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知识构建人身安全的“护身符”
■唐用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由李妍、周馨媛编著,地震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通俗科普读物《给每个人的防灾避险自救指南》,或许能成为你在夏季这个自然灾害高发期里的宝典。全书近3万字,80多幅彩色插图,分为灾害来临前的准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三个方面,重点围绕防灾避险意识培养、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习惯养成、自救互救、常识技巧等环节,通过科学严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的插图演绎,让公众在轻松和乐趣中学到科学知识,从日常生活及身边事例中掌握防灾避险技能,进而促进公众综合防灾能力的全面提升。
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拥有高度发达的认知力和智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甚至改造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拥有金钟罩、护身符。相反,人的某些肌体应变能力远不及其他生物。人类长久在自己智能营造的舒适环境中生存,可能会造成环境适应能力的下降,在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灾难面前,人类显得很渺小。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趋利避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置身于灾害危险之中,或遇到灾害突发时,能有效抗灾救灾?无疑需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这本《给每个人的防灾避险自救指南》科普读物正是实用宝典。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及气候复杂多样,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是这方的人熟悉并适应这方的水土。同理,我们要在一个地方安全幸福地生产生活,就必须对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类工程环境等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对可能存在的灾害隐患作出基本判断。比如在山区,有无暴雨、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在沙漠戈壁,有无沙尘暴隐患?在一个陌生环境,你是否能够分析判断其安全可靠性,能否发现灾害隐患?如何防灾避险?从这本书中可以寻找到答案或者得到启示。
学习防灾应急知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掌握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人类工程环境,熟悉附近的安全通道、疏散路线、应急避难场所,清楚身边的风险隐患,学会制订逃生计划、绘制风险逃生地图等,是灾害预防的关键。书中对不同场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应要求,乃至列出了清单,无疑将理顺公众的思路,提振信心,提升防灾救灾应急能力。
对于自然灾害,该书简明阐述了地震、台风、雷电、暴风雪、暴雨、洪水、沙尘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识别、成因、分级、相关指标数据、破坏方式及破坏力,灾害征兆、预警预报信息,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之后的自救互救细节要求等,图文并茂,生动贴切。通过学习,公众可以养成关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习惯,并可积极参与灾害防治的群众性工作中去。比如遭遇暴雨、洪水,在家里、在路上、在野外,不同场景要特别注意哪些灾害隐患,如何避险,书中均有严格的原则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措施建议。
对于事故灾难,该书重点阐述了火灾、交通事故的防御与紧急避险。重视火灾隐患排查、做好防范,意义重大,对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火灾、火场紧急避险,尤其是高层建筑着火避险,该书作了针对性的条理化梳理,列述了其原则及详细措施。
《给每个人的防灾避险自救指南》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的科普读物,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阐述了我国境内常见的地震等九类自然灾害及火灾等两类高发且危害性较大的事故灾难的防灾避险自救理论与实践知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实用性,适合公众阅读学习。
诚然,灾害最大的特点是难以预知性,万一在面临突发灾害事件时,当事人会庆幸通过这本通俗科普读物学到了基本的、实用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从而可以从容应对。正如《给每个人的防灾避险自救指南》的后记所言,希望大家永远不会用上这些知识。但愿大家从这个读本里学习更多的针对性防灾避险知识,为大家罩上一层“护身符”,穿上一套“外骨骼”。也希望该读物成为读者持久的知识资产,成为守护你和家人安全的强力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