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一片乡间沃土 兴村富民显身手
玉米喜获丰收,张官现笑开怀。
本报记者 熊瑛 文/图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恰逢雨天,给张官现腾出了搣玉米的时间。“今年的玉米丰收,估计有3万多斤,但仍不够300多头生猪吃,还要再买6万多斤玉米。”张官现一边搣玉米一边笑呵呵地说。
张官现今年54岁,是河堰镇马家村的村民。2010年,在广东开了10年出租车的他,带着50多万元积蓄返乡创业,历经多年发展,他成了乡村振兴“领头雁”。他解决了10名村民就近就业问题,还带动了部分村民返乡创业,为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贡献了力量。
奋力追逐梦想
“20世纪90年代,要想改变生活环境,改善经济状况,外出打工是最好的选择。”张官现说。
1992年春节刚过,初中毕业的张官现揣着父母给他的20元路费,跟着同村人一起前往广东省阳江市打工。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东寻西找终于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找到了工作,搬砖、扛水泥、拌混凝土等重体力活是他工作的全部。
张官现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每个月能挣近500元,除去生活开支,他每个月还能存300多元。但是张官现不想一直从事建筑行业,他在寻找更多挣钱的机会。
2000年春节,张官现回到开州考驾驶证。拿到驾驶证后的他,马上返回广东省阳江市开出租车。尽管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劳碌,一年却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找对了路子、尝到了甜头的张官现,开出租车一开就是10年。他的腰包鼓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生活甜起来了,其间还收获了爱情。
“我看中了他吃苦耐劳、勤劳节俭的品德,我认为他是值得依靠的人,所以我们相识、相恋,最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张官现的妻子周坤书说。
返乡发展产业
“尽管在外面挣了不少钱,但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心里总是牵挂着家人。特别是父母老了,孩子大了,回家的想法更强烈了。”张官现说。
2010年11月,张官现的母亲突然生病,张官现立马辞去工作,带着50多万元的积蓄回到河堰镇马家村。回家后的张官现把自家的土墙屋改成了一楼一底的小楼房,大大地改善了家人的居住环境。他购买了10头母猪,建起了生猪养殖场。他还把自家的荒山荒地和从村民手中流转的田地开垦出来,种上了玉米、红苕、洋芋、油菜等。随着种植的农作物越来越多,日常管护和丰收时节,张官现夫妇忙不过来,就以每天每人80元的务工费请村民帮忙。
“我有3亩多的田地流转给张官现,每年有900多元的流转费。我还在他那里务工,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河堰镇马家村1组村民曾小刚说,在村里务工,既照顾了家里,又挣了钱,日子过得很踏实。
山村变了模样
在张官现发展的产业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生猪养殖场。“张官现采用的是‘科技+生态养猪’模式,通过科技手段对猪场环境、饲喂情况、疾病检测等进行评估和管理,以便实时了解养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养殖方案与疾病防治,提高了养殖效益,减少了损失。”河堰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玉雄说,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生猪养殖场经常是蚊蝇飞舞、臭气刺鼻,可在张官现的生猪养殖场却没有什么臭味,猪舍的粪污经密闭地下管道,排至厌氧酵池,经发酵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既为种植的农作物提供了有机肥,又解决了生猪养殖场粪污污染环境问题,实现了种养双赢。
如今,张官现的生猪养殖场每年能为他带来50多万元的收入,种植业每年能为他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张官现的成功事迹传遍了马家村,也激励着在外地的马家村人返乡创业就业。
“在张官现的带动下,我们村许多村民纷纷回来创业就业,村里变得热闹了,人气旺了,产业多了,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坚实有力。”河堰镇马家村党支部书记张生权说,张官现是乡村振兴路上名副其实的“领头雁”。
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马家村,把自家荒芜了多年的田地开垦出来,种上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还饲养了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如今的马家村,种有水稻800多亩、玉米1600多亩、油菜700多亩;饲养生猪5000余头、牛20头、羊110只,人均年增收1600元,昔日的小山村如今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报记者 熊瑛 文/图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恰逢雨天,给张官现腾出了搣玉米的时间。“今年的玉米丰收,估计有3万多斤,但仍不够300多头生猪吃,还要再买6万多斤玉米。”张官现一边搣玉米一边笑呵呵地说。
张官现今年54岁,是河堰镇马家村的村民。2010年,在广东开了10年出租车的他,带着50多万元积蓄返乡创业,历经多年发展,他成了乡村振兴“领头雁”。他解决了10名村民就近就业问题,还带动了部分村民返乡创业,为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贡献了力量。
奋力追逐梦想
“20世纪90年代,要想改变生活环境,改善经济状况,外出打工是最好的选择。”张官现说。
1992年春节刚过,初中毕业的张官现揣着父母给他的20元路费,跟着同村人一起前往广东省阳江市打工。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东寻西找终于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找到了工作,搬砖、扛水泥、拌混凝土等重体力活是他工作的全部。
张官现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每个月能挣近500元,除去生活开支,他每个月还能存300多元。但是张官现不想一直从事建筑行业,他在寻找更多挣钱的机会。
2000年春节,张官现回到开州考驾驶证。拿到驾驶证后的他,马上返回广东省阳江市开出租车。尽管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劳碌,一年却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找对了路子、尝到了甜头的张官现,开出租车一开就是10年。他的腰包鼓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生活甜起来了,其间还收获了爱情。
“我看中了他吃苦耐劳、勤劳节俭的品德,我认为他是值得依靠的人,所以我们相识、相恋,最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张官现的妻子周坤书说。
返乡发展产业
“尽管在外面挣了不少钱,但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心里总是牵挂着家人。特别是父母老了,孩子大了,回家的想法更强烈了。”张官现说。
2010年11月,张官现的母亲突然生病,张官现立马辞去工作,带着50多万元的积蓄回到河堰镇马家村。回家后的张官现把自家的土墙屋改成了一楼一底的小楼房,大大地改善了家人的居住环境。他购买了10头母猪,建起了生猪养殖场。他还把自家的荒山荒地和从村民手中流转的田地开垦出来,种上了玉米、红苕、洋芋、油菜等。随着种植的农作物越来越多,日常管护和丰收时节,张官现夫妇忙不过来,就以每天每人80元的务工费请村民帮忙。
“我有3亩多的田地流转给张官现,每年有900多元的流转费。我还在他那里务工,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河堰镇马家村1组村民曾小刚说,在村里务工,既照顾了家里,又挣了钱,日子过得很踏实。
山村变了模样
在张官现发展的产业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生猪养殖场。“张官现采用的是‘科技+生态养猪’模式,通过科技手段对猪场环境、饲喂情况、疾病检测等进行评估和管理,以便实时了解养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养殖方案与疾病防治,提高了养殖效益,减少了损失。”河堰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玉雄说,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生猪养殖场经常是蚊蝇飞舞、臭气刺鼻,可在张官现的生猪养殖场却没有什么臭味,猪舍的粪污经密闭地下管道,排至厌氧酵池,经发酵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既为种植的农作物提供了有机肥,又解决了生猪养殖场粪污污染环境问题,实现了种养双赢。
如今,张官现的生猪养殖场每年能为他带来50多万元的收入,种植业每年能为他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张官现的成功事迹传遍了马家村,也激励着在外地的马家村人返乡创业就业。
“在张官现的带动下,我们村许多村民纷纷回来创业就业,村里变得热闹了,人气旺了,产业多了,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坚实有力。”河堰镇马家村党支部书记张生权说,张官现是乡村振兴路上名副其实的“领头雁”。
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马家村,把自家荒芜了多年的田地开垦出来,种上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还饲养了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如今的马家村,种有水稻800多亩、玉米1600多亩、油菜700多亩;饲养生猪5000余头、牛20头、羊110只,人均年增收1600元,昔日的小山村如今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