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蕴含心灵深处的脉脉温情
——读《最是那时光——许大立散文随笔集》

  ■杨不寒
  近日,许大立新作《最是那时光——许大立散文随笔集》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书中共收录了69篇文章,分为“家国情怀”“心灵之声”“笔走天下”三部分。顾名思义,这三部分,分别以慨叹家国的今夕之变、体悟个人的生命经历、记录各地的风景人文为主题,将其贯穿起来的线索,则是作者那颗诚挚而敏感的心灵。当然,作为散文随笔集,其篇章内容的安排,并不会完全按照某类主题行事。事实上,该书也非事先拟定三个主题后才次第成篇,而是广泛辑录了作者比较满意的前作,最后才概括出各个章节总题。这些文章,既写及时感想也写遥远追思,既写市井烟火也写旷野山川,既写亲朋好友也写偶然邂逅的陌生人。
  纵观全书,作者着墨最多的是重庆这座生育了他、也见证了他成长,并且正陪伴着他老去的城市。在《二叔的传奇》《三代报国心》《永远的江北城》中,作者记述了他生于重庆,后离开重庆,8岁时又回到重庆的经历。在《这难道不是爱情》一文中,他以自豪的口吻写道:“20世纪40年代末一个秋雨潇潇的夜晚,母亲将我生在城郊李子坝一条通往医院的石板路上,于是我变成了正宗的重庆人。”重庆,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有强健的发展动能。这座城市收藏了作者的红色家史,又带他领略着日新月异的现代景观。在书中,作者不吝用大量笔墨来歌颂重庆的现代化发展。江北、渝中、北碚、江津、梁平等区县的旧貌改新颜,高速公路、自然风景区、历史人文遗迹等设施与场域的提档升级和科学保护,都被作者诉诸笔端,抒发出他对过往诸事的眷眷怀念。当然,在这些情绪表达中,作者又总能从款款追忆里跳脱出来,放眼于时代发展的浪潮,共情于老百姓奔向小康的愿望,展现出一种拥抱新事物的乐观心态。
  或许,作者在散文和随笔中表现出的这种不守旧、赶时髦的精神气质,正是这座生生不息的城市所赐予的。梳理作者对自己经历的讲述,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个离家奔波的孩童,在嘉陵江边长成了那个高中生,又从江津的一位乡村中学教师成为了四川音乐学院的大学生,后再从业余作者成长为报社记者,进而成为作家、资深媒体人等。他遇过难关,受过委屈,但始终乐观前行。他笃信,只要心怀希望,总会柳暗花明。于是,他把时代带来的伤痛与礼物一并收下,当作人生的教育,现今则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正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经历,作者才更加热忱地关注社会、关注历史,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散文和随笔也因之获得一种朴素、豁达且富历史纵深感的调性。
  当然,这本随笔集内也不乏轻松趣味之作。如,第二部分中的《红叶情事》《遥远的心结》《路遇一只有残疾的狗》等文章,都透出温暖和情趣。在不少篇章的描写中,作者表现出他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蕴含着作者心灵深处的脉脉温情。掩书而思,这本随笔集显现出一种沉着大气、从容不迫的气度,作者用文字记录下这些幻变无常的人世沧桑,既表明一种生活态度,也见证了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