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术济苍生 薪火相传铸医魂
王行利给患者诊治。 见习记 者谭韡 摄
本报记者 李艳
“为医之道,首在为人,重在精艺,贵在治学。”今年49岁的王行利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为区中医院骨伤科一病区主任、正高级医学类专业技术人才。
从业24年以来,王行利精研中医药诊疗技术,创新骨伤中西医诊治综合疗法,用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骨科疾病,克服了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疾病的不足。他自研的中药方剂“伤肢一号方、二号方、三号方”和“痛风散”“腹部热熨方”等用于临床,受到患者和医院的认可和好评。
王行利先后获评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开州名中医、重庆市第三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重庆市第二批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中医药科普专家、2023年开州英才。
德医双馨 获患者点赞
2006年9月的一天,王行利正准备下班,一位患者家属急匆匆来到诊室。王行利看着这位“不速之客”耐心地询问:“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患者家属喘着粗气焦急地说:“王医生,我们从麻柳乡过来,专门找你给我父亲看病的。”
“请你父亲坐下来,我帮他看看。”王行利重新打开诊疗台检查灯,为患者做检查。
经诊断,这位患者因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膝关节严重变形,曾经去过区内外多家医院就诊,医生都建议他进行关节置换手术,但需要至少5万元的手术费,于是患者决定保守治疗,慕名找到了王行利。
王行利没有辜负患者对他的信任,采用了湿热敷、中药熏洗、雷火灸、穴位注射、关节灌注等中医特色疗法。两周时间里,患者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得到有效治疗,终于站了起来。
“王医生的医术很好,很快就治好了我的膝盖,至今都没有复发,非常感谢他。”该患者对王行利赞不绝口。
多年来,王行利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积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运用中医中药理论,结合现代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诊疗服务,平均每年门诊接诊1800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400余人次,完成手术130余台次,完成科室大查房40余次、主持科室疑难病例讨论20余人次、参与全院大会诊10余人次。
潜心钻研 结累累硕果
学无止境,求知不息。在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学术年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委会学术会、重庆市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科技创新发展伦理专题培训班、川渝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人才培训班等业内学术交流和培训中,总是能看到王行利勤学不辍、孜孜不息的身影。
“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提升医术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深知这些道理的王行利努力钻研中医业务知识,努力发扬传统中医正骨学精髓。他请教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运用中西结合的诊疗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创新了骨伤中西医诊治综合疗法。同时,他将传统的中医正骨学与现代医学技术紧密结合,总结出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用于治疗骨科疾病,填补了我区在该领域的空白。
除此之外,王行利积极探索中药协定方,在临床实践中,积极传承和认真总结,并根据当地气候、环境、人文等特点,自研了“伤肢一号方、二号方、三号方”以及“痛风散”“腹部热熨方”等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工作之余,王行利独立主持多项区级科研项目,参与市级科研项目1项,还积极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在《中国骨伤》等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梨肌综合症》《改良JU⁃DET联合外侧入路治疗肩胛骨体部严重粉碎性骨折》等数篇论文。
注重传承 扬中医文化
12月6日,在区中医院骨伤科一病区门诊室,王行利正在手把手教徒弟侯金福辨识脉象,耐心为其讲解医理。作为师承人员的侯金福全神贯注,双眸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认真记录着王行利的每一句教诲。他们的互动传承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者仁心。
在王行利的指导下,师承人员逐步掌握了中医的精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顺利完成了基本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思想觉悟、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截至目前,王行利独立完成市级继续教育项目4项、乡镇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4次、区级远程视频培训多次。他带领王行利名中医工作室的10名成员,每年完成师承人员临床医案评语120余篇。近年来,王行利带教实习生42人、规培生8人、各级各类师承人员13人,主持科室业务学习10余次、科室中医药知识培训10余次,弘扬和传承了中医文化。
“我将继续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精研中医药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疗效更好的骨科疾病治疗技术,为健康开州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王行利说。
本报记者 李艳
“为医之道,首在为人,重在精艺,贵在治学。”今年49岁的王行利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为区中医院骨伤科一病区主任、正高级医学类专业技术人才。
从业24年以来,王行利精研中医药诊疗技术,创新骨伤中西医诊治综合疗法,用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骨科疾病,克服了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疾病的不足。他自研的中药方剂“伤肢一号方、二号方、三号方”和“痛风散”“腹部热熨方”等用于临床,受到患者和医院的认可和好评。
王行利先后获评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开州名中医、重庆市第三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重庆市第二批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中医药科普专家、2023年开州英才。
德医双馨 获患者点赞
2006年9月的一天,王行利正准备下班,一位患者家属急匆匆来到诊室。王行利看着这位“不速之客”耐心地询问:“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患者家属喘着粗气焦急地说:“王医生,我们从麻柳乡过来,专门找你给我父亲看病的。”
“请你父亲坐下来,我帮他看看。”王行利重新打开诊疗台检查灯,为患者做检查。
经诊断,这位患者因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膝关节严重变形,曾经去过区内外多家医院就诊,医生都建议他进行关节置换手术,但需要至少5万元的手术费,于是患者决定保守治疗,慕名找到了王行利。
王行利没有辜负患者对他的信任,采用了湿热敷、中药熏洗、雷火灸、穴位注射、关节灌注等中医特色疗法。两周时间里,患者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得到有效治疗,终于站了起来。
“王医生的医术很好,很快就治好了我的膝盖,至今都没有复发,非常感谢他。”该患者对王行利赞不绝口。
多年来,王行利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积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运用中医中药理论,结合现代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诊疗服务,平均每年门诊接诊1800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400余人次,完成手术130余台次,完成科室大查房40余次、主持科室疑难病例讨论20余人次、参与全院大会诊10余人次。
潜心钻研 结累累硕果
学无止境,求知不息。在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学术年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委会学术会、重庆市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科技创新发展伦理专题培训班、川渝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人才培训班等业内学术交流和培训中,总是能看到王行利勤学不辍、孜孜不息的身影。
“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提升医术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深知这些道理的王行利努力钻研中医业务知识,努力发扬传统中医正骨学精髓。他请教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运用中西结合的诊疗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创新了骨伤中西医诊治综合疗法。同时,他将传统的中医正骨学与现代医学技术紧密结合,总结出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用于治疗骨科疾病,填补了我区在该领域的空白。
除此之外,王行利积极探索中药协定方,在临床实践中,积极传承和认真总结,并根据当地气候、环境、人文等特点,自研了“伤肢一号方、二号方、三号方”以及“痛风散”“腹部热熨方”等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工作之余,王行利独立主持多项区级科研项目,参与市级科研项目1项,还积极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在《中国骨伤》等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梨肌综合症》《改良JU⁃DET联合外侧入路治疗肩胛骨体部严重粉碎性骨折》等数篇论文。
注重传承 扬中医文化
12月6日,在区中医院骨伤科一病区门诊室,王行利正在手把手教徒弟侯金福辨识脉象,耐心为其讲解医理。作为师承人员的侯金福全神贯注,双眸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认真记录着王行利的每一句教诲。他们的互动传承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者仁心。
在王行利的指导下,师承人员逐步掌握了中医的精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顺利完成了基本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思想觉悟、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截至目前,王行利独立完成市级继续教育项目4项、乡镇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4次、区级远程视频培训多次。他带领王行利名中医工作室的10名成员,每年完成师承人员临床医案评语120余篇。近年来,王行利带教实习生42人、规培生8人、各级各类师承人员13人,主持科室业务学习10余次、科室中医药知识培训10余次,弘扬和传承了中医文化。
“我将继续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精研中医药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疗效更好的骨科疾病治疗技术,为健康开州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王行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