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开州区绿周果业有限公司
绿周果业柑橘果园喜获丰收。(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熊瑛
  开州区绿周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周果业)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集名优果品生产销售、果树苗木繁育、果树新品种引进、农副土特产购销、技术咨询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近年来,绿周果业在三汇口乡、丰乐街道、竹溪镇等地流转土地2000余亩种植果树,每年采收名优柑橘、早熟梨、晚熟李等水果600余万斤,销往福建、湖北、上海、北京等地,年产值1800余万元。
  目前,绿周果业入选重庆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获得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证书,果园产出的渝康脐橙获得重庆名牌农产品称号、渝康沃柑列入全国特质农产品名录。今年8月,绿周果业被表彰为重庆市开州区优秀民营企业。
   说干就干做出示范
  “在外打工挣钱不多又不自由,还不能照顾家人,所以我与妻子商量回家自己创业。”2000年,在外打工10余年的文太胜回乡创业,在丰乐街道乌杨村流转了11亩土地,开始培植果树种苗。
  “他刚开始选择这个项目,我还是很反对的。说到底这是一门技术活,我们没有知识和经验,一旦失败了,打工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就要丢进水里。”文太胜的妻子李立玉说。
  “回农村创业,种水果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知识和经验都是可以学习和积累的,我有信心可以取得成功。”说干就干,文太胜购买了央视“农广天地”栏目的DVD碟片以及《南方果林》《果农之友》等书籍,反复观看、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果树种植、种苗培植经验。同时,他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成功培植了纽荷尔脐橙、沃柑、翠冠梨等果树种苗,很快就产生了经济效益。
  尝到甜头的文太胜,不断扩大果树种苗培植规模,并开始种植果树,涉足名优果品生产销售领域。2004年,文太胜又在乌杨村流转土地130多亩,开始种植柑橘、梨、李子等果树,次年创办了绿周果业,开启了他的“甜蜜”事业。
  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周果业成立后,健全了组织机构,有了专门的生产部、研发中心和市场部,加大了生态和科技投入,完善了果园基础设施,在生态防控、果品质量管控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了便于灌溉、运输、采摘,绿周果业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资修建了蓄水池、机耕道、排水沟、果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果园。2010年,绿周果业150亩果树喜获丰收,年产值150多万元。
  2013年,绿周果业又在三汇口乡杨关村、小江村流转了800亩土地,种植晚熟青脆李、梨树、油桃树,3年之后达到丰产期,年产值700余万元,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为保证果品品质,绿周果业购置了驱虫灯、色板、大食蝇果球等绿色防控防治设备,采用“四挂一喷一涂一种”的绿色防控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所有的果树都不打农药,使用有机肥,既保证了果品的品质和甜度,还有效防止了土壤板结,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绿周果业培育的渝康牌富硒柑橘,被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如今,绿周果业已发展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及高产、优质、高效的名优果树和优稀果苗农业基地。
  打造富民强农品牌
  “从2012年起,我就在果园里打工,一做就是11年,每年有2万多元的工资,收入非常稳定,比种庄稼强多了。”乌杨村脱贫户王芳碧说,她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准备一直做下去。
  “剪枝、施肥、套袋、采果、分装……这些流程都需要工人,我的果园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活路干,到了采摘销售季,需要的工人会更多。”文太胜表示,每年的用工高峰期,他的几个果园可以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
  2015年,绿周果业在竹溪镇大海村流转1100亩柑橘林,将原来品质不好的夏橙高换为优良的少核沃柑,并按照“深沟高箱、起垄栽培、机械化管理”的模式,新建109亩标准化果园,引进70多个柑橘新品种;建成柑橘新品种育苗温室大棚,年繁育砧木苗200万株;建设新品种樱桃、盆景观光大棚、观光道和停车场,完善了物联网信息化设施,建成信息化柑橘果园示范基地;新建柑橘商品化处理线车间,购买了柑橘商品化处理生产洗果设备,实现了果品全产业链生产,为全区推广柑橘新技术、提升柑橘高品质、实现柑橘高效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0年,大海村少核沃柑产量达到300多万斤,让村民心里乐开了花,因为他们不仅可以领到每年8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务工,每月工资2000多元。同时,还享受了集体资产入股分红。
  此外,绿周果业还完善了大海村基础设施,将人行便道修到农户家门口。对于特别贫困又有创业意愿的家庭,绿周果业每年给予5000元的创业资金。对于一些愿意栽种果树的村民,绿周果业免费给他们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