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会绵延传递
■ 罗毅
乡村学童艰难求学、乡村教师艰辛育人的故事,充满着积极的正能量,引人向好向善,尤其对于刚刚踏入社会初就业的年轻人,具有较好的励志、启示与教化作用。
这是我读完重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中师儿女》后,得出的一些感想。
作为《我是中师生》的姊妹篇,《中师儿女》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那一批朝气蓬勃的江津师范毕业生志愿申请到山区小学任教的故事。作者曾维惠有着二十余年的乡村教师经历。她十分珍惜那一段人生华彩,尤其珍视在“挂在半山腰上的小学”当少先队辅导员的经历。山区小学硬件条件的落后、农村孩子赤脚上学、中午吃冷饭的辛酸往事,如影随形,让作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着眼中师儿女“甘做春蚕蜡炬,毋忘国运民情”的理想抱负,冲着中师生忠诚、勤奋、奉献、坚毅的优秀品质,作者以自己和中师同学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的难得人生经历为原型参照,创作出又一部关于中师生的长篇小说,带给读者特别的审美与阅读愉悦。
作者用30万字、24章加尾声的篇幅,叙述了山区小学教职员工工作的艰辛,塑造了柏林区沙河小学江月、李心雨、代杰、龚安萍、梁兴盛、杜大星等一批扎根山区投身教育的人民教师形象。作品具有鲜明的儿童文学特征,可读性、趣味性、文学性强,作者一如既往地耐心讲故事,娓娓道来之中,诉说了中师儿女这一特殊群体对农村教育爱的奉献。
在一学期又一学期的时光更替中,中师生们克服了远离家乡亲人、日复一日爬坡上坎接送学生、保证孩子不失学去家访却因家长偏激而受委屈等困难,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把懵懂无知的孩子教育成知书达理、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学生。在一年又一年开学、放学、农忙假、帮助贫困儿童等“凡人小事”中,中师生们固守山区,扎根农村,以山林、浓雾、泥泞、风雨、孤独、寂寞为伴,无怨无悔。
全书可以浓缩为一个大写的爱字。不论是为解决学生中午吃冷饭而学着打蜂窝煤球帮助学生热饭,还是自费为学生缝制雨衣、用第一次领到的工资为学生购买替换的衣服鞋子、用稿费为学生订阅书报;不论是农忙假时主动上门帮助贫困学生家庭挖红苕做红苕粉、四处写信求助帮助农民卖红苕粉,还是坚持多年背残疾儿童上学放学、免费为学校周围农民维修电器……都体现了作为师长的中师儿女们对职业的尊重和对学生的浓浓爱意。
山区学校平淡无奇的生活,在作者笔下,也充满野趣,如孩子们放学路上背着背篓割草、捡柴;冬天孩子们提着火篼上学,为了驱赶寒冷课间做“挤油渣儿”游戏;年轻的教师们课余时间钻山洞、踏秋、摘映山红、捡野生菌等等,也是作品中独特呈现并让人忍俊不禁的精彩细节。不仅如此,山区学生家长对老师们也是尊敬有加,朴素的农民常为老师送柴块、送蔬菜,有爱心的学生娃为老师采摘刺梨和板栗……这些互敬互爱的故事,真实可信,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正如书中田翠老师所说,“我在山区工作近二十年,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我能够做的,只不过是每天关心孩子们过得开不开心,有没有把知识学懂,每天处理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正是这些毫不起眼的“鸡毛蒜皮”,才有了农村教育的接续传承,才夯实了“三农”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石。让我们向千千万万的中师生致敬吧。
(来源:《重庆日报》)
乡村学童艰难求学、乡村教师艰辛育人的故事,充满着积极的正能量,引人向好向善,尤其对于刚刚踏入社会初就业的年轻人,具有较好的励志、启示与教化作用。
这是我读完重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中师儿女》后,得出的一些感想。
作为《我是中师生》的姊妹篇,《中师儿女》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那一批朝气蓬勃的江津师范毕业生志愿申请到山区小学任教的故事。作者曾维惠有着二十余年的乡村教师经历。她十分珍惜那一段人生华彩,尤其珍视在“挂在半山腰上的小学”当少先队辅导员的经历。山区小学硬件条件的落后、农村孩子赤脚上学、中午吃冷饭的辛酸往事,如影随形,让作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着眼中师儿女“甘做春蚕蜡炬,毋忘国运民情”的理想抱负,冲着中师生忠诚、勤奋、奉献、坚毅的优秀品质,作者以自己和中师同学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的难得人生经历为原型参照,创作出又一部关于中师生的长篇小说,带给读者特别的审美与阅读愉悦。
作者用30万字、24章加尾声的篇幅,叙述了山区小学教职员工工作的艰辛,塑造了柏林区沙河小学江月、李心雨、代杰、龚安萍、梁兴盛、杜大星等一批扎根山区投身教育的人民教师形象。作品具有鲜明的儿童文学特征,可读性、趣味性、文学性强,作者一如既往地耐心讲故事,娓娓道来之中,诉说了中师儿女这一特殊群体对农村教育爱的奉献。
在一学期又一学期的时光更替中,中师生们克服了远离家乡亲人、日复一日爬坡上坎接送学生、保证孩子不失学去家访却因家长偏激而受委屈等困难,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把懵懂无知的孩子教育成知书达理、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学生。在一年又一年开学、放学、农忙假、帮助贫困儿童等“凡人小事”中,中师生们固守山区,扎根农村,以山林、浓雾、泥泞、风雨、孤独、寂寞为伴,无怨无悔。
全书可以浓缩为一个大写的爱字。不论是为解决学生中午吃冷饭而学着打蜂窝煤球帮助学生热饭,还是自费为学生缝制雨衣、用第一次领到的工资为学生购买替换的衣服鞋子、用稿费为学生订阅书报;不论是农忙假时主动上门帮助贫困学生家庭挖红苕做红苕粉、四处写信求助帮助农民卖红苕粉,还是坚持多年背残疾儿童上学放学、免费为学校周围农民维修电器……都体现了作为师长的中师儿女们对职业的尊重和对学生的浓浓爱意。
山区学校平淡无奇的生活,在作者笔下,也充满野趣,如孩子们放学路上背着背篓割草、捡柴;冬天孩子们提着火篼上学,为了驱赶寒冷课间做“挤油渣儿”游戏;年轻的教师们课余时间钻山洞、踏秋、摘映山红、捡野生菌等等,也是作品中独特呈现并让人忍俊不禁的精彩细节。不仅如此,山区学生家长对老师们也是尊敬有加,朴素的农民常为老师送柴块、送蔬菜,有爱心的学生娃为老师采摘刺梨和板栗……这些互敬互爱的故事,真实可信,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正如书中田翠老师所说,“我在山区工作近二十年,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我能够做的,只不过是每天关心孩子们过得开不开心,有没有把知识学懂,每天处理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正是这些毫不起眼的“鸡毛蒜皮”,才有了农村教育的接续传承,才夯实了“三农”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石。让我们向千千万万的中师生致敬吧。
(来源:《重庆日报》)