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是乡音 最浓是乡情
本报记者 邓青春
最忆是故园,最爱是家乡。从当初的“只身闯天下”,到现在的“群凤还巢”,作为人力资源大区,我区创新打造“开雁归”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统筹推进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新创业,有力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做大做强“归雁经济”。
“这些返乡人士不仅为家乡带来技术与资本,更是凭借多年积累的见识、经验和渠道,在家乡耕耘新的事业。”开州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明介绍,截至目前,全区返乡创业人员10万余人,返乡创业实体3.6万户,带动全区劳动力就近就业25万余人,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超50%。
数字化赋能,打造发展生态圈
我区深入开展问题调研,聚焦信息对接不够精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资源渠道不够畅通等返乡创业强烈需求,强化改革求变,大力推进“数字信息全域化、数字平台链条化、数字服务精准化”工程。
“我区累计收集在外人才10万余名、区外重点企业2000余家、返乡创业项目1000余个、返乡创业扶持政策200余项、服务专员1000余名等信息,实现数据高效汇集、全域共享。”徐明介绍,为推进信息全域化,我区建立在外企业、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政策、返乡创业项目、服务专员等5类立体化返乡创业数据池、信息仓。
雁归桑梓,共图家事。为推进平台链条化,我区打造“开雁归”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全链条、细颗粒梳理返乡创业原业务流程,推进服务场景“一体化”、应用前端“扁平化”、数据底层“可视化”,探索构建信息管理、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咨询服务等五大平台,为业务办理一体化打下基础。
在推进应用便民化方面,我区还在“开雁归”应用场景前端分设找政策、找项目等创业需求模块,实现前端精准联系“问需”;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定期信息筛选、实时短信推送、自动精准匹配,实现中端智能推送“问暖”;建立完善人力资源专员、劳务经纪人等专员队伍,分类跟踪返乡创业需求,实现后端回访跟踪“问效”。
精准化对接,打通发展新通道
“我区登记建档在外代表人士3.6万余人,建立在外联系服务中心19个、分中心10个,组建在外联系服务组11个,实现30个省市联系服务中心和联系服务组全覆盖。”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动态更新“党政、专业技术、经营管理、高技能”4类人才信息库和在外务工人员信息库,分类建立“归雁经济”招商信息库、项目库、对象库。
为加快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我区出台《开州区“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吸引和支持在外专家学者、优秀经营人才以及能工巧匠等“鸿雁”回归家乡、回馈桑梓,构建“百脑”献智、“千嘴”推介、“万腿”荣归兴开的良好局面。组建决策咨询、乡村振兴、商贸物流、生态环境等在外专家顾问团14个。
建立招商引资库,汇聚在外招商引资信息403个、招商引资项目145个、招商引资对象102个、招商引资专家292名;选聘招商专员2013名、干部100余名到广东省试点驻外招商……我区还收集梳理区外企业投资新动向、发展新需求,召开在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外联工作推进会23场次,走访在外老乡1100人次、企业75户。
集约化保障,激活发展源动能
同心人画同心圆,开州人干开州事。我区为打造创业融资保障体系,出台《返乡创业行动实施方案》《企业入驻中国西部(重庆开州)返乡创业园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将返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优惠对象,对购地自建企业发放产业发展补贴,设立产业投资基金2亿元,加强企业融资、财税奖补等支持。
我区根据大中小企业不同需求,建立以浦里新区为中心、3个镇街为组团、23个乡镇为支点的“一心多点”返乡创业集群,配套储备百个亿元级、千个千万元级、万个百万元级的“百千万”返乡创业投资项目,建成标准厂房120万平方米,成熟工业用地超过3000亩,创建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3个,入驻企业92家。
为打造多元产业保障体系,我区构建“辐射式”农业创业平台,推行“龙头企业+小微企业+散户”发展模式,带动“归雁”利用闲置土地发展现代观光、避暑养生农业;健全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开州区电子商务众创空间和电子商务孵化园等行政与市场手段并重的第三产创业平台,以打造汉丰湖夜市经济、亿丰·开州国际商贸城和乡镇创业一条街等创业载体,引导“归雁”围绕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方面创业兴业。
“组建融资评估、安全评估等4个专家保障助力发展团队,绘制区级产业链图谱,培育支持重点企业积极融入全市支柱产业。”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还制定“积极培育发展新零售”等加速发展线上新业态措施,积极组织推荐返乡创业企业参加市内外博览会等,协调实施“大手牵小手”供需对接,助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
贴心化服务,凝聚发展向心力
“我回乡创业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特别是办理各项审批手续,非常方便、快捷。”重庆绿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芳琴说,现在我区实施“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在营商环境、政策支持、精准服务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具体的措施,可行性非常高,对于有返乡创业想法的人,非常值得期待。
为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我区党政领导干部主动靠前服务,奋力担当作为,持续增强“归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远程跟踪服务上,我区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在外人员联系服务站和流动党组织、流动团组织、流动妇联组织、异地商会“1+4”在外服务平台,确保每一位在外人员有人对接、有人联系。
“我区蹲点企业收集梳理问题214项,现场提出有效措施解决问题57项。”徐明介绍,在主动回访服务上,我区建立“区级领导+行业部门+乡镇街道”三级回访服务机制,通过“实地走访+转办交办+回访问效”方式,从上到下解决返乡创业企业呼声高、反响强烈、久拖不办、久办不结的问题。
我区还深入打造“政务+智库”服务模式,开展“归雁集中评价服务”等活动,对承担服务职能的50个职能部门、53名分管领导、100余名科长在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清正廉洁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全区通报评价结果,倒逼服务质效提升。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如今,我区涌现出一批不忘桑梓、回报社会的返乡创业优秀企业家和技术过硬、贡献突出的工匠型人才。未来,我区还将培育更多“领头雁”,发挥“雁阵”效应,让更多返乡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最忆是故园,最爱是家乡。从当初的“只身闯天下”,到现在的“群凤还巢”,作为人力资源大区,我区创新打造“开雁归”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统筹推进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新创业,有力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做大做强“归雁经济”。
“这些返乡人士不仅为家乡带来技术与资本,更是凭借多年积累的见识、经验和渠道,在家乡耕耘新的事业。”开州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明介绍,截至目前,全区返乡创业人员10万余人,返乡创业实体3.6万户,带动全区劳动力就近就业25万余人,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超50%。
数字化赋能,打造发展生态圈
我区深入开展问题调研,聚焦信息对接不够精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资源渠道不够畅通等返乡创业强烈需求,强化改革求变,大力推进“数字信息全域化、数字平台链条化、数字服务精准化”工程。
“我区累计收集在外人才10万余名、区外重点企业2000余家、返乡创业项目1000余个、返乡创业扶持政策200余项、服务专员1000余名等信息,实现数据高效汇集、全域共享。”徐明介绍,为推进信息全域化,我区建立在外企业、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政策、返乡创业项目、服务专员等5类立体化返乡创业数据池、信息仓。
雁归桑梓,共图家事。为推进平台链条化,我区打造“开雁归”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全链条、细颗粒梳理返乡创业原业务流程,推进服务场景“一体化”、应用前端“扁平化”、数据底层“可视化”,探索构建信息管理、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咨询服务等五大平台,为业务办理一体化打下基础。
在推进应用便民化方面,我区还在“开雁归”应用场景前端分设找政策、找项目等创业需求模块,实现前端精准联系“问需”;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定期信息筛选、实时短信推送、自动精准匹配,实现中端智能推送“问暖”;建立完善人力资源专员、劳务经纪人等专员队伍,分类跟踪返乡创业需求,实现后端回访跟踪“问效”。
精准化对接,打通发展新通道
“我区登记建档在外代表人士3.6万余人,建立在外联系服务中心19个、分中心10个,组建在外联系服务组11个,实现30个省市联系服务中心和联系服务组全覆盖。”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动态更新“党政、专业技术、经营管理、高技能”4类人才信息库和在外务工人员信息库,分类建立“归雁经济”招商信息库、项目库、对象库。
为加快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我区出台《开州区“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吸引和支持在外专家学者、优秀经营人才以及能工巧匠等“鸿雁”回归家乡、回馈桑梓,构建“百脑”献智、“千嘴”推介、“万腿”荣归兴开的良好局面。组建决策咨询、乡村振兴、商贸物流、生态环境等在外专家顾问团14个。
建立招商引资库,汇聚在外招商引资信息403个、招商引资项目145个、招商引资对象102个、招商引资专家292名;选聘招商专员2013名、干部100余名到广东省试点驻外招商……我区还收集梳理区外企业投资新动向、发展新需求,召开在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外联工作推进会23场次,走访在外老乡1100人次、企业75户。
集约化保障,激活发展源动能
同心人画同心圆,开州人干开州事。我区为打造创业融资保障体系,出台《返乡创业行动实施方案》《企业入驻中国西部(重庆开州)返乡创业园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将返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优惠对象,对购地自建企业发放产业发展补贴,设立产业投资基金2亿元,加强企业融资、财税奖补等支持。
我区根据大中小企业不同需求,建立以浦里新区为中心、3个镇街为组团、23个乡镇为支点的“一心多点”返乡创业集群,配套储备百个亿元级、千个千万元级、万个百万元级的“百千万”返乡创业投资项目,建成标准厂房120万平方米,成熟工业用地超过3000亩,创建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3个,入驻企业92家。
为打造多元产业保障体系,我区构建“辐射式”农业创业平台,推行“龙头企业+小微企业+散户”发展模式,带动“归雁”利用闲置土地发展现代观光、避暑养生农业;健全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开州区电子商务众创空间和电子商务孵化园等行政与市场手段并重的第三产创业平台,以打造汉丰湖夜市经济、亿丰·开州国际商贸城和乡镇创业一条街等创业载体,引导“归雁”围绕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方面创业兴业。
“组建融资评估、安全评估等4个专家保障助力发展团队,绘制区级产业链图谱,培育支持重点企业积极融入全市支柱产业。”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还制定“积极培育发展新零售”等加速发展线上新业态措施,积极组织推荐返乡创业企业参加市内外博览会等,协调实施“大手牵小手”供需对接,助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
贴心化服务,凝聚发展向心力
“我回乡创业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特别是办理各项审批手续,非常方便、快捷。”重庆绿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芳琴说,现在我区实施“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在营商环境、政策支持、精准服务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具体的措施,可行性非常高,对于有返乡创业想法的人,非常值得期待。
为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我区党政领导干部主动靠前服务,奋力担当作为,持续增强“归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远程跟踪服务上,我区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在外人员联系服务站和流动党组织、流动团组织、流动妇联组织、异地商会“1+4”在外服务平台,确保每一位在外人员有人对接、有人联系。
“我区蹲点企业收集梳理问题214项,现场提出有效措施解决问题57项。”徐明介绍,在主动回访服务上,我区建立“区级领导+行业部门+乡镇街道”三级回访服务机制,通过“实地走访+转办交办+回访问效”方式,从上到下解决返乡创业企业呼声高、反响强烈、久拖不办、久办不结的问题。
我区还深入打造“政务+智库”服务模式,开展“归雁集中评价服务”等活动,对承担服务职能的50个职能部门、53名分管领导、100余名科长在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清正廉洁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全区通报评价结果,倒逼服务质效提升。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如今,我区涌现出一批不忘桑梓、回报社会的返乡创业优秀企业家和技术过硬、贡献突出的工匠型人才。未来,我区还将培育更多“领头雁”,发挥“雁阵”效应,让更多返乡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