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文峰街道倾力打造“邻里说理室”调解品牌
“死结”变“活扣”“陌邻”变“睦邻”
  本报记者 谢国邦
  前不久,文峰街道杨柳社区一宾馆进行外立面装修,多名居民突然赶来,和施工方发生争执。社区干部及时发挥“邻里说理室”调解作用,组织矛盾双方面对面说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装修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通过“邻里说理室”把原委讲明,把道理说清,让真相浮出水面,让矛盾得以化解,已成为文峰街道有效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化解居民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文峰街道坚持党建统领基层社会治理,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功能重构、模式创新,全力打造“邻里说理室”调解品牌,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把“死结”变“活扣”,把“陌邻”变“睦邻”,探索出一条“进了调解门,事事好商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搭建平台
  今年7月初,文峰街道三中社区因燃气管网改造,重型机械设备进场开挖路面,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不便,部分居民有负面情绪。
  网格员发现苗头后,及时将情况告知社区,社区干部随即组织居民代表、燃气公司负责人和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人员,就施工的必要性、工程进度、安全影响等方面情况,面对面回答居民疑惑。
  “‘邻里说理室’把矛盾隐患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文峰街道党工委书记段红毅说,文峰街道整合辖区资源,成立小区理事会、议事会等乡风文明类、矛盾调解类社会组织50余个,构建起“社区+社会”组织体系,并以11个社区“邻里说理室”为平台,开展基层社会治理。
  解决好居民的问题,首先要发现矛盾,排查隐患。文峰街道完善矛盾纠纷快速排查化解机制,按照“事前议事收集、酝酿,事中调查、协商,事后监督、回访”原则,明晰“邻里说理室”的工作流程、受理范围、调解程序和考核指标。
  网格员对“邻里说理室”调解结果、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培养一支优秀的网格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在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中,文峰街道注重网格员和社区干部双向流动,加大社区工作者选任和选聘力度,助力网格员快速成长。
  文峰街道还探索成立调解委员会,依托专职网格员队伍,定时定点开展网格走访巡查,对收集到的矛盾纠纷分门别类建立台账,通过基层民情沟通会、民意恳谈会、民心交流会等形式,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做到巷里院外,防止矛盾升级激化。
  建强队伍
  今年初,文峰街道天鹅湖社区一小区内发生宠物伤人事件,当事双方就赔偿数额发生激烈争执,险些引发肢体冲突。居民廖仁杰主动站出来,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邻里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当事双方冷静下来解决问题。
  廖仁杰还有一个身份——社区“邻里说理室”调解员,年近七旬的他是一名乡镇退休干部,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化解矛盾纠纷的一把好手。
  “‘邻里说理室’能否发挥好实效,关键是要培养一支优秀的调解队伍。”文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廖文娅介绍,社区党组织书记、综治专干、网格员、社区民警等是“邻里说理室”的固定人员,老党员、退休干部、楼院长和司法、公安、民政、交通、环保等系统工作人员则按实际需要,担任“邻里说理室”调解员,形成“4+N”人员构成模式。
  作为退休干部,廖仁杰被吸纳进调解队伍,为帮助像他这样的调解员尽快上手,文峰街道实施“全科培养计划”,围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等课题,将调解员培训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大家通过观摩庭审、听取讲座等形式,提升专业知识,提高调解技能。
  如今,各个社区的调解员成为文峰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依托对象,已有80人被纳入,协助化解矛盾纠纷190起。 
  上门服务
  前不久,文峰街道双合店社区两兄弟因老人赡养问题发生矛盾。两人不愿去“邻里说理室”评理,社区干部和司法、公安、民政系统的调解员主动上门,经过两次调解,两兄弟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从坐等调解到上门服务的转变,是文峰街道主动服务居民,多元化打造移动“邻里说理室”的结果。为让移动“邻里说理室”发挥实效,文峰街道整合辖区资源,打造“板块—网格—小区—个体”社会治理共同体,建立“一站式”调解窗口,实现信息、人员等“邻里说理室”资源要素的整体移动。移动“邻里说理室”成立1年多来,共上门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百余起。
  文峰街道“邻里说理室”自2020年创建以来,依托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的“人民调解”新方法,紧紧围绕人居环境、家庭关系、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协调解决小区化粪池外溢、违法建设、占绿毁绿、车辆乱停乱放等急难愁盼问题660余件,办实办好夫妻矛盾化解、老旧小区停车位规划等“微实事”580余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80余件,化解成功率达98%,居民满意度由82.4%提升到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