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我区不断优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应急管理服务能力
预警信息精准发布 护航群众生命安全
  本报记者 谢国邦
  近年来,遇到暴雨、大风、高温等极端天气,我区的应急管理部门和乡镇街道都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应急广播等提前提醒广大群众做好应对措施。
  精准、有效、快速预警是做好灾害防范应对的有效前提。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落实预防治理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并结合开州预警管理工作实际,从规范预警管理的发布内容和传播途径上着手,努力提升内容针对性、传播时效性、措施精准性。
  完善预警机制
  在市减灾委办公室及有关市级部门指导下,区委、区政府启动了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及响应规范编制工作,探索建立“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常态运行机制,由行业部门、属地政府发布权威性、专业性、有明确指令的预警信息,将预警发布向预警响应转变,确保预警信息看得懂、收得到、能管用。
  我区结合市减灾委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在充分征求市、区两级专家意见后,确定了“确定灾害敏感类型——划定预警信号等级——制定预警响应措施——分类信息接收对象”四步走实施路径。
  区应急管理局通过调研座谈,目前,选择了教育、交通两个行业领域和南雅镇先行先试,探索出成熟经验后逐步推广到全区。
   细化响应措施
  我区利用全区自然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历史灾害等普查数据,分门别类确定14个行业部门和40个乡镇街道涉及灾害敏感类型。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结合各个风险点情况开展讨论,初步编写具有行业领域、乡镇属地特点和针对不同身份人员的响应措施。
  区应急管理局以组织专家实地调研、座谈、场景模拟等方式,反复讨论制定了有明确指令的一级响应措施1937条、二级响应措施1710条、三级响应措施1399条、四级响应措施1055条。同时,注重动态修编,后续不断对各级响应措施进行优化。
  我区细化梳理每个风险点的预警责任人、应急责任人、企业负责人和受影响群众,并按照灾害类型、响应级别对信息接收人员分类建群,实现不同灾种、不同区域、不同人员分类接收,做到“点对点”精准发送。明确告知信息接收人“做什么”“怎么做”,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响应情况,确保接收信息后闻讯而动、闻令而行。
  畅通发布渠道
  开州是大山区、大农村,针对农村地区大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特征和传统的短信、微信等渠道接收不便等现状,将应急广播纳入预警发布体系,充分发挥应急广播的作用,切实提升灾害事前预防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19年,我区将前期有关部门建设的应急广播纳入全区应急信息发布体系,并与区文化旅游委、中国广电重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开州区分公司对接,在区应急管理局、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等单位架设广播设备,并将应急信息赋予最高权限。
  日前,全区已同步构建起“区——镇——村——点”四级应急广播发布体系,实现“点对点”“点对面”快速发布,提高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在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查明的灾害风险点和应急广播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我区聚焦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三大灾害风险,本着“小喇叭跟着群众走、哪危险就装在哪、哪人多就装在哪”的原则,合理优化布点,在原有的应急广播的基础上,投资370万元在532个地质灾害点、13个山洪灾害点、10个重要林区建设应急小喇叭,做到重要风险点、人员居住聚集区全覆盖。
  应急广播具有传播快、覆盖面广,本地语音播报通俗易懂等特点,能有效弥补短信、微信等渠道只能文本展示的短板,更适宜广大农村地区。
  我区在使用应急广播上,注重平战结合。在平时,利用应急广播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例如,在每年森林防火期,利用应急广播开展森林防灭火知识宣传,有力提高群众防火意识,减少火灾发生的风险。在应对重要天气过程和突发灾险方面,利用应急广播及时将预警信息发布到受威胁群众手中,提前防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23年,全区通过点对点方式发布预警措施15472次,1301598人次接收;通过全区应急广播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18条,累计发布66000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村到户到人。及时预警、及时响应,实现了自然灾害零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