办公室的小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24、41。他指着“24”说:这个数字是从他记事起死在这条悬崖路上的人数,而“41”则是他当村支书的月数,他说:“当初竞选的时候许下诺言,5年内修一条通往山外的路,现在时间已经过去41个月,路还没有动工。”这时驻村干部方大学抛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修这条路死伤难免。”村民们在“生死状”上盖下的鲜红指印,显得悲壮而勇毅。这个似曾相识的镜头,与战争片中敢死队誓与敌人血战到底异曲同工,在危崖绝壁上凿开一条天路,就是下庄人和恶劣环境的一场殊死较量。
在“誓师会”上,有两个人物走进观众视野,一个是陈茂才,一个是蔡有财。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电影开篇冒雨送产妇到山外生娃娃的丈夫,在妻子难产的危难之际,正是毛永福、方大学等冒着大雨不顾生命危险,在悬崖绝壁上接力传送,才换来了母子平安。所以陈茂才第一个在“生死状”上盖下手印,他说用他的命报答老乡对妻儿的救命之恩,值了。这是最真挚朴实的誓言,所以在修路时他任劳任怨,冲锋在前。而蔡有财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游手好闲的人,他胆小怯懦、贪生怕死,即便后来当了第三小队的队长,也只是三分钟热度,他依然还是那个偷懒又没担当的胆小鬼。直到和他一起憧憬过未来的陈茂才,因为山体滑坡被巨石砸中坠入万丈悬崖,才深深地唤醒了他浑噩的灵魂。后来,毛永福、黄祥基被困山洞,蔡有财自告奋勇只身一人带着凿岩机凿开洞口的乱石,让他们顺利得救。人物的成长变化,没有刻意夸张渲染,丰润而真实。
当年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即影片中的毛永福)带领108名村民不畏艰难险阻开凿天路时,有6名村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电影上映时,主创团队在下庄村举行“村映礼”,舞台下方的最前排保留了6个空置的座位,主创们向每个空座位敬献鲜花并鞠躬,表达对因修建“天路”而牺牲的6名村民的敬意。编剧陈亮说:“当我对着椅子鞠躬的时候,我不敢看,那是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太高大了......”
如何在电影中真实地还原这6名村民壮烈牺牲的场景?虽不可能面面俱到,但编剧撷取的两个事故,真实而具有代表性。以陈茂才的意外坠落为序幕,用他的离去感召了胆小懒惰的蔡有财和在外打拼的黄祥基。
从黄祥基的两次返村中,可以窥见他心路历程的变化。当初他想带领乡亲发家致富,选择外出打拼,但其实他内心深处是热爱家乡的。所以当他得知村里准备动工修路时,第一次返村,带回了修路技术人才和测绘仪器。第二次返村,是听说陈茂才不幸离世,全村人沉浸在悲痛中时,他带着先进设备和技术,义不容辞赶回村子,身后跟着那几个跟随他离开下庄村的乡亲。那一刻,人物在闪光。
影片在人物群像刻画上的独到之处,在于每个人物的鲜活性。从一开始毛永福与黄祥基的争执纠纷,让观众以为黄祥基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呈现的,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才明白编剧的良苦用心。整部电影在人物塑造上没有浓墨重彩的个人描绘,没有欧美主旋律电影单枪匹马的孤胆英雄,而是侧重群像塑造。因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所有下庄人是一个整体,正因为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敢向青山斸峰顶”。
编剧陈亮分享了一个创作细节,创作初期在采访下庄村村民当年修路的故事时,一次又一次感动落泪。为了给观众奉献一部不一样的主旋律电影,他把“山”作为反面形象塑造,正是人和“山”的不断搏斗,才完成电影这种艺术呈现对人心灵的震撼。
毛相林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楷模人物,《开山人》主创团队为了避免电影创作中英雄人物显得“假大空”,没有过多堆砌煽情片段,而是让他完全地融入在群众之中,从幽微的事件中绽放光彩。影片中毛永福的扮演者张桐更是深耕现实中毛相林的英雄事迹,揣摩人物心理变化,随着剧情的推进精准拿捏人物心理起伏,完美地奉献了三场炸裂式的演绎。用毛相林自己的话说:“他比我自己还要更像自己。”
我们来回顾影片中毛永福的三次情感迸发:第一次是在村委会办公室讨论修路时,面对驻村干部方大学提出立“生死状”,毛永福第一个表态:“我这条命不要了,跟这座山拼了!”这一声呐喊,喊出了巴山男儿的果敢无畏,将一个骨子里有股狠劲儿和倔劲儿的村支书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没有路,穷怕了的乡亲们一方面巴望着能修一条致富之路,另一方面因世代都贫穷惯了,又觉得修路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时,作为村里主心骨的毛永福站出来率先表态,就是给村民们吃了一个定心丸,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
第二次是陈茂才因意外坠崖猝然离世。毛永福将悲伤的情绪收敛,在陈茂才的追悼会上,搀扶着他年迈的父亲说:“茂才屋头以后的生活,全部由村里照顾,不论我以后当不当支书,村里都要负责到底。”路,还得继续修,毛永福的这番话将悲痛转化为力量,这条生命之路才能继续延伸。
第三次,当毛永福和黄祥基成功完成炸药仓钻凿后,受恶劣天气影响,黄祥基手中的绳索在坚硬的岩石上来回摩擦导致断裂,坠入万丈深渊。那一刻,毛永福感受到面对巍峨挺拔的高山,人类是多么渺小,差点崩溃。毛永福那一撕声裂肺的喊声:“我撑不下去了......”更是将剧情推向高潮,这样残酷真实的刻画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艺术冲击力。
这条历时7年凿出的八公里“天路”,其修筑过程的艰辛与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电影只是浓缩了精华。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那条108道“之”字拐羊肠小道,已然变成一条条康庄大道,那个囿于“井底”的下庄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感谢《开山人》创作团队用镜头为大众传播了“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下庄人用大山般的顽强意志战胜大山,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一座自强不息的时代丰碑。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开州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