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 家国情
纪录片《稻香》创作现场。记者向炼摄
2023年元旦,纪录片《稻香》在开州融媒体首播后,相继在学习强国总平台、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播出。这是开州区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团队第一次在央视大屏完整播出原创纪录片。
《稻香》相继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中宣部新闻局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夏赛优秀奖等荣誉,目前正代表重庆市参加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观摩评比活动。
国徽上,金光闪闪的谷穗象征着农民阶级,也象征着农业与国家命脉的紧密关联。
水稻,中国人的食谱之源。虽是寻常“盘中餐”,但在华夏文明中,水稻作为一个重要印记,深深烙进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见证着这个民族的荣辱兴衰。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水稻耕种方式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曾几何时,稻种萌动发芽,稻枝抽穗扬花,稻田金黄无边,稻农深耕细作……一幕幕乡野风景,一页页农耕文化,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2022年初,开州区融媒体中心纪录片《稻香》摄制团队以“稻”为题,深入乡野田间、山村农户,试图发现和挖掘传统水稻耕作背后的传承坚守、人文内涵,希望从乡村生活现状、劳动力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等角度,留住时代影像,追寻乡愁记忆。
春种秋收,四季轮回。山区“边角地”里,年过七旬的蒋德宏、伍学珍夫妇依然遵循传统种植水稻,在如今的乡村,并不多见。老人勤耕的身影,质朴的表达,开朗的个性,引起了团队的注意,几番交流之后,渐渐有了思路:一粒稻种,如何经农人之手,走过春夏秋冬,来到一日三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决定用一年时间,拍摄一粒米的故事,寻求百姓安国家稳的答案。
水稻种植,遵守时令节气,每个节气前,团队及时策划、组织拍摄,抓拍取景。从春耕春种、夏忙夏管,到丰收喜悦秋收冬藏;从执着坚持、守望稻香,到万家灯火新春团圆。一年时间里,团队脚踏二十四节气,真实记录了传统水稻耕种全过程,以及党的种粮政策落实、良种良法的推广、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农业机械化普及、粮食增产增收等,表达了稻农与土地依依不舍的朴实情感,对美好生活的奋斗和感慨,对党和国家深深的爱。
稻花香里,丰收团圆。在外打拼的孩子盼着回家,在家的老人早早就开始准备那一桌年夜饭,也正是这碗饭,老人养大了儿女,坚守土地、生生不息。
《稻香》坚持以讲述故事解读政策、纪实拍摄贴近一线、叙述性及诗意镜头传递情感温度的创作方式,扎根乡村,真实记录,是一部贴近生活、引起共鸣的人文作品。
《稻香》是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从策划、踩点、选人,到每月计划、总结、思考;又到情节走向,故事线抓拍、跟拍、随拍;再到后期文案初定、再定、审定;最后到归类、剪辑、包装,团队用“脚力”深入田间地头,追寻稻香;用“眼力”发掘人物精神的内涵;用“脑力”洞察人物思想的脉络;用“笔力”表达人物的情感与灵魂。
团队采用4K拍摄和剪辑,力求画面精益求精,坚持“第一现场全抓拍,第一资料无渲染,能用现场、不用采访,能用同期声、不用解说词”的原则,务必让每一个采访都信息满满,每一个画面都客观动人。
《稻香》在开篇、转场、人物情绪中大量运用现场同期声。此外,大量运用抓拍镜头,以旁观者的角度抓拍人物的言语、动作,力求不留表演痕迹,奠定作品的真实性。运用特写镜头刻画细节,将最细微的人物表情、肢体动作全面呈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稻香》主人公和取景地就是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典型代表,他们对土地的热情和眷恋,对亲人的眷顾和思念,对粮食的深耕和珍爱,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默默坚守,浓浓的家国情怀,就是我们一直寻求的答案。
稻花香,家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稻香》看似在讲一对普通农人种水稻的故事,但它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农口人”一心为“三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心强“三农”,“农人”一心助“三农”,形成了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共鸣,也构架起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力量”。
(《稻香》主创:龙驹、李刚、向炼、王晓宇、谭建超、易兴兵、付辉)
2023年元旦,纪录片《稻香》在开州融媒体首播后,相继在学习强国总平台、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播出。这是开州区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团队第一次在央视大屏完整播出原创纪录片。
《稻香》相继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中宣部新闻局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夏赛优秀奖等荣誉,目前正代表重庆市参加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观摩评比活动。
国徽上,金光闪闪的谷穗象征着农民阶级,也象征着农业与国家命脉的紧密关联。
水稻,中国人的食谱之源。虽是寻常“盘中餐”,但在华夏文明中,水稻作为一个重要印记,深深烙进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见证着这个民族的荣辱兴衰。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水稻耕种方式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曾几何时,稻种萌动发芽,稻枝抽穗扬花,稻田金黄无边,稻农深耕细作……一幕幕乡野风景,一页页农耕文化,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2022年初,开州区融媒体中心纪录片《稻香》摄制团队以“稻”为题,深入乡野田间、山村农户,试图发现和挖掘传统水稻耕作背后的传承坚守、人文内涵,希望从乡村生活现状、劳动力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等角度,留住时代影像,追寻乡愁记忆。
春种秋收,四季轮回。山区“边角地”里,年过七旬的蒋德宏、伍学珍夫妇依然遵循传统种植水稻,在如今的乡村,并不多见。老人勤耕的身影,质朴的表达,开朗的个性,引起了团队的注意,几番交流之后,渐渐有了思路:一粒稻种,如何经农人之手,走过春夏秋冬,来到一日三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决定用一年时间,拍摄一粒米的故事,寻求百姓安国家稳的答案。
水稻种植,遵守时令节气,每个节气前,团队及时策划、组织拍摄,抓拍取景。从春耕春种、夏忙夏管,到丰收喜悦秋收冬藏;从执着坚持、守望稻香,到万家灯火新春团圆。一年时间里,团队脚踏二十四节气,真实记录了传统水稻耕种全过程,以及党的种粮政策落实、良种良法的推广、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农业机械化普及、粮食增产增收等,表达了稻农与土地依依不舍的朴实情感,对美好生活的奋斗和感慨,对党和国家深深的爱。
稻花香里,丰收团圆。在外打拼的孩子盼着回家,在家的老人早早就开始准备那一桌年夜饭,也正是这碗饭,老人养大了儿女,坚守土地、生生不息。
《稻香》坚持以讲述故事解读政策、纪实拍摄贴近一线、叙述性及诗意镜头传递情感温度的创作方式,扎根乡村,真实记录,是一部贴近生活、引起共鸣的人文作品。
《稻香》是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从策划、踩点、选人,到每月计划、总结、思考;又到情节走向,故事线抓拍、跟拍、随拍;再到后期文案初定、再定、审定;最后到归类、剪辑、包装,团队用“脚力”深入田间地头,追寻稻香;用“眼力”发掘人物精神的内涵;用“脑力”洞察人物思想的脉络;用“笔力”表达人物的情感与灵魂。
团队采用4K拍摄和剪辑,力求画面精益求精,坚持“第一现场全抓拍,第一资料无渲染,能用现场、不用采访,能用同期声、不用解说词”的原则,务必让每一个采访都信息满满,每一个画面都客观动人。
《稻香》在开篇、转场、人物情绪中大量运用现场同期声。此外,大量运用抓拍镜头,以旁观者的角度抓拍人物的言语、动作,力求不留表演痕迹,奠定作品的真实性。运用特写镜头刻画细节,将最细微的人物表情、肢体动作全面呈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稻香》主人公和取景地就是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典型代表,他们对土地的热情和眷恋,对亲人的眷顾和思念,对粮食的深耕和珍爱,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默默坚守,浓浓的家国情怀,就是我们一直寻求的答案。
稻花香,家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稻香》看似在讲一对普通农人种水稻的故事,但它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农口人”一心为“三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心强“三农”,“农人”一心助“三农”,形成了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共鸣,也构架起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力量”。
(《稻香》主创:龙驹、李刚、向炼、王晓宇、谭建超、易兴兵、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