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本报记者 邓青春 见习记者 罗洁
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引擎。
振兴的开州,求贤若渴;发展的开州,海纳百川。
近年来,开州聚焦全市“33618”和全区“1234”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通过构建工作体系、健全人才智库、倾力回引回馈等方式,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走出了一条在外老乡“反哺故乡、共建家乡”的人才工作新路子。
群贤入驻,鸿雁齐飞。如今,开州大地春潮激荡,已然成为无数人才创业的热土、筑梦的高地,一幅“千里马”竞相奔腾、“金凤凰”展翅翱翔的画卷徐徐铺展。
引才“强磁场”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业兴。
开州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总人口170万,劳动力资源118万,常年有50余万人在外创新创业,全国各地的开商企业超过6万家,在外资产资本超过3000亿元。
“在外老乡既是家乡人民的深情牵挂,也是家乡建设的优势资源。”开州区委主要负责人说,为深挖开州在外人员这座富矿,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深化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大力开展“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实施“百脑汇”献智兴开行动、“千张嘴”推介兴开行动、“万条腿”返创荣归行动,吸引和支持在外专家学者、科研人才、商界翘楚、行业精英以及能工巧匠等鸿雁回归家乡、回馈桑梓,汇聚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的磅礴力量。
如何更多地集聚优秀人才,更好地引领创新发展?开州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区级部门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开州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的意见》等8个具体办法、23项实施细则。
“我们坚持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全员登记,全面收集梳理在外人才基本情况。”开州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开州坚持“乡镇建小库、全区建大库”,按照专业技术、自主创业等八大类别登记建档在外优秀人才3.6万人。
开州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选聘2013名在外人才担任招商专员,推介开州重点产业等信息,精准开展乡情招商、以商引商,协助引进企业55家、签约资金240多亿元。
育才“新路径”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
开州带着问题意识,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坚决破除人才引进体制壁垒,打破地域、身份、资历限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
努力搭建好平台,开州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覆盖组建在外人员联系服务中心,建立流动党组织、流动共青团组织、流动妇联组织、异地开州商会等“1+4”区外工作体系150个。
大力回引人才,开州制定“产业需求人才类别清单”,面向全国公开发布《关于区外人才来开工作意愿征集的公告》,针对性回引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内的人才1300余人。通过智力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聘请开州籍中国工程院院士谭述森等顶尖人才服务开州。
倾力回馈资源,开州区领导带队走出去、请进来拜访接待企业1058家,吸引集聚在外创业人士回乡投资,推动中科华研(重庆)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等重点项目落户开州。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开州开展领导干部结对联系、走访慰问等活动,明确包联系、包服务“双包”责任,常态开展电话问候、发展问计、家属问需“三问服务”,累计走访在外人才1.2万人次,实现开州人在哪里、联系服务就到哪里。
发展“动力轴”
“‘沿海挣钱,家乡开公司’一直是我的志向。”重庆德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德军说,2005年6月,他返回开州,投资5000万元创办公司。如今,已吸纳200多名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业。
如何保证“归雁”在家乡落地生根、创业发展?开州将在外人员返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优惠对象,创新推出返乡创业“三免两贴两推荐”政策。
“三免两贴两推荐”政策即免技能培训费用、免企业开办手续费、免国有资产租金3至6个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2年、失业保险补贴,推荐产业项目、推荐就业岗位。设立2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兑现人才奖补资金1500万元,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4.31亿元。
开州成功引进城市央厨智慧港等市级、区级重点项目20余个,全区返乡创业人员达8.3万人、实体突破3.6万户,投资金额超350亿元,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超50%,带动就业超25万人,开州的“基本盘”越来越硬。
爱才的帅乡呼唤人才,奋进的帅乡成就人才。开州将以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的现代化新开州为统领,加快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持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努力形成人才聚集效应,让更多“千里马”在开州大地竞相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